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雄心大誌:中國太空探測全速前進追俄美! 

(2007-03-12 15:05:27) 下一個
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開展火星聯合探測,2012年“誇父計劃”……中國太空探測計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進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安同、熊爭豔、王洋發自北京 “為載人探月鋪路的中國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研製完成,正整裝待發。”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獨家專訪時興奮地說:“有望在今年內飛向38萬公裏以外的月球。”
這還隻是中國整個探月工程的一個序曲。“在資金到位、項目按時啟動等理想條件下,中國完全有能力在15年內將載人航天器送往月球。”同一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係統原總指揮、中國載人火箭計劃顧問組組長黃春平對《國際先驅導報》樂觀地說。
按照計劃,明年神舟七號飛船將發射升空。“屆時將搭載3個航天員升空,並將進行走出太空艙的太空漫步活動。”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對香港媒體透露說,“‘神七’的升空不僅意味著航天員將首次走出航天艙,它還有一個終極目的,那就是和‘神九’一起實現兩個飛行器的交匯對接,從而建立一個適度規模的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並以此為基地對地球進行觀測。”
令人振奮的消息還不止於此。3月1日,中國科學院推出了《2007高技術發展報告》。探月計劃總工程師葉培建撰文說,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探測火星、金星。火星探測的大幕也將在兩年後正式拉開。屆時,中國將和俄羅斯進行聯合火星探測。
從2007年的“嫦娥奔月”、2008年的“神七”升空、再到2009年的中俄火星聯合探測,“中國太空探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往前發展。”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梁新剛對《國際先驅導報》說。

“嫦娥一號”:1萬餘人參與

據了解,“嫦娥一號”預定實現四項科學目標,按照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的說法,分別是:繪製完整的三維月球地圖,進行月表化學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分布探測,進行月壤探測,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中國探月工程分“繞、落、回”三個階段。“嫦娥一號”順利升空以後,接下來“嫦娥工程二期”就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階段。《光明日報》3月1日報道稱,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麵發射一個軟著陸器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
在此之後,中國將進行的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這個軟著陸器不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樣本,還要搭乘返回艙重返地球。
看上去,中國繞月探測計劃進展一帆風順,這背後卻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財力的付出。欒恩傑對《國際先驅導報》透露說,“大約有1萬餘人參與這項工程。中國一切從零開始,通過三年時間,依靠自己力量研製出了‘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和整個係統配套工程。這個研製速度與其他國家相比已非常快。”
至於資金,“嫦娥一號”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去年8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能夠明確說的是第一期繞月探測,國家批的13.6億人民幣。”雖然金額如此之高,但歐陽自遠覺得還是值得,“不僅占GDP的比率並不高。從政治上來說,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有重大意義。此外,更重要的還是對科技的發展將發揮積極的重大作用,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普宣傳。”
此外,為以後解決地球能源來源作準備,也是中國啟動繞月探測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嫦娥一號”總設計師葉培建在接受采訪時說,“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以後的能源發展主要靠太陽能和核聚變能量。如果把月球上的氦3開發出來,最保守估計都可以給地球提供500年的電力供應。”

“神七”升空:加緊研製“宇航服”

如果說火星探測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路要走的話,和“嫦娥一號”一樣,“神七”的發射則萬事俱備,隻欠“宇航服”了。據了解,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能夠進行太空漫步的“宇航服”。
因為航天員要出艙,所以跟“神六”相比,技術難度要大很多。氣閘艙和宇航服是必須解決的兩大問題。“沒這兩個出不了艙。”梁新剛進一步解釋說,跟前者相比,後者更為關鍵。“由於太空處於真空裝態,出艙後要求宇航服有很高的熱控製和環境控製能力,而且還必須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保證不泄露。”

據悉,在“神七”之後,“神八、神九、神十”等更多的飛船發射任務也正在計劃之中,今後航天飛船可能發射頻率會很快。
當探究月球奧秘的“嫦娥計劃”以及“神舟飛船係列計劃”已為公眾耳熟能詳時,去年8月,中國另一項太空探測計劃“誇父計劃”在經過兩年沉默期後,也終於浮出水麵。根據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肖佐當時接受《科學時報》透露的消息,“誇父計劃”已經進入綜合論證階段,預計在2012年實施。“誇父計劃”由三顆衛星組成,主要用來監測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影響。

火星探測:多跟國外合作

按照由近及遠的太空探測慣例,月球探測之後的下一步計劃將是火星。“火星是一個最有可能存在生命活動的天體,火星也許是兩三百年以後地球移民的一個主要對象,而絕對不是月球。”歐陽自遠說。
“最先要做的是尋找火星存在水的直接證據,以探尋火星上是否真正存在生命。”按照他的設想,在我國第二次探月之後,向火星發射火星車,以實現火星軟著陸,但實施這一計劃最早要到2010年以後。
不過,對於火星的探測來講,一切還似乎停留在構想階段,由於火星與地球的遙遠距離,需要建設的體係比探月要龐大得多。
“登上火星至少半年。升空、通訊都是問題。距離能不能達到那麽遠,信號能不能保障,數據怎麽傳回來,軟著落技術怎麽解決。”梁新剛對《國際先驅導報》說,這些並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
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跟國外合作,以便借鑒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據了解,除了中俄展開火星探測合作外,歐洲也可能邀請中國加入2030年實施的“曙光”超大規模星際探索計劃,其中包括載人探測火星。

運載火箭:15年趕上美俄

無論是“嫦娥奔月”、火星探測,還是“神七”升空,其實都離不開一個重要工具的幫助——火箭。承擔“嫦娥一號”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目前還處於質量的調試過程中。”欒恩傑說。
而“神七”將於2008年搭乘“長征二號F”型火箭升空。“火箭是上天的梯子,載人太空計劃的成功首先取決於火箭技術的進步。”黃春平對《國際先驅導報》強調。
沒有推力充足的火箭,也成了影響我們宇航員登月的最大困難。欒恩傑透露說,登月需要3000噸至4000噸推力的火箭,而我們現在最高的隻有600多噸。他建議中國應盡快就特大運載火箭項目立項。
一個好消息是,中國將在未來7至8年內研製出用於發射空間站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黃春平說,“‘長征五號’將使中國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9噸提高到25噸,是技術上的一次巨大進步。”
“雖然中國與美俄火箭技術仍存15年差距,但通過努力,中國完全可以用少於15年的時間趕上美俄。”對於未來,黃春平充滿自信。
2006年,中國政府製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於重要地位。可以預見的是,太空探測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軸。

多國為何搶著登月

除了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之外,月球還具有巨大的軍事價值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探月”的大家庭又有新成員加入了。
德國《金融時報》2月28日報道,根據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計劃,將於2012年發射一枚無人探測器,4年內完成對月球的全方位測繪,預計耗資3億到4億歐元。
在此之前,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烏克蘭、奧地利、中國等都宣布了各自的探月計劃。按照《聯合國月球條約》“誰有能力誰先占”的原則,一場月球爭奪大戰的發生在所難免。月球這塊大蛋糕究竟有什麽好吃呢?
在紀念美國人登月35周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於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製登月靴積累的技術。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以“阿波羅登月計劃”為例。雖然當時耗資200多億美元,但是由這項太空科研計劃產生了3000多項大專利,這些技術轉為民用後,帶動了民用技術的快速升級,最後大約每投入1美元就有4至5美元的回報。“阿波羅”從月球采回的381.7公斤樣品,更是無價之寶。
“美國目前的科技水平和軍事力量都是在‘阿波羅計劃’所建立的良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嫦娥一號”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
歐陽自遠認為,將高新科技應用於民用,是美國以科技帶動經濟增長的法寶。另一位中國空間研究專家潘厚任先生也認為,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未來經濟發展可以起到主導作用,在世界各國都備受青睞的信息產業尤其離不開太空產業。即使在全球經濟最不景氣的時候,太空工業的年平均增長率仍達9%,其中增長最高的導航定位產業甚至達到34%。
更重要的是,航天事業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力水平和科技實力,在政治角逐中也最具戰略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