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克林頓 為何不敢披露轟炸中國使館內幕?

(2007-03-03 09:30:12) 下一個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1999年5月8日遭到北約部隊的三枚導彈襲擊,新華社女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夫人朱穎等三人死難,二十多人受傷。事件引發中國學生進行聲勢浩大的反美遊行,包圍衝擊美國駐華使領館。

  中國政府始終認定此事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有意挑釁,並非意外。但北約緣何轟炸中國大使館,美國和北約迄今沒有公布相應文件和材料。近日,時任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在新書《戰火中的外交官:親曆北約炸館和南聯盟戰火》中對此進行了分析。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從1999年3月24日起,以維護南聯盟阿爾巴尼亞族人的人權為理由,對南聯盟開始轟炸,曆時78天。中國政府當時的態度是反對戰爭,主張和談解決問題,態度比較堅決。戰爭進行四十多天後,中國大使館被炸。

  關於轟炸原因的三種傳聞

  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轟炸後,出現了各種傳聞,有說轟炸針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據說,一個日本記者看見從中國大使館逃出幾個白人,說塞爾維亞語,但不是消防隊員。他就此推測米洛舍維奇當時藏在中國使館。美國人獲取確鑿情報證明中國使館允許米洛舍維奇避難的消息後決定采取行動,既從肉體上消滅米洛舍維奇,又給反戰的中國以難堪。

  潘占林稱,中國駐南斯拉夫記者認為,該位日本記者要不是眼花了,就是他服務的那家報紙與某些勢力配合,其動機令人懷疑。當然,這位記者的背景我們就不去考究了。潘占林在書中寫道:“我在這裏可以鄭重地聲明,關於米洛舍維奇總統在使館避難一說,完全是徹頭徹尾的捏造。我不願去分析謊言製造者的意圖,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麽樣的獎賞。我隻簡要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局勢和背景,對此種說法就不難做出判斷。”

  到中國使館被炸之日,北約空襲南斯拉夫已經進行了45天,潘占林分析說,南聯盟雖然受到嚴重破壞,但抗擊北約的士氣仍很高漲,軍事實力並未遭重創。南聯盟國內局勢穩定,秩序井然,沒有發生內亂的跡象和可能。米洛舍維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揮抗擊北約的戰爭。因此,對米洛舍維奇來說,不存在避難的問題。

  針對另一種說法稱,北約情報部門獲悉5月7日中國大使館將舉行招待會,米洛舍維奇將出席,因此北約決定轟炸使館,目的是置米洛舍維奇於死地,潘占林稱,散布該消息的是原南聯盟軍事情報官員,懷疑其是否某國情報機構在南斯拉夫情報部門的臥底。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沒有哪一個使館舉行招待會,在斷水斷電的情況下更不可能舉行招待會。稍有常識的人,都不難識破這種說法是一個騙局。

  至於第三種說法稱,美國人懷疑中國使館裏隱藏有先進的通訊和電子竊聽係統,把搜集到的軍事情報傳送給塞爾維亞方麵;作為交換,南軍將擊落的F-117A隱形戰鬥機的殘片交給中國。美國人以為中國已經搞到隱形技術,所以大為惱火,於是冒險對中國主權領土進行了轟炸。潘占林說,所有大使館同其派出國都有無線電通訊聯係,這一係統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國政府此後已多次發表聲明,中國大使館不是南斯拉夫軍隊無線電轉播中心。

  克林頓為何不敢披露轟炸中國使館內幕

  潘占林在書中說,英國《觀察家報》的記者采訪了一位高級軍官,披露北約在選擇攻擊目標時有個“雙軌”係統,一個軌道是先由北約偵察機和士兵選定初級目標,然後由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和英、法、德三國的領袖認可;另一軌道的目標選擇則“完全由美國單獨控製”,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標,須得到美國總統或美國國家安全局同意。如果“雙軌說”成立,那麽就可以認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確是“有意或無意”地標錯地圖,要美國最高層相信那是南軍指揮中心,繞開北約的核實機製予以摧毀。

  美國《政企首要情報評論》周刊1999年7月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並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說,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作為轟炸目標,是可以由不低於英國外交大臣庫克和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一級的指揮官來批準的。這裏提出的問題是,由哪一個來批準,還是兩人一起來批準?人們應該已經覺察到根據盟國在任何戰爭中的關係而實行國家安全規劃。這些戰爭包括美英控製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發動的戰爭。

  文章說,考慮到所有這些情況,有意轟炸中國使館的動力也是來自英國政府和白宮政府。如果克林頓總統披露這一事實,甚至聲明這起轟炸事件“絕非意外”,他要麽將在被人操縱的彈劾之下而下台,要麽被某些深深潛伏在美國安全機構中的英美利益集團所暗殺。下圖為被轟炸後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