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坦克專家巨泄我軍下一代裝備發展思路 

(2007-03-03 01:03:30) 下一個
【楊作成大校簡曆】楊作成,漢族,1950年9月出生於山東省滕州市,1968年3月入伍。1975年12月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從事裝甲裝備的論證、試驗和科研管理工作39年,負責多項高新技術工程科研項目,多次組織完成國家大型試驗任務。榮立二等功一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某研究所所長,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國防大學軍事碩士生導師,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大校軍銜。



  專訪裝甲兵某研究所原所長楊作成大校

  劉青山 王浩宇

  記者(後簡稱記):您最近出版了《今日陸戰之王》(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一書,您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楊作成(後簡稱楊):《今日陸戰之王》這本書以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主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論述了科學技術進步與軍事裝備發展的關係,結合陸戰之王在曆次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係統全麵地回顧了坦克發展的曆史,總結了當今坦克發展的特點,展望了未來坦克發展的趨勢,論述了坦克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落腳點是對我軍裝甲裝備,包括陸軍機械化作戰平台和信息化裝備平台發展的思考與對策。因此,這本書的前七章介紹了坦克的發展曆程、現狀和發展趨勢,重點和中心在第八章,即“騰飛之策”。本章對我國坦克裝甲事業的發展進行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論證:以新時期軍事戰略為總攬,提出裝備發展的基本原則,包括需求牽引原則、軍方主導原則、係統論證原則、滾動發展原則、部件先行的原則、堅持三個1/3原則(新裝備發展過程中,老技術要占1/3、新技術要占1/3、創新技術要占1/3)等,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坦克、裝甲車輛乃至陸軍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發展思路。



  記:在《今日陸戰之王》中,您提出一個大科研現念,請問如何理解這個大科研觀念?

  楊:大科研觀念是指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指引下,打破陸軍武器裝備分製發展的界限,從全軍著眼,從大局出發,增強整體意識,淡化兵種意識,根據武器裝備科研體製集中統一的思想,按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的發展道路,提高武器裝備的集約化水平,按全壽命、全係統的思維方法去謀劃陸軍武器裝備的發展,促進新裝備形成戰鬥力。

  樹立大科研觀念首先要轉變思想,要從“老傳統”、“小觀念”中解放出來,建立一套新的大係統的科研觀念,努力做到明確一個基點、實現兩個轉變和樹立三個思想。一個基點即以是否適應打贏現代條件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以及是否能形成和提高部隊戰鬥力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要從那種隻考慮本兵種武器裝備發展,轉變到立足陸軍乃至全軍高度論證武器裝備發展的思想。二是要從單項裝備論證轉變到體係論證、注重整體效能的思想上來,即由過去單獨從火力、機動、防護、精度等性能指標向性能、耐久性、安全性、生存性、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人機因素和效能分析等效能指標擴展,使裝備不僅在性能上,而且在整體效能上得到提高。樹立三個思想,一是裝備全壽命思想,二是裝備配套(全係統)思想,三是裝備的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思想。

  記:在《今日陸戰之王》中,您專門拿出一章來介紹美國(FCS)和英國未來快速反應係統(FEES),可見您也非常關注西方國家未來裝甲兵裝備的發展。美國的FCS的發展確實如火如荼,有人說,重型突擊裝備在中國已沒有市場了,中國也必須搞類似美國FCS的裝備。作為我國裝甲裝備科研論證方麵的專家,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楊:有關坦克過時論由來已久,也曾多次因為坦克的不斷發展而破滅。信息化條件下的新坦克過時論,也將會隨著坦克的繼續發展而破滅。坦克輕量化這種觀點顯然受美國陸軍21世紀轉型計劃的影響太深。各國的武器裝備建設,都要服從服務於本國的軍事戰略需求。美國作為“全球憲兵”,需要應付大量的“非對稱威脅”,而且大多是小規模應急作戰活動,因此對於向全球各地的兵力投送和國外部署要求比較高。而按照冷戰時期需要建立的美國陸軍編成和部隊結構,由於重型部隊缺乏靈活的戰略機動性,而輕型部隊又缺乏持久地作戰強度,已無法滿足全球幹預的軍事戰略需求,所以開始進行陸軍轉型。轉型計劃被概括為“傳統部隊”、“過渡部隊”和“目標部隊”。未來戰鬥係統是“目標部隊”的主要武器與部隊平台,與M1A2坦克相比,重量減輕70%,體積減小50%,對殺傷力和生存能力的期望值,要求不低於M1A2坦克。再來看一看美國FCS的實質是什麽。FCS是裝備在統一神經(信息力)下的優化組合,實際上是一支功能齊全、性能優化、反應靈敏、指揮靈活、作戰效能較高的合成部隊。美國人倡導的輕量化適應美國戰略,但對我們國家來講,可能是一個陷阱,因為我們的國情不同於美國,我們的國防戰略也不同於美國。我們不能被這個陷阱所迷惑。



  我國實行的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積極防禦、自衛和後發製人的原則,我軍作戰理論強調增強聯合作戰、機動作戰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我國的主戰裝甲裝備發展,不宜像美國那樣以全球兵力快速投送為目的,而犧牲掉重型裝備強大的作戰效能和可靠的防護力。我軍未來主戰裝甲裝備不僅要滿足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的快速反應,而且要滿足戰略預備力量的威懾與防禦作戰要求。也就是說,我們在積極發展輕型裝甲突擊係統的同時,不應當放鬆對重型裝甲突擊係統的發展。不要忘了,從1840年以來,我們有150多萬平方千米被俄羅斯割去。中國周圍還有一些好戰的國家和地區勢力。這些現實的國防需求決定了中國不能放棄陸戰之王的發展。

  另外,俄羅斯已經開發出號稱第四代坦克的T一95坦克,德國也研製出新型“城市豹”坦克——“豹”2PSO,也必將對國際重型裝甲裝備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重型裝甲裝備的發展戰略。對於中國而言,更不能放棄重型裝甲裝備的發展。


武裝直升機不可能取代主戰坦克

 記:目前武裝直升機的發展非常迅速,有專家提議用武裝直升機取代坦克,您對這一觀點有何看法?

  楊:這種說法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而且是荒謬的。武裝直升機大量應用於戰場,給坦克的發展帶來了挑戰、機遇和變革。坦克和直升機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但並不能取代坦克,隻能說坦克又增加了一個對手。武裝直升機防護性能不足是其先天缺陷,也是它不能取代坦克的根本原因。再說目前的坦克已不是原來技術水平下的坦克,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坦克的性能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將來的未來戰鬥係統,是在統一神經下的優化組合,作為該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乘車戰鬥係統(坦克),將會以看得更遠、打得更準、威力更大、功能更完善的新麵目出現在戰場上,它甚至將會是武裝直升機的克星。坦克和武裝直升機的功能不同,各有優長和不足,它們會借助新技術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自己,而不會相互取代。




  記: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現有裝備和未來裝備的一個重要標尺,請問如何提高我國陸軍裝備信息化水平?

  楊:信息化建設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核心,也是陸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我軍尚處在半機械化階段,在加快機械化進程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向信息化轉型,因此是“複合式”發展,信息化建設具有特殊的意義。隨著我國軍事變革的深入,構建數字化重型機步師已提上日程。其建設的關鍵在於利用裝甲武器平台進行信息化改造的特點,構建一體化的指揮控製係統、網絡化的火力打擊係統、精確化的綜合保障係統。重點需要關注下麵幾點:

  首先要建立集中統一的信息化阻礙了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進程,宏觀論證層次低,頂層設計不清晰,也嚴重製約著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我國陸軍信息化建設應成立統一的由軍委首長掛帥的領導機構來領導這項工作,在統一思想、統一組織、統一計劃、統一規範條件下,讓懂裝備的人進行裝備信息化改造,讓懂部隊的人承擔陸軍數字化部隊建設。




  其次要加強信息化作戰理論研究,增強需求牽引力度。新型武器裝備往往強製性地引起作戰思想、作戰方式的變革,這是不以指揮官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信息化戰爭是大量應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並在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統一指揮控製下,以信息戰、精確打擊作戰、空間戰等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諸軍兵種聯合進行的高度立體化戰爭。在對台軍事準備方麵,由於美國和台灣在軍事信息層麵上形成“情谘共享、偵戰一體”,所以對台軍事鬥爭中的作戰模式,將是一場特殊的、信息化程度更高的高技術戰爭。人們心目中萬船齊發的場麵未必會出現。因此必須加強對台作戰理論、作戰思想、作戰模式、作戰方法的研究,以提高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的牽引力度。

  第三,加強未來戰場研究,提高裝備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水平。傳統的陸戰場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更多表現為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空間。信息化戰場是信息化部隊體係對抗的基本作戰環境。除了以往陸軍戰場空間的地理構成要素外,突出表現為一種“戰場係統”概念,即一個覆蓋著各種不同信息的網絡化空間,包括情報偵察、信息通信、指揮控製、精確打擊等信息化戰場的基本構成要素。信息化戰場空間大,立體多維,沒有前方後方。一個數字化重型機步師的控製範圍正麵和縱深均為數百千米,麵積約為幾萬至幾十萬平方千米。數字化部隊具有三倍於一般部隊的戰鬥力,它作戰行動頻繁、攻防對抗強度大,減少品種、提高裝備可靠性仍是當務之急。我們必須堅持“一種底盤多種武器、一種負載多種底盤”的原則,進一步提高裝備的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水平。




  第四,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的指揮自動化體係。為確保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的快速、持續和穩定發展,必須做好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好壞,關係到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必須建設好戰略、戰役和戰術三個層級的戰場指揮自動化係統,形成責權明確、層次分明、信息通暢、指揮高效的戰場自動化指揮係統。

  第五,統一技術體製、信息標準,提高信息化建設的規範化水平。信息化裝備技術體製、設計接口要規範適用。在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信息化設備,如情報係統、數字通信設備、調製解調設備、車際信息係統、移動用戶設備、數據處理分發設備、計算機裝置、定位與識別係統等,這些設備必須統一要求、統一體製、統一接口。這是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否則各自為政、雜亂無章,無法形成互聯互通。戰術數據鏈與指揮係統、武器係統和傳感器等反應係統緊密關聯,能夠大幅度提高係統的態勢感知能力,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和機動作戰能力。因此,按照統一規定的信息格式,抓好戰術網絡數據鏈標準化建設至關重要。

  第六,盡快成立陸軍裝備研究院,把炮、裝、工、陸航的軍隊科研力量集中起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提高宏觀論證水平,使有限的科研力量發揮最大的科研效能,在組織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對於促進陸軍信息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也有類似美國aaav的高速水上突擊裝備

記:您認為目前我軍裝甲裝備發展水平如何?與西方國家相比如何?

  楊:上世紀50年代末我軍在引進蘇聯T一54A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59式中型坦克。上世紀60年代初,又研製了第一代輕型坦克、第一代裝甲輸送車、第一代水陸坦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裝甲裝備家族已經初具規模。目前,我國坦克已經發展了三代。其最新式99式坦克走的是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在沒有參照樣車的情況下自行研製成功,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中國陸軍新型裝甲裝備已經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99式坦克的設計定型及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不僅壯了國成、軍威,而且在國際上乃至周邊國家和地區引起強烈反響。其主要技術特征是:優化總體設計,戰鬥全重50噸級,乘員3人;配裝了125毫米滑膛炮和炮長熱像儀、自動裝彈機等,整車較好地貫徹了“功能覆蓋係統取勝”的設計思想,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的基礎上實現了協調統一,尤其重視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的落實,也采用了一些具有出奇製勝功能的新技術,其總體技術水平可與發達國家第三代坦克相媲美,實現了“與敵同期裝備相抗衡”的總體要求。同樣,我們的兩棲裝甲突擊車也較好地解決了從泳水向滑水的過渡,大大提高了裝甲車的水上行駛速度,使中國也有了類似美國AAAV先進兩棲遠征戰車的高速水上突擊裝備。




  記:請展望一下我國未來裝甲裝備應該向什麽方向發展?

  楊: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未來戰場將是信息化的戰場,裝甲裝備的發展必須能夠適應未來戰場麵臨的嚴峻挑戰。未來裝甲裝備在火力、防護、機動和信息化能力方麵都將得到大力提升,而且必將向能夠遠距離間瞄射擊,具有對抗武裝直升機的自衛能力的方向擴展。我國未來裝甲裝備發展必將是按照優先頂層設計、全壽命全周期、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等原則進行論證設計。未來的坦克將會選擇高效能高可靠性通用底盤和高功率、高緊湊、高可靠性的新型動力推進係統。將來輪式裝備也會得到大力發展,以保證部隊在高速路況下具有高機動性。在現代先進武器平台中電子技術所占成本已達40%,在未來裝甲裝備中所占比重還將加大。裝甲車輛綜合電子係統可以實現戰場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管理一體化,不僅是武器平台作戰效能的“倍增器”,有效的促進了裝備整體作戰效能的最佳發揮,而且是提高裝備信息化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裝備技術進步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綜合電子技術的發展。在防護方麵也將由目前的被動防護為主轉向主動防護並進而形成綜合防護的發展趨勢。從降低被發現概率、被命中概率、被毀傷概率幾個環節的綜合效應出發,把若幹個單項防護技術進行技術融合,形成集目標探測、威脅判斷、敵我識別、輔助決策、主動反擊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防護技術,從根本上提升戰場生存能力。火力是體現裝甲裝備作戰效能的終極手段,在傳統的坦克炮及其彈藥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未來裝甲裝備還可能采用電熱化學炮、電磁炮等新概念火炮。火力技術不僅會向大威力方向發展,而且將向多功能方向發展,特別是精確製導技術和常規火力模式相結合,將使未來裝備火力係統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您認為目前我國陸軍武器裝備存在哪些問題?




  楊: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為主要差距有四點:一是體係建設還不夠完善,頂層設計環節關注不夠。二是性能還較差。由於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發展裝甲裝備的時間比較短,設計方法、機械加工工藝落後,製造能力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比較低,造成裝備在性能、可靠性和維修性方麵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三是陸軍武器裝備通用化、係列化和模塊化水平較低,存在型號多、品種雜,通用性差等問題。四是信息化程度還比較低,需要進一步提高。



中國99式坦克可靠性與世界先進相差10年

記:99式主戰坦克目前是我軍最先進的坦克,裝備部隊也有幾年的時間了。俗話說人無完人,裝備肯定也是這樣。通過這幾年的實踐,肯定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您認為99式坦克應該在哪些方麵進行改進和提高?




  楊:剛才說了,99式主戰坦克的研製成功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經過近幾年的裝備應用,我們認為這種坦克與國際第三代坦克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改進的地方。首先,99式主戰坦克的火力不算太先進,隻稱得上能夠跟上世界水平。其次。坦克本身的信息化雖然與西方最先進坦克相比存在差距,不過差距並不太大,我們的計算機和電台都還可以,但我們的天際、空際和地際信息係統的信息化水平則比較低,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第三,99式主戰坦克雖然已經注重加強底盤的可靠性、維修性、檢測性和保障性,但這方麵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差距在10年左右。再就是人機環境還需要改善和改進,應該轉變設計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合理處理好東西方設計思想的統一。另外,將來還需要合理配置彈藥,目前99式攜帶彈藥數略顯不足。

  記:您在做科研管理工作之前,從事試驗工作多年。請問裝備試驗主要包括哪些試驗?裝備研製過程中,是不是必須進行環境試驗?在環境試驗中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對裝備的影響?

  楊:裝備試驗是一個綜合交叉學科,涉及到組織管理、材料、工藝、設計、淪證、計量、數理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性和法律性很強的工作。裝備試驗主要包括論證性試驗、鑒定性試驗、研究性試驗、工廠摸底試驗、工程樣車試驗、設計定型試驗、可靠性試驗、境適應性試驗等。裝備研製過程中,必須進行環境試驗。因為中國疆域廣闊,東西跨距5000千米,南北跨距5500千米,還有1.8萬千米的海岸線和眾多大大小小的島嶼,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個溫度帶,各地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各異。而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因素對武器裝備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為了獲得能夠滿足我國使用的武器裝備,必須進行大量的環境試驗。在環境試驗中主要考慮溫度、濕度、地表地形、鹽霧海水、沙塵、太陽輻射等因素對裝備的影響。




  記:您熟悉裝備試驗的各個環節,自然知道裝備試驗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人稱裝備試驗人員為“反候烏”,您的體會是什麽呢?

  楊:裝備試驗工作確實是一項風險度很高的艱苦工作,是需要有責任心的人來完成的事業,我認為單純一個“反候鳥”的評價尚不夠全麵。大家看了下麵幾個場景肯定就能夠理解裝備試驗人員的辛苦。 青藏高原,高原反應,頭暈、胸悶、氣短,有的還嘔吐、拉肚子,試驗人員頭疼欲裂,將背包帶一圈圈勒在腦袋上。戈壁荒漠,坦克履帶碾得黃沙帶“血”,山如鼓、風如堵、天如煮,因孤寂而發慌的官兵們引頸學狼叫。寒冬極地,暗夜如漆,風雪如刺,饅頭凍成石塊,凍瘡癢得睡不著。為了不致影響視線,性急的駕駛員把結著冰霜的眼睫毛紛紛拔掉。酷熱南海,在駕駛艙裏坐一個小時就不辨南北。一個試驗人員生痱子,痱子變瘡流膿,突然有一天從裏麵爬出嫩嫩的蛆蟲來。海上,巨浪滔天,驚心動魄,超級鐵烏龜在海上顛簸,風急浪高,稍有不慎就會沉到海底……不過,裝備試驗工作也是一種快樂光榮的工作。看著一組組試驗數據被測出,一個個設計問題被找出,一個個技術難題被攻克,國家的新一代武器裝備由自己親手試驗出來,會讓我們試驗工作人員產生最高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山有高峰添秀色,人有理想顯精神”。搞科研試驗是要講理想的,這是一種奉獻精神。

  記:目前我國的裝備試驗水平怎麽樣?在試驗手段和試驗方法方麵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提高和改進?

  楊:在裝備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條件和技術的局限性,根本無從談及環境試驗,但隨著裝備水平的發展和人們認識不斷加深,環境試驗越來越受到重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裝備試驗事業也得到很大發展,目前已經在東南地區建立南方濕熱試驗站和海灘試驗站,考核發動機的熱狀況、電器、光學設備的抗腐蝕能力和車輛的海上適應性。在北方建立寒區試驗站,綜合驗證裝甲武器裝備在高寒地區保持戰鬥力的能力。在西北地區建立驗證車輛在沙漠環境和高原環境中使用適應性的試驗站。目前,我國的裝備試驗水平代表了發展中國家的先進試驗水平,但我們的試驗手段、管理機構、規範標準、試驗條件還有所欠缺,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10~15年的差距。我認為應該在標準的試驗場地、規範的試驗方法、智能化的儀器設備、精良的試驗人才和科學的管理方法5個方麵進行提高和改進。特別是應該加強統籌管理,在軍種內統一組織試驗工作,將各方試驗資源進行科學組織整合,合理利用。

  記:我們的讀者有很多軍事迷,其中還有不少是有誌於投身祖國坦克裝甲事業的熱血青年,請您對他們講幾句勉勵的話吧!

  楊:國家是家,坦克是國家陸軍強弱的重要標誌,陸軍是國家軍隊的基石。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為了坦克的發展,我們不怕吃苦,我們樂於奉獻:任你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艱苦奮鬥傳家寶,王牌坦克耀金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