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夜老虎”趙崇德:奇襲陽明堡機場的戰鬥英雄

(2007-03-02 10:36:13) 下一個

趙崇德烈士遺照(解放軍畫報)


夜襲陽明堡機場,在我抗戰史上可謂威名赫赫!與之相比,我們尋覓的這位英雄,倒顯得名不見經傳。然而,正是這位趙崇德,確是夜襲陽明堡時犧牲的我軍最高級別的指揮員,也是惟一留下照片的烈士。

於是,這張普通的標準照,成了我們尋找這段戰史陳跡的起點。

細節構成曆史,英雄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以血為墨,書寫了人民軍隊的磅礴史詩。尋找趙崇德,追崇的是被時光塵煙遮掩的英雄足跡,追崇的是英雄傳奇折射的壯麗人生。

遺照背後的釋文: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集團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步兵第三營少校營長趙宗德同誌遺像烈士趙宗德同誌略史紀念

宗德原籍河南省商城縣,年廿五歲(疑為虛歲),農業出身,於一九三二(年)入伍,為國捐軀,努力與(於)革命事業,忠誠勇敢,屢湊(奏)奇功。執行命令,貫徹領導,部下素(肅)仰。七七事變後奉令參加華北抗戰。原平戰鬥,奇襲陽明堡敵飛機場,焚毀敵機二十四架,斃敵數百。零時與寇軍肉搏數次,衛國殉身,效命疆場。這種壯烈犧牲精神偉大,重於泰山。烈士精神不死,奠定全民抗戰勝利信心感動,全球人士讚揚,興奮全國軍民,可泣可歌。七七紀念周追悼宗德烈士,踏著血跡前進,為解放中華民族而奮鬥到底。(注:釋文括號中的文字及標點為編者所加)

代縣覓蹤——英雄的足跡

寒風凜冽中,行至代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小城。行色匆匆,我們來不及仔細品味,隻是走馬觀花,卻已流連忘返。這裏曾是胡漢交融之地,儒釋文化都有很深的積澱,尤以要塞風骨撼人心魄。那情趣盎然的飲食文化,工藝精巧的建築風格,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使我們再次發出“地上看山西”的感歎。



代縣縣城街景(陳劍 攝)/在夜襲陽明堡戰鬥遺址附近,京原鐵路橫穿而過。(解放軍畫報)
而真正觸動我們的,還是此地千年要塞積澱的“兵氣”,以及那烙刻在這片土地深處的曆史風霜和剛烈氣質。代縣地勢險要,南部山區屬五台山脈,北部屬恒山山係,雁門關居於其間,北踞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關山雄固、軍事要衝而聞名於世。唐代詩人李賀曾在此地留下名詩《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何其慷慨,仍在回響,好似英雄傳奇的注解。作為古長城關隘第一州,此地古來戰事不休,有史書記載的大小戰爭就達1700餘次,尤以抗日戰爭中的數次激戰使人們記憶猶新。響徹千年的戰鼓,現在隻留下處處曆史陳跡,供後人憑吊和追念。

一路追訪,感受這片土地的深厚與壯烈。在鹿蹄澗村的楊忠武祠,楊家將精忠報國的故事處處流傳。登臨位於縣城十字街心的邊靖樓,北望雁門,南俯滹沱,豪情頓生——“威鎮三關”不是虛張聲勢的口號,而是中華英雄忠烈英勇精神的寫真。

遲遲未曾尋到趙崇德的身影,但自信我們並沒有繞遠。在這遍布古今英雄足跡的土地上,一定有趙崇德踏過的痕跡——那個年輕的八路軍指揮員,從這條路上穿過,奔向前線,英勇赴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