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三一票, 放走一個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戰犯

(2007-10-13 18:55:45) 下一個
“皇道派”領袖荒木貞夫
荒木貞夫出生於有武士傳統的家庭,一貫鼓吹“北進論”,又深諳為人之道,身邊聚集了不少尊敬他的少壯派軍官。“十月事件”之後,荒木當上了大權在握的內閣陸相
擔任陸相的荒木貞夫極力推動日軍不斷擴大對華侵略範圍。九一八事變時,他叫囂要退出國聯,而一二八事變爆發後,更是屢次促成對華增兵,不斷使戰爭升級
在“皇道派”與“統製派”的角逐中,荒木貞夫是“皇道派”的精神領袖,因“二.二六”事變,“皇道派”被清洗,他自然也官位不保。但不久,又任新內閣的文相,專司政治控製和思想鎮壓。

日本投降後,荒木貞夫成為首名被起訴的甲級戰犯。沒有證據,頑固的荒木貞夫是不可能承認自己的罪行的。於是檢察官提出大量證實荒木貞夫所犯罪行的人證、物證,在樁樁鐵證麵前,荒木貞夫膽戰心驚地隻得垂下了頭。1948年11月12日,荒木貞夫作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的25名甲級戰犯之一(其他三名甲級戰犯在審判階段死去,因而未最終宣判),他第一個走進軍事法庭的審判廳,接受審判結果。

審判長韋伯當庭宣布了對荒木貞夫的《判決書》。《判決書》中指出,荒木貞夫是日本:對內從事政治支配和對外從事軍事侵略之陸軍的熱心提倡者。他在實際上是,並且被承認是陸軍侵略活動的顯著指導者之一……不管他在有無政治地位的時候,他都協助和極力倡導犧牲鄰國來富裕日本的軍部政策。他不僅同意並積極支持日本陸軍在中國‘滿洲’和熱河地區所采取的政策,即使上述地區在政治上脫離中國,設立由日本控製的政府,並將其經濟置於日本的完全支配之下。

綜合荒木貞夫的種種罪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證據確鑿、事實清楚,依法判處其無期徒刑。當他從耳機中聽到“判處荒木貞夫無期徒刑”的宣判結果後,先是怔了片刻,仿佛不能相信這個事實似的。過了一會兒,才顫抖著雙手,摘下耳機,向審判長韋伯和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11國的國旗鞠了一躬,然後,拖著沉重的腳步,躬著背,被憲兵帶下了審判廳。

荒木貞夫在法庭宣判後,被押入巢鴨監獄服刑。1955年,因病獲得假釋。1966年11月2日,荒木貞夫在奈良縣十津村大肆進行反共演講時,因病猝死,終年89歲。

其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對荒木貞夫定罪量刑時,僅一票之差,否則就會通過對他施行絞首刑的判決。

==========================================================================

安倍在印度會晤戰犯無罪論者後人

2007年08月24日01:44 京華時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3日專程飛往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會晤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稱日本戰犯“無罪”的印度法官拉達比諾德·帕爾的長子。安倍專程前往拜會帕爾後人的“表演”引來不少爭議。韓國和日本的媒體質疑,安倍此舉難免給外界留下有意替“東京審判”翻案的印象。

  印法官稱“戰犯無罪”

  安倍23日在新德裏說,帕爾法官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表現出“高貴的勇氣”,“至今贏得許多日本人的尊敬”。

  安倍乘專機抵達加爾各答後,與拉達比諾德·帕爾長子普拉桑塔·帕爾的會晤持續約20分鍾,席間重複了上述“評價”。

  帕爾何許人也?為何“許多日本人”對他沒齒難忘?“高貴的勇氣”又是什麽?

  事情要追溯到日本戰敗後。1946年1月19日,經盟國授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設立,同時公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指出法庭有權審判犯有反和平罪、普通戰爭罪和反人道罪的日本甲級戰犯。審判團由來自美、中、英、蘇等國11名法官組成,帕爾法官是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代表。

  1948年11月12日,法庭對25名甲級戰犯公開宣判。“戰爭狂人”東條英機等7人被判處絞刑,16人無期徒刑,2人有期徒刑。判決結果由11名法官投票決定。

  帕爾是唯一一名對審判結果持有異議的法官。他的理由是,二戰開始時,國際法上尚未有反和平罪和反人道罪的罪名,不能在事後予以定罪追究,他因此從“法理”上主張25名甲級戰犯全體“無罪”。

  右翼勢力奉為“英雄”

  帕爾的這一“邏輯”並沒有得到其他10名法官認同,國際司法界也普遍認為,這種思維忽視了國際法中有關戰爭罪行的發展脈絡和潮流。

  但帕爾的“戰犯無罪論”得到一部分日本人的熱烈追捧,成為他們試圖逃避戰爭責任、歪曲曆史的“救命稻草”。在日本戰後時不時掀起的“翻案”濁浪中,那些人總會捧出“帕爾判決書”,以此否認“東京審判”的正義性。

  日本右翼勢力更把帕爾奉為“英雄”。1966年,帕爾應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邀請,第四次訪問日本。值得一提的是,岸信介本人就是甲級戰犯之一。在日逗留期間,一些日本人把帕爾捧上了天,當時的裕仁天皇還授予帕爾一等勳章。

  2005年6月,祭祀有14名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還專門立起一個帕爾的“表彰碑”。

  實際上,日本右翼出於政治目的,對“帕爾判決書”有斷章取義之嫌。帕爾主要從“法理”層麵質疑有罪判決,並非要正當化日本的戰爭罪行。“帕爾判決書”特意指出,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虐行為有“壓倒性的證據”。

  韓日媒體表示質疑

  安倍稱,他前往加爾各答會晤老帕爾的長子普拉桑塔·帕爾,目的之一是“敘舊”。當年邀帕爾訪日的岸信介正是安倍的外祖父。日本政府方麵則稱,這是“日印友好關係的象征”。

  但韓國和日本諸多媒體對此表示質疑和不安。在傳出安倍欲會晤帕爾後人的消息後,韓國《朝鮮日報》於上周發表社論,質疑安倍的真實用意。這篇題為《日本甚至跑到印度“喊冤”》的社論說,安倍不辭勞苦,跑到印度“擁抱被日本軍國主義者視為英雄的一名法官的後人”,目的是“宣揚甲級戰犯無罪”。

  日本《朝日新聞》說,與帕爾後人會晤是安倍本人的“強烈願望”。報道指出,安倍過去就因對“東京審判”的曖昧立場招致外界不安,這次會麵有可能引來一場“風波”。

  安倍加爾各答之行還會晤了有印度“獨立英雄”之稱的蘇巴什·錢德拉·博斯的後人。博斯與印度國父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齊名,但與甘地的“反暴力”理念不同,博斯主張用暴力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他試圖借助德國納粹和日軍的勢力,因此與東條英機來往密切。博斯後來跑到日本,在東條英機支持下,成立了一支武裝對抗英軍。

  所謂從“白人殖民者”手中“解放”亞洲殖民地,一直是日本右翼勢力為侵略罪行辯護的一大理由。一些人甚至把印度獨立的功勞攬到日本身上。

  日本共產黨機關報《赤旗》22日刊文指出,安倍此行,又是會晤帕爾後人,又是會見博斯後人,給外界的印象是:日本領導人又開始美化過去的侵略戰爭。

  韓國《中央日報》則認為,安倍在遭遇參院選舉慘敗後,迫切需要穩住保守陣營,在不便參拜靖國神社的情況下,他想借助此次會晤,向保守勢力示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