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正文

大棋局:美國伊朗與世界局勢兼論中美博弈 

(2007-03-11 13:15:16) 下一個
大龍 2007.03.07

[作者按:本文原為《美國、伊朗與世界局勢》(作者“湧濤拍岸”)的回帖,首發在新浪時事論壇.海外風雲版。原文討論到“冷戰後美國的幾次布局”。不少網友期待單獨發帖,故本文重新做了整理,並續寫了後部份;同時修改了一下題目,以便更契合本文主旨。感謝網友“湧濤拍岸”出了原始題目。同時也感謝眾多網友的支持。本文部分觀點和內容來自部分網友,在此一並謝過。]

[引子]

這段時間以來,隨著伊朗拒絕停止鈾溶縮活動以及美國抓緊擴大在海灣的軍事部署並作出對伊朗動武的態勢,伊朗危機逐步升級,伊朗局勢逐漸成為世人關注的中心。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伊朗危機將成為當今世界局勢的一個分水嶺,各個大國圍繞著它而展開的博弈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將深深影響到當今世界政治版圖發展的進程,而各個大國的命運也與之息息相關。

這裏的大國,其實主要是指美國和中國。當然也有其他國家或組織,如俄羅斯和歐盟,但是,在決定伊朗局勢以及未來世界局勢的走向上,最核心的兩個國家無疑是美國和中國。關於這點,我們後麵會仔細分析。這裏先看一個小小的事件,我們便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來:伊朗緊鄰巴基斯坦,美國如果動武,無疑要得到巴的鼎立支持,於是最近布什跑到巴基斯坦,尋求支持,但是巴認為:“必須有得到中國認可前提下,實施對伊朗武力進攻才是可能的前提。”可見中國對伊朗問題的影響力。

所以,伊朗問題,其實主要是美國和中國間的問題。伊朗危機是一個棋局,伊朗隻不過是一個棋子,而主要的棋手,也就是博弈的雙方,則是美國和中國。

網上曾有一篇名為《大棋局-中美博弈》的好文,作者另辟蹊徑,從棋局的角度和下圍棋的道理來闡述中美博弈這個大題目,讀來饒有趣味,令人叫絕。本文的主旨其實也是想探討中美博弈這個話題,但這個題目實在太大了,而我又不想泛泛的來討論這個問題,而是希望把這個問題放到特定的曆史環境和曆史事件中去考量,讓它變得更加具體和細致。這些曆史環境和事件,既是中美博弈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們前後相連,環環相扣。所以,與《大棋局-中美博弈》一文主要側重於橫向的角度說明問題不同,本文更側重於從縱向的角度也就是曆史的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當然,在每個特定的曆史階段,我們又會從橫向的角度進行仔細考察。也就是說,本文會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這個問題,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進行較為係統、全麵的分析,也才有可能得出較為客觀、中肯的結論。

有人說,“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兩個方麵的含義: 一方麵,因為曆史都是當代人寫前代人的事情,因此所有的“曆史”必然會烙上當代人的印記,換句話說,“曆史”是經過選擇和過濾的;另一方麵,曆史總是在不斷重複中上演,當代的世界也不可避免的打上曆史的烙印,今天的世界就是曆史的影子。

所以,要解開伊朗這個迷局,要討論中美博弈這個棋局,我們就應該將思維的觸角伸到曆史的軌跡中,巡著這個軌跡,梳理出它們的脈絡;這樣,我們才能把眼睛擦得更為明亮;然後,我們才能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

美國當今影響力最大的戰略家布熱津斯基也有一本書名為《大棋局》。布熱津斯基曾是卡特總統時代的國家安全顧問,現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教授,以及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他對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所提出的一係列建議,始終深深影響著美國朝野人士。他在《大棋局》一書中認為:“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占有軍事優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尖端科技領域地位領先,美國文化具有吸引力。不過美國不僅是第一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最後一個超級大國。到2015年左右,美國將失去世界霸權地位。在此之前,為了未雨綢纓,需要早作準備,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秩序。為此,美國必須防止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興起,和任何一種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反美聯盟的出現。”誠然,這本書是很有價值的,為我們提供了思考國家關係問題和其他戰略性問題的新的視角;但事實上,縱觀《大棋局》全書,它所有的論斷都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美國的霸權不可挑戰。對此,我們是不敢苟同的。另一方麵,美國人又有著深深的危機意識,正是因為他們擔心美國會失去霸權,才會想方設法去維護和維持它。美國的戰略家們和一些野心家的“未雨綢繆”,才真正值得我們警惕。麵對這樣厲害的對手,我們該如何應對?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探討:
一、 美國攻打伊朗的真實目的
二、“中國威脅論”的深層原因及中國的應對之策
三、 冷戰後美國的幾次布局
四、“9.11”的真相和“9.11”後的世界
五、 中國的布局和棋招
六、 大棋局:圍繞伊朗的中美博弈

本文以伊朗問題始,最後以伊朗局勢終。始終圍繞“中美博弈”而展開。現在,我們就先來看伊朗問題。

一、美國攻打伊朗的真實目的

這裏有兩個問題:
1. 美國會攻打伊朗嗎?
2. 美國攻打伊朗的真實目的是什麽?

大家可能比較關心第一個問題。但我們要暫且先拋開第一個問題。因為1隻是結果,而2才是原因。隻有先解釋原因,我們才能找到結果。

有網友認為,美國是擔心伊朗發展核武器才急著要攻打伊朗的。但我個人覺得美國人並不十分擔心伊朗發展核武器,至少現在不擔心。因為,按照權威人士的推斷,伊朗才進行到溶縮鈾的最原始階段,造出最原始的核武器需要在4~5年之後;而發展出真正有實戰能力的核武器就需要更長時間(因為要解決核武器投放的問題,必然要攻克核武器小型化、導彈等各種技術。不要忘了,中國在64年爆炸原子彈後,再花了整整20年才讓它成為了裝在導彈上的核彈頭,讓它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和戰術核武器)。而根據美國情報機構的說法,伊朗造出真正的核武器要在12年之後。我們甚至對這個說法都感到懷疑,中國都花了將近30年時間,難道伊朗的技術力量比中國先進這麽多?! “迫切”感到伊朗核危機的美國人自己都說要這麽長的時間伊朗才能造出核武器,那實際的時間恐怕要比這長得多。

也就是說,伊朗發展核技術遠不能構成威脅。即便真有威脅,那也是很多年後的事了。但現在這個當口上,美國為什麽在這件事上顯得如此咄咄逼人?

原因隻有一個:為戰爭找到借口。

大家不要忘了當初美國是以什麽借口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薩達姆擁有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事實是,在伊拉克根本沒有找到這樣的武器。要知道,當時,全世界多少人對此都信以為真。而現在,你還會相信這樣的鬼話麽?美國想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不假,但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美國要借核問題之名為攻打伊朗作“道義”上的準備!因為戰爭是不能師出無名的。

那麽,美國為什麽一定要攻打伊朗?換句話說,美國攻打伊朗的真實目的是什麽?

許多網友列舉了不少理由。“石油利益”更是很多人認為的不二之選。而我個人認為,美國的真實意圖是在布一個“局”。 一個能重重牽製和打擊新興力量的局。而這個新興力量,無疑是中國。

我們到本文的最後再來仔細分析這個“局”。這裏,我們不妨先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這個局的另一個棋手是中國?

我們首先來看看美國崛起的曆史。我們知道,美國是通過一戰、二戰這兩大戰爭而崛起的。尤其二戰,奠定了美國的地位,成就了美國與蘇聯的二極;而隨著蘇聯解體,美國終成唯一一極,也就是今天唯一的超級大國。而這一過程,都是通過精心的布局得來的。其中兩個關鍵棋手,一是羅斯福,一是裏根。羅斯福把美國塑造成了超級大國,而裏根則讓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

必須承認,羅斯福是一個極富戰略眼光的人。二戰的轉折點是什麽?有人說,是蘇聯擊退希特勒(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對美國人而言,真正的轉折點則是一次會議。是羅斯福、斯大林、邱吉爾三大巨頭間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解決一件事情:作為對希特勒的大反攻的開始,是在諾曼底登陸還是在巴爾幹意大利登陸。最終結局當然我們已經知道,是在諾曼底登陸。但有意思的是,作為最早的提議者,邱吉爾強烈主張在巴爾幹登陸。羅斯福和斯大林心裏則如明鏡一般,立即嗅出了邱的算盤。那時,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誰把軍事力量推進到哪裏,誰就能把控製權和影響力甚至政治製度推進到那裏。所以,英國想控製巴爾幹甚至整個東歐的企圖就不言自明了。在那時,誰是美國最大的威脅?不是蘇聯!不要以為美國真的那麽在意意識形態。美國在意的是,誰會阻擋它的霸權?--英國!那時的英國,仍然具有全世界最多的殖民地,幾乎遍布全球,是阻擋美國成為全球霸權的最大絆腳石。所以,搬掉英國這個絆腳石,就成為羅斯福考慮的核心戰略。可以說,羅斯福是一個很懂得“大國製衡”道理的高明棋手。要除掉英國,美國為什麽要和它正麵為敵呢?找一個現成的敵人不就是了?誰是這個最佳的棋伴?――蘇聯。此時的蘇聯剛剛發展中,遠不是美國的對手。而此舉卻正好中了有擴張野心的斯大林的下懷。於是,羅斯福和斯大林兩人心照不宣,諾曼底登陸終成定局。此後,美國和蘇聯雙雙成為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

根據解密的資料,就連美國人自己也已承認:英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造成的,甚至是故意造成的。

此後,美國又憑什麽成了世界唯一的一極呢?那是裏根布的局。裏根布了什麽局?――星球大戰計劃。正是這個冷戰中著名的計劃,生生把強大的蘇聯給拖垮了!什麽是冷戰?冷戰就是一種零和遊戲,這個遊戲隻有一個勝者,而失敗者是被逐漸拖死的。所謂“和平演變”,不過是障人耳目而已。而蘇聯卻偏偏有一個傻傻的戈爾巴喬夫,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改革家,被人家算計了還樂嗬嗬的跑去和美國人握手。


現在,我們來看看小布什的局。小布什是很崇拜羅斯福和裏根的。羅斯福被稱為“戰爭總統”,小布什也想得到這個稱謂。但小布什本人水平卻實在一般,整個一個牛仔脾氣,不過也多少有一點戰略眼光。我們尤其不要小看了小布什手下那幫人。這些人可能很少為外界所知,卻影響著美國的決策。

美國現在是一超獨霸。那麽它最想做什麽?當然是保持這種霸權地位。試想,一個當老大的,最怕的是什麽?當然是最怕底下的人抱成團,一起反對它,圖謀它的位置。尤其是幾個有實力的人抱成團,是它最不願意看到的。現在,全球範圍內,還有誰有挑戰美國的潛力呢?――中國。為什麽不是俄羅斯或者歐盟?

先看俄羅斯。俄羅斯和以前的蘇聯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一度差點跌入再次崩潰的邊緣。雖然在普京的強力領導下,已有一些起色,但除了原蘇聯留下來的一些軍事力量外,其他方麵乏善可陳。獨聯體也早已名存實亡,昔日的小弟在美國主導下也紛紛顏色革命,車臣問題仍是一塊心病。國內人口不足,國內經濟增長乏力,主要靠能源在支撐。所以,美國人是不用太擔心這樣一隻病熊的。

那麽歐盟呢?歐盟統一了貨幣,這使歐洲向統一邁入了一大步。現在,“歐盟”有歐盟委員會,有歐洲議會,甚至還有歐洲法院。這一切,使得歐盟真像一個快要統一了的國家一樣。甚至有人驚呼,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歐羅巴國就要出現了!但我們千萬不要被這些蒙蔽了眼睛。我們要看到,歐盟的主要成就,是打造了一個經濟共同體。盡管它在向政治共同體邁進,但不要忘了,它仍然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這些國家之間同床異夢,甚至各懷鬼胎。英國、德國、法國幾個大國紛紛想做歐盟的老大,而英和德法之間又素來不合。英國就始終不加入歐元區。一些小國家某些方麵受到了保護,但很多方麵又吃了虧,叫嚷著不公平。試想,在這樣一種現實下,怎麽能達到真正的統一呢?退一步講,即便歐洲憲法真的在所有歐盟國家通過了,歐洲在政治上真的就達到了至少是“表麵”的統一,就能說歐洲就真的統一了嗎?事實上,還有一個難以予以逾越的鴻溝擺在各個歐洲國家的麵前:那就是文化的統一!而文化的統一,最根本的是語言文字的統一。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都有一個主導的(可能不是唯一的)文化體係和主導的文字。而統一的文化和語言正是促使國家走向統一的內在因素。沒有這個內在因素,談何統一?統一了也遲早要分裂!有人分析過歐洲曆史上為什麽四分五裂,為什麽存在過這麽多國家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歐洲有很多種語言文字,基本上一種主要的文字就分裂出一個國家。可以說,秦始皇在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貢獻,不是修築了令中華民族驕傲的萬裏長城,而是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在其漫長的曆史上分分和和,甚至幾番遭到外族入侵,但文字未改,文化未斷,不管如何分裂,最後總是能邁向統一!(這裏順便說一下幾個華人地區。新加坡是個華人主導的國家,為什麽統一不到中國旗幟下?不要跟我說什麽政治製度不同之類的鬼話,在我看來,根本的原因在於其主導語言仍然是英語而並非漢語,而且主導文化仍然是西化的。說到這裏,大家對統一台灣應該有信心了吧?為什麽呢?因為台灣至今用漢字,說漢語。所以,我們不怕阿扁“去中國化”,不怕它“正名”,我們怕的是他要人民說起某些鳥語來而不是說漢語!但是,阿扁敢搞“去漢字化”嗎?他搞得了嗎?門都沒有!所以,我們大可放心,台灣這個遊子終歸是要回到祖國懷抱的。)

這裏,有人要說了,秦始皇之前中國也是沒有統一的文字的,為什麽始皇能統一文字,現在歐洲就不能統一文字了嗎?我說秦始皇能統一文字,那是因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專製君主!況且,中國在秦之前各地文字同宗同源,隻是寫法不同而已,有統一的基礎在那。現在歐洲是什麽情況?歐盟是什麽情況?語言文字各異,製度則是所謂的民主製度,議會製度。什麽是議會?“議會”就是議論和開會。議論來議論去,開會來開會去,怎麽可能議論出一個統一的文字來?除非歐洲出現一位專製的明君,否則,談歐洲統一,想都不要想!

所以,歐盟不等於統一的歐洲。它內在的因素使得它無法走到這個終點。它必然是在矛盾重重中踉踉蹌蹌的往前發展。從這次歐盟各國家對待伊拉克戰爭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它的貌合神離來:英、意等緊隨美,法德卻公開反對美。同樣,對待這次黎以戰爭,英國等國家挺以色列,但法國卻支持黎巴嫩,因為這裏曾經是法國殖民地,法國仍有利益在那裏。因此,這些內在的矛盾,使歐盟無法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整體。美國人不太擔心歐盟,也是有道理的。

不過,也許歐盟本來就不想走向終極的統一呢?也許它隻是在嚐試一種新型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它既不同於前蘇聯那種過於集權的聯邦方式,也不同於聯合國這種過於鬆散的聯合方式,也許是介於它們二者之間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求大同、存小異,在政治、經濟各方麵趨向統一,在文化等方麵又存有差異。這與中國現在所提的和諧世界理念有共通之處,但又有所不同。有網友認為,歐盟這種求同存異的鬆散的聯和方式,也許為未來人類理想的政治圖景(當然是共產主義之前)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借鑒和一個合理的藍圖,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現在總是談建立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建立一個多極化的政治格局,以取代現在的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世界格局。但是,這個多極化的新型政治格局到底是什麽樣的一種形式呢?歐盟的這種形式是否是一種可供借鑒的藍圖呢?中國所提的和諧世界理念與此有什麽異同呢?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呢?如果真能到達那一目標,到那時中國是處於一種什麽樣的地位呢?對於這些問題,本人也有不少想法,在本文的結尾,我也會就這些話題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當然,關於這些話題的更詳細和更完整的闡述似乎超出了本文的範疇了,也許需要另辟一文。現在我們暫且按下不表。這裏隻是要指出一點:在短期內,歐盟這種鬆散的聯合不會對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體係造成根本威脅,而美國也會極力阻止它走得更遠。

對於美國的潛在對手,有人還提到日本。但日本根本不夠格。不錯,日本經濟居世界第二,軍事力量也不可謂不強。但政治上始終是侏儒!想翻身永遠都沒有可能。不光美國會防著它,中國這隻大手也會把它死死掐住。想當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其經濟總量直逼美國,大有超過美國之勢!日本人甚至把美國人的經濟象征和文化象征―洛克菲勒廣場和好萊塢都買下來了,舉國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那個得意勁啊,甭提了。那時候,全世界都屏住呼吸,都在等待日本經濟總量超越美國那個“曆史性時刻”的到來。此時,美國人沒吭聲,隻是冷笑了一下,二話沒說,糾合了德、英、法幾個國家,硬是逼著日本簽訂了所謂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是怎麽回事?就是美國強力幹預外匯市場,強行讓美元貶值的協議。為的是什麽?為的是讓日元升值,從而全麵阻擊日本經濟。在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日元對美元升值了20%,此後美國還不滿意,日元一路狂升,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升值超過100%!隨著日元的升值,日本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業像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大量吸收廉價外來資金。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提高了兩倍。但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獲利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產泡沫爆裂,這在1990年9月就顯現出征兆:日經股票市場平均虧損44%,相關股票平均下跌55%。到1993年,房地產經濟開始全麵崩潰,日本21家主要銀行宣告產生110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1/3與房地產有關。最終日本房價下跌了50%。 此後,日本即迎來曆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期,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長達十多年的蕭條和低迷。日本人稱之為“失去的10年”。而美國這個時候呢?其GDP不僅沒有讓日本超越,反而差距越拉越大。洛克菲勒廣場和好萊塢又重新回到美國人的手中。日本“失去的10年”,正是美國“興旺的10年”!通過逼迫日元升值,美國人對日本打了一場漂亮的經濟阻擊戰!

大家難道不覺得這有點像現在的人民幣升值嗎?怎麽這麽像現在的房地產瘋長呢?正是如此!請問,人民幣是怎麽升值的?是美國人讓我們升的!美國口口聲聲要我們人民幣實行自由浮動匯率製,說是要和國際接軌,要符合WTO自由市場經濟原則,要我們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這樣的鬼話,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會相信麽?什麽浮動匯率,外匯一定要政府管製!但是人家美國副國務卿、財政部長什麽的一遍遍跑到我們中國來談這個問題,我們總要讓他回去交差吧,總要讓那些右翼稍微閉點嘴吧,所以,人民幣還是升了百分之幾。相反,如果我們政府真的接受了美國人所謂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高帽子,真的“負起責任”來,讓人民幣大升特升,那就真的中了美國人的奸計了!如果那樣,日本失去的10年,將會變成中國失去的10年,甚至失去的20年!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經濟成就,就會全部貢獻給美國!想一想,多麽可怕的事情!大家現在應該明白人民幣非理性升值的危險了吧。

美國的這一伎倆曾在東南亞金融風暴時又使用過,將東南亞國家的財富劫掠一空,當時香港剛剛回歸,麵對金融風暴,形勢十分嚴峻,危在旦夕,中央與香港攜起手來,打了一場漂亮的金融阻擊戰,其過程可謂驚心動魄。現在,美國又想在中國身上故伎重演,我們能上這個當嗎?

但話說回來,為什麽日本非要簽那個廣場協議?為什麽中國政府不會和美國簽這樣的類似的協議呢?很簡單,日本就是美國的一條狗而已。主人讓你吃矢不讓你吃骨頭,你敢不吃矢麽?日本就是美國捏住的卵蛋而已,美國隻要稍微一用力,日本哪還有力氣還手?但中國不會任由美國欺負!你想讓我們做什麽我們就做什麽?沒門!

好了,我們考察了幾個國家或組織,認為它們都不是美國選定的對手。那就隻剩下中國了。這從美國人口口聲聲的“中國威脅論”就可以看出苗頭了。為什麽它不說俄羅斯威脅,不說歐盟威脅,卻偏偏要說“中國威脅”呢。說實話,中國無論就經濟、軍事、科技各方麵,都和美國有很大差距,遠不到威脅它的程度。那麽,是某些人別有用心嗎?如果是這樣,那這個“用心”是什麽呢?是遏製中國和平崛起嗎?而這些,又和美國準備攻打伊朗有什麽關聯呢?

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說到和平崛起,大家可能很熟悉這個詞了,這是當前比較流行的詞。從央視的“大國崛起”開播以來,“崛起”一詞在眾多國人心裏攪動起一番漣漪。有意思的是,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在正式場合說這個詞。我們看到的正式提法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的,我覺得用“複興”一詞更好,倒不是我這人教條,而是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直至明代,一直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現在,我們不是在複興在做什麽?

不管崛起也好,複興也好,都會和當今世界上一個強勢國家發生衝突。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強勢國家是如何感覺到這點,並如何設下圈套,而中國又如何應對的。

二、“中國威脅論”的深層原因及中國的應對之策

1. 中國威脅論的深層原因

前麵我們談到美國把中國選為對手,並加以遏製。在這個過程中,它所有的舉動都可以歸結為一個理論,那就是:“中國威脅論”。

美國太需要這樣一個論斷了!有了這個論斷,它做很多事情就順當的多。而至於“中國威脅論”是否真實存在,倒變得次要的了。對於美國而言,中國威脅論的妙處,在於兩個字:“敲打”。而敲打的對象,對內,不是美國政府自己,確切的說,不是美國的右翼,而是美國的親華派或中立派或者美國人民;對外,則是俄羅斯、歐盟和日本等國家。

為什麽這樣說呢?我們知道,中國威脅論有各種各樣的版本,有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能源威脅論,等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用得最多的當屬軍事威脅論和經濟威脅論。盡管在這兩方麵中國與美國差距懸殊,短期內根本難以望其項背。但美國哪管那麽多,因為這個“中國威脅論”簡直太好用了!舉個例子,美國在全球有眾多軍事基地,有眾多利益需要訴諸軍事手段,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但它總不能明目張膽的對國會說:我們天天要打仗,你還不多撥一些款?它隻需要說:中國軍事發展是一個重大威脅,不信,你看這個。然後拿出一個“像模像樣”的《XXX年中國軍力報告》。國會瞅了兩眼,說:啊,真是這麽回事!於是,大筆撥款就到了五角大樓了。當然,國會和白宮、五角大樓實際上是穿一條褲子的,這出戲是演給美國人民看的,因為他們才是納稅人呀!而每當美國國內出口乏力,失業增加,國內人民不滿時,美國政府就會拋出“中國經濟威脅論”,於是,反傾銷法案立即通過,人民幣也要逼著升值。美國國內的困境和美國人民的不滿,都被美國政客們轉嫁到中國人民身上了!我們在充當他們的冤大頭啊。所以,你看,“中國威脅論”這個玩意好不好?對美國政客們來講,“中國威脅論”簡直就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隻需要隨時拿出來“敲打敲打”美國人民,就能通過各種法案,轉嫁各種矛盾。

那麽,美國又是如何“敲打”其他國家的呢?對於歐盟,由於中國力推它解除武器禁運,美國拋出一個“中國軍事威脅論”,一些歐洲朋友剛想為中國說兩句,又不得不閉上了嘴。對於日本,美國要在日本擴大駐軍,部署導彈防禦係統,遇到日本國內部分人士反對。美國和日本右翼馬上搬出“中國軍事威脅論”,立刻讓這些人也閉了嘴。對俄羅斯,中國本來很想買它一些高端軍事技術過來,而不是老是買那些成品或者過時的老技術,俄羅斯迫於國內經濟窘況,本也有些願意。可美國拋出一個“中國軍事威脅論”,硬是讓很多合同沒簽成。

所以,我們現在不難理解為什麽美國每年都要出一個《中國軍力報告》了吧?要知道,這是美國針對他國唯一的一份軍力報告!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美國這麽喜歡頻繁的拋出“中國威脅論”了。因為它實在是太好用了! 它是美國敲打他人的利器,它是堵別人嘴的最好工具!

假的東西說得多了,也會變成真的!但話說回來,“中國威脅論”總是陰魂不散,中國自己有沒有責任呢?有的。那就是中國人太過於隱忍了。當然,早期的“韜光養晦”還是要的,但是過了頭就不好了,就被人利用了。美國人看準了中國人這種低調的做事原則,知道讓你當冤大頭,你頂多來兩句“強烈抗議”,並不會有什麽真正的後果。這也就是它屢試不爽的原因。很明顯,為什麽美國不把這頂帽子扣在俄羅斯頭上?美國人知道,俄羅斯人的好鬥性格,還有普京的強勢風格,會讓美國適得其反。

那麽,我們怎麽來看待 “中國威脅論”呢。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話,那就是: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為什麽戰略上要藐視它呢?因為很明顯,這是美國人放的煙霧彈,我們不要把它太當一回事。同時,我們也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我們自己的力量就真的那麽強大,使得美國都感到了迫切的威脅。一句話,這都是煙霧彈。那為什麽在戰術上又要重視它呢?因為每每這個時候,也就是美國拋出中國威脅論的時候,都會有對中國不利的事情發生,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當然,我們除了應對美國,還要注意一個狡猾的敵人,那就是日本。倭國也每每拋出“中國威脅論”,為其軍事擴張鋪路,不可不防。

2. 中國的應對之策

那麽,我們如何應對?

我個人覺得,中國至少應該做兩件事情:

一是遊戲規則的製定,這包含很多方麵。我們知道,現在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都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製定的,對我們是很不利的。一方麵,我們要熟悉這個遊戲規則,利用這個遊戲規則;另一方麵,也要製定我們自己的遊戲規則。具體來講,對國內,就是立法;對國外,就是建立跨國組織、聯盟,簽訂雙邊和多邊協議。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適時和適當的“亮劍”。我們不能總是藏著掖著,不然,怎麽威懾他人?人家還以為你是好欺負的,時不時就想在你頭上動土。所以,我們要有亮劍精神,要勇於亮出我們的劍。你們不是總說我“威脅”麽,那麽好,我就亮一下劍,結結實實的給你威脅一下,看你還閉不閉嘴。當然,“亮劍”的時候,要適時和適當,講究策略。所謂“適時”,就是選擇恰當時機。這個時機,絕不是對敵人有利的時機,例如,不要在它們出現困境正想要找借口的時候亮劍,這樣不就正好送到他們嘴裏去了麽,不就正好為他們解套了麽?所以,時機的把握很重要。而所謂“適當”,就是要把握火候。不能蜻蜓點水,讓別人感覺不到;也不能太過,導致火藥味太濃;或者太明顯,導致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歐盟)都不得不防備你。

客觀上來講,自從胡上台一來,這兩件事情都是做得可圈可點的。關於這點,我們後麵在“中美博弈”的詳細討論中會展開來敘述,這裏,先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就是關於台灣問題的處理。關於台灣問題,盡管是內政,但解決起來可並不是內政這麽簡單。我們都清楚障礙在哪裏――在美國。美國製定了一個規則:不允許單方麵改變現狀。這給我們武力解決台灣問題設了一個大大的障礙。我們來看看胡總是怎麽出招的――出台《反分裂國家法》。表麵上看起來,這部法的名字和台灣沒有關係,但是隻要細細看一下裏麵的條文卻會發現:裏麵每一個條款都是針對台灣!所以,有高層政府官員對美國人說:台獨就意味著戰爭!以前,我們可不敢這樣說的,現在能說了,為什麽?因為有《反分裂國家法》的法律依據。你美國動不動就搬出你們的法律來,什麽《與台灣關係法》之類的,那好,我們也有代表全國人民意誌的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以前,中國政府與別人打交道,解決問題,總是在政府層麵,有時甚至是黨的層麵,現在,知道在議會(人大)層麵了,在法律層麵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區域範圍內製定規則的一個例子則是上合組織,關於上合組織的巨大作用,我們後麵再具體討論。

這裏再舉一個“亮劍”的例子,那就是最近中國報道了導彈擊落衛星的事情。這個看似小小的事件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有人卻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件事情的出現似乎沒有什麽征兆,也不是那麽明顯的引人注意,符合我們前麵適時和適當的原則。但是,它對我們亮劍的對象-美國,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美國人立即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可以說,這次亮劍,對台海局勢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和至關重要的,怎麽評價都不為過;它的作用,甚至遠遠超過表麵上大張旗鼓的殲十的亮劍。關於這點,我們在後麵第五節“中國的布局和棋招”中還會仔細分析。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