2007 (150)
2008 (100)
2009 (57)
2011 (62)
2013 (61)
2014 (36)
2024 (85)
東多瑙河輪行(五)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
10/3 風雨交加 最高溫度11度,停靠朱爾久(Giurgiu)港口,這裏是我們河輪行的終點,我們從此下船,乘車去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約70-80公裏),在布市駐留2天。
下船的時候風非常大,後來查了一下天氣預報,陣風速達到70公裏/小時,相當於8級大風。原定今天一天遊覽布加勒斯特的計劃泡湯,我們隻能躲在大巴裏車遊布市了。
趁著車遊的機會,本地導遊給我們講了一些羅馬尼亞的前世今生。首先,羅馬尼亞屬於第三窮的歐洲國家,更窮的是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都是原來的社會主義兄弟啊)。其次,每年有嚴重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人口從5年前的2千3百萬,到現在的1千8百萬,流走的都是國家的精英們。羅馬尼亞是一個農業國,主要產品是玉米麥子和葵花子。自從俄烏戰爭以來,油價飄升到每加侖8歐元,給民眾生活雪上加霜……稅率很高43%,但是有免費教育和醫療。
下麵繼續借用姐的朋友圈(引號內),根據情況略作修改:
“在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是個繞不過的話題,我們的羅馬尼亞導遊並沒有完全抹煞齊奧塞斯庫的功績,不過卻對八十年代羅政府推行的財政緊縮政策戲虐地說,齊去了中國一趟,受了啟發,就勒緊褲帶建起了規模宏大的人民宮,致使國家欠下沉重外債。並說起89年革命時,是齊夫人下令向示威群眾開的槍,革命者更恨齊夫人,子彈比他丈夫都多挨了幾個。這一番曆史戲說,不禁令我們幾位中國同胞感覺似曾相識。
不過齊奧塞斯庫雖然獨裁,但對布加勒斯特的城市建築並沒有大的破壞,布加勒斯特仍然保留著奧匈帝國時期的新古典風格建築、十九世紀黃金時期模仿巴黎的城市規劃與建築、還有更早的瓦拉幾亞風格和社會主義時期的建築,走在布加勒斯特街道上,曆史與現代交融,宏偉與精美媲美,是個值得慢慢品味的都市。“
1、雨中的布加勒斯特街景:上:國家藝術博物館;中:布加勒斯特的香榭麗舍大道

2、人民宮(白天和晚上)。被譽為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行政建築(僅次於五角大樓),建於1984年,耗資逾20億美元,共有11000間房間,是共產主義時代建築的極致體現,如今是羅馬尼亞議會所在地。

3、布市有名的餐館區:Pasajul Macca-Vilacrosse;右下圖:餐館門口正在抽水煙的客人。記得我小時候家裏的阿姨也抽水煙,那種銅鑄水煙槍現在國內好像看不到了,沒想到在這裏遇到它的放大版:

4、老城區有名的Caru cu Bere(中文直譯啤酒馬車店)餐廳開在原來的老教堂裏,廁所居然是建在“懺悔室”裏。匆忙之中,我將扛了一路的雨傘忘在這裏,如此風雨天,也不指望能找回來了。

5、看來齊奧塞斯庫有巴黎情結,既然前麵有香榭麗舍大道,這裏自然也會有“凱旋門”

6、街景。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很漂亮,不愧“小巴黎”稱號。

7、上:國家圖書館;中:曆史博物館;下:銀行

8、源於Transylvania山中,流經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Dambovita 河。

同時:
9、LD自阿爾卑斯山一路下坡,騎到了瑞士的Lucerne 盧塞恩湖邊。我們這裏狂風暴雨,他那邊倒是陽光燦爛。據天氣預報雲層圖顯示,全歐洲各國都是晴天,隻有羅馬尼亞烏雲密布,唉

後麵在羅馬尼亞的幾天天氣都不太好,我那個“頭上頂著一片藍天“的牛皮,在羅馬尼亞徹底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