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徐向前元帥的崛起
(2007-02-27 10:11:15)
下一個
1937年,美國進步記者海倫·福斯特訪問徐向前時說:“在共產黨的高級將領之中,隻有他一個人是山西人”。1955年毛澤東親自授銜授勳的十大元帥中,徐向前是唯一的北方人。一個生長在山西偏僻而落後地區的小學教員,何以在南方起家,成為威振四方的大元帥?
神秘的徐向前
1937年,美國進步記者海倫·福斯特繼其丈夫埃德加·斯諾之後,訪問了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延安,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進行了廣泛的接觸。
在延安,她幾乎逢人就打聽徐向前的故事,但根本沒有人知道徐向前的個人經曆,人們隻告訴她徐向前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此外她一無所獲。
海倫感到非常困惑。因為早在她來延安之前,就聽說:徐向前任總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國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僅僅“徐向前”這個名字,在四川省那些腐敗的軍閥和地主眼中,就是一個咄咄逼人的“紅色恐怖”的標誌。而在川北通南巴地區(通江、南充和巴州)卻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
紅軍同誌來這方,
半夜三更出太陽。
一打虎,二打狼,
窮人掌印坐天堂。
昂首闊步挺腰杆,
壓迫剝削一掃光。
財主見了把頭低,
老爺見了躲一旁。
乾坤扭轉來,
世道變了樣。
奪回了地奪回了田,
奪回了房產奪回了權。
窮人從此伸腰杆,
有吃有穿比蜜甜。
鋤頭下麵開金花,
鋤頭下同長糧棉。
大爹幹活哼小調,
婆婆走路像風旋。
這場喜事是誰辦?
巴山來了徐向前。
當時,全中國一共有五個主要的蘇區,即江西的中央蘇區、武漢和長江附近的鄂豫皖蘇區、湘鄂黔蘇區、川陝蘇區及陝甘寧蘇區。徐向前擔任過其中兩個蘇區的領導人,還擔任過失敗了的1927年廣州公社及海陸豐蘇維埃運動的領導人。從1924年國民革命開始到1937年,徐向前幾乎打遍了全中國的每一個省分。在海倫看來,作為幾個不同蘇區的領導人,徐向前一定具有最豐富的經曆。了解這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軍指揮員個人固然重要,通過他更加全麵地了解中國工農紅軍也是同樣重要的。
海倫還知道,做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徐向前與蔣介石最得意的將領如胡宗南等人,同上一個年級,他的軍事才能足可以與他們相匹敵。黃埔軍校的畢業生都很尊敬徐向前。他們在報上寫文章提到紅軍指揮員時,常常將徐向前與朱德並提。據說有一次在鬆潘作戰時,胡宗南曾派一名信使到徐向前那裏致同學的敬禮。這樣一位著名的紅軍首領,為什麽在延安卻不被人知呢?難道是:牆裏開花牆外紅”嗎?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由於交通阻隔和通訊不便,徐向前領導下的幾個根據地一直和中央蘇區隔絕著,連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和會議精神都不能及時傳達到。雖然1935年和1936年徐向前曾兩次率領紅四方麵軍在川西和會寧同紅一方麵軍會師,都因張國燾搞分裂,兩軍很快又各奔南北。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黨的領導人也很難見到徐向前,了解他的人自然就更少。另外,那時徐向前率領西路軍出師甘肅不利的消息已經傳到延安,延安又正在清算“國燾路線”,紅四方麵軍的幹部被弄得灰溜溜的,有些甚至被抓。在這種情況下,少數了解徐向前的人,海倫見不到,見到的也隻有閉口不言,諱莫如深。這一切更使海倫感到徐向前神秘莫測。
正當海倫以為自己無緣與這位名震遐邇的紅軍指揮員會晤的時候,徐向前突然從甘肅來到了延安。望著眼前這位“身體清瘦、皮膚蒼白、嗓聲微顫,似乎容易激動”的知識分子類型的人,海倫無論如何不能把他同自己想象中“氣宇軒昂的糾糾武夫”聯係到一起,因為人們都說徐向前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也因此名聲大振。站在海倫麵前的徐向前才三十五歲就負過三次傷了,身體極差,醫生命令他休息,隻允許他和海倫每天交談一個小時。
懷著崇敬之心的海倫對徐向前的個人生活充滿了疑問:
在共產黨的高級領導人中,隻有徐向前一個人是山西人。一個生長在山西偏僻而落後地區的小學教員,何以在南方起家,成為威振四方的紅軍指揮員?海倫對於弄清徐向在各種不同的革命環境中所獲得的印象和所作出的反應懷有極大的興趣。但她失望了,因為徐向前似乎一點也不關心自己,“十分謹慎,講求實際,並不多言”。她憑著作家特有的敏感意識到徐向前和其他紅軍指揮員一樣“擺脫不了在革命生涯中產生的疲倦的心理。”(《紅色中國內幕》)這無損於海倫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但做為局外人的海倫無法更深入的了解徐向前,也不可能理解這其中的緣由。
當時的徐向前不僅忍受著肉體的也忍受著精神的巨大折磨。一方麵延安清算“國燾路線”的高潮剛剛過去,作為紅四方麵軍的高級將領,長期受張國燾轄製,他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行為是深有體會的,對這次清算也是讚成的。但顯然這一清算波及的麵太寬,使一批四方麵軍的幹部受到了不應有的傷害。最典型的就是許世友、王建安、洪學智、詹才芳等正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四方麵軍的學員的遭遇。他們為這一運動的擴大化感到心情不舒暢,私下發牢騷說:在延安呆不下去,就回鄂豫皖或川陝根據地,打遊擊去!這事不知被什麽人告發了,添油加醋,說他們“要造反”,要“謀害毛主席”,被說成“反革命事件”,把他們關了起來。徐向前到延安之前,已召開公審大會,以“組織反革命集團”、“拖槍逃跑”、“叛變革命”的罪名,將他們判了徒刑,打入監牢。其實,這完全是個冤案。毛澤東大概已經察覺到這個案子有出入,準備平反,正好徐向前回來了,就叫他去看他們,做些工作。徐向前到了監獄,許世友等驚喜萬分,爭相問西路軍的情形,談他們所受的冤屈。徐向前規勸大家要以大局為重,以團結為重,要經得起鬥爭的考驗,要相信組織,但內心也很不是滋味。另一方麵他率領的西路軍在甘肅受到重創,幾乎全軍覆沒。來到延安,他先後看望了毛澤東、朱德、張聞天、劉少奇、李富春等人,也去看過張國燾。毛主席聽取了徐向前關於西路軍的情況匯報後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還說,“西路軍的廣大幹部和戰士是英勇的,頑強的,經常沒有飯吃,沒有水喝,傷員沒有醫藥。他們沒有子彈,靠大刀、矛子就和敵人拚命,這種革命精神永遠也不要丟掉。”這話使徐向前很受感動。而張聞天則責備了徐向前一番。想到成千上萬的西路軍將士被殺受辱,徐向前默默自責,無言以對。他不善於,也不會推禦責任。
徐向前在延安的處境是尷尬的,這使他同海倫的會談隔了一層看不見的牆。他心內的波瀾起伏無法同一個外國人訴說,而海倫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嚴酷的政治鬥爭迫使他不得不對許多海倫感興趣的敏感問題保持沉默,比如關於他的第二位妻子程訓宣的情況他就避而不談。做為一個成熟的軍事指揮員,生活在一個有著“因言廢人”民族傳統的國度裏,他也習慣於出言謹慎。更何況自己雖曾有過輝煌的曆史,眼前卻是“敗軍之將”,實在是“不堪回首話當年”。徐向前很客觀地向海倫敘述了自己的個人經曆,但談話到1936年10月初,紅四方麵軍在甘肅的會寧與紅一方麵軍會師便嘎然而止。
關於此後西路軍與馬步芳部隊作戰時浴血奮鬥的情形和慘敗的原因,徐向前無法對海倫細述。但那段經曆卻時時瑩繞在他的腦際,揮之不去:
1936年10下旬,紅四方麵軍三十軍、九軍、五軍共2.18萬名指戰員,在陳昌浩、徐向前等率領下組成西路軍,奉中央軍委命令,在甘肅省靖遠縣河包口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執行打通國際路線的戰略任務。那時誰也料不到中央下令四方麵軍渡河西征將會大敗。盡管他們剛剛給震驚世界的萬裏長征劃了一個句號,還未休整;盡管棉衣、彈藥奇缺,尚未補充;仍毫無怨言堅定不移地踏上了征途。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英勇奮戰四個多月,終因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造成失敗。1937年3月15日,陳昌浩派人通知正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徐向前到石窩山開會,宣布軍政委員會的決定:
徐向前、陳昌浩離隊東返;殘部分成3個支隊就地遊擊;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李先念負責軍事領導,李卓然負責政治領導。
徐向前不同意離開部隊,他說:“我不能走,部隊打了敗仗,我們回去幹什麽?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難過來的,要死也死到一塊嘛!”陳昌浩事先同別的軍政委員會委員醞釀過,他說:“這是軍政委員會的決定,你如果留下,目標太大,個人服從組織,不要再說什麽了。”散會後,徐向前還想動員陳昌浩不要回陝北。他拉著陳昌浩的手,懇切地說:“昌浩同誌,我們的部隊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陝北去幹什麽?我們留下來,至少能起穩定軍心的作用,我看還是不要走吧!”陳昌浩激動地說:“不行,我們回去要和中央鬥爭去!”他指的是西路軍失敗的責任。
陳昌浩和徐向前離開部隊之後,本來就士氣低落的部隊更加人心渙散。留下的三個支隊,王樹聲、張榮所率兩個支隊潰散,隻有李先念支隊沿祁連山西進。他們是邊打邊撤上山的,紅軍的屍體留了一路。
馬家軍殺瘋了。抓到紅軍,幾乎全部槍殺、刀砍、活埋、揭頭皮,“點油燈”、剖腹挖心,殘酷至極。五軍軍長董振堂及楊克明、許克基等領導慘遭殺害,頭顱還被砍下,擺放在高台縣城頭示眾。紅軍女戰士的遭遇更惡,幾乎全部被輪奸,有的被赤身裸體地綁在地下,下身被刀子捅爛。有的遭敵侮辱後,又被活活釘死在樹上。
“有位領導把我的馬偷走,逃啦。”撤到山頂的李先念對88師師長熊厚發說。
“不象話。”熊厚發大怒,左臂用力一拍,胳膊竟折斷了,“我決不投降,打是死,投也是死,我寧可戰死”。後來他被俘,解到西寧,被敵人用炮活活轟死,臨刑前他高呼:“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西路軍萬歲。”那年,他才22歲。
西路軍殘部在李先念帶領下突圍,40多天後抵達新疆,受到中央代表陳雲、滕代遠的迎接和慰問。西路軍二萬多人,僅存此四五百人。
這些情況都是徐向前後來才知道的。幾十年後,徐向前回憶這件事時說:“我那時的確不想走,但沒有堅持意見,堅決留下來。我遷就了陳昌浩的意見,犯了終身抱撼的錯誤,疚愧良深。如果我留下來的話,軍心會穩定些,最低限度可以多帶些幹部到新疆去。”
1937年12月,毛澤東在接見西路軍所剩部分領導人時說:“紅西路軍的失敗,主要是張國燾機會主義錯誤的結果,他不執行中央的正確路線,他懼怕國民黨反動力量,又害怕日本帝國主義,不經過中央,將隊伍偷偷地調過黃河,企圖到西北去求得安全,搞塊地盤稱王稱霸,好向中央鬧獨立。這種錯誤的路線,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次講話是對西路軍失敗責任的定性。
沒有人追究徐向前的責任,然而他顯然是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執行者之一。沒有人處罰徐向前,然而他的部下卻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
有人和率殘部來到新疆的李先念談話:“先念同誌,你打算去蘇聯,還是延安?”“去延安”。李先念不加思索地回答。
由烏魯木齊去蘇聯要比延安近得多,也安全得多。但李先念還是決定去延安。黃河西渡,西路軍將士所剩無幾,他要速返延安,再與敵人搏殺,為戰友討債,為西路軍雪恥。
真是不幸中的萬幸。那次回話竟是一次生與死的選擇。有幾個想去蘇聯的西路軍的將領,都被秘密處決了。
來到延安的李先念,被連降六級,由軍政委一擼到營教導員。後來,毛澤東知道了這件事,在延安鳳凰山麓的窯洞裏接見了他,第一句話便說:“這樣處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李先念鼻子一酸,眼中湧出兩滴熱淚。這句話不僅是對李先念個人的評價,也是對二萬多西路軍將士們的安慰。
毛澤東1937年12月的講話從左傾思潮壓製下解放出很多西路軍將領,但同時也否定了西路軍出征的意義。西路軍敗北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徐向前和李先念等西路軍將士的心頭。幾十年來,徐向前顧全大局,委屈求全,默默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中央,特別是鄧小平、陳雲的關懷下,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作出了這支部隊西渡黃河與轉戰河西走廊,是執行中央軍委命令的結論。徐向前認為,這一實事求是的曆史結論,是對喋血奮鬥的西路軍和眾多犧牲的英雄兒女的莫大告慰。西路軍兩萬多將士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前仆後繼,殲敵數萬名,雖因寡不敵眾,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他們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活動,為中國革命史寫下了悲壯的一頁。他們的功績是永不可磨滅的。
這些都是後話。當徐向前和海倫會談時,西路軍殘部的結局還不清楚。海倫雖然滿意地從徐向前那裏聽到了鄂豫皖蘇區和四川蘇區的完整故事,聽到了海陸豐的故事,但關於徐向前的個人生活,擅長於由此打開紅軍將領內心世界並了解他們精神活動的海倫,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徐向前麵前無能為力”。海倫沒能掀開徐向前這個神秘人物的“麵紗”,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待解的“徐向前之謎”。
閻錫山的“逆徒”
考察徐向前的個人經曆,總和“閻錫山”這個名字分不開。特別是徐向前的前半生,似乎和閻錫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0年11月8日(農曆辛醜年九月二十八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與永安村一河之隔的是閻錫山的家鄉河邊村。
以徐姓家族為主的永安村位於五台縣西南,滹沱河的北岸,借河水之利,農業收成一般是有保證的。早在魏晉時期,官府就在永安村建立過儲備糧食的倉庫,所以古有“倉城”之稱。擁有永安村唯一樓房的“樓院徐家”祖輩雖稱得上是書香門第、武林世家,到徐向前出生之時顯然已衰落,院內的小路已經破壞,隻有院門門楣上表明這個家庭身份的“禮門也”三個字依稀可見。五間對稱的東西廂房,由於住人的緣故,年年整修,狀況稍好一些,可以想見它當年的氣派。1984年徐向前在《曆史的回顧》一書中記述說:“我記事時,家境已經破落,僅有薄地十幾畝。因無勞動力,土地與人夥種,一年忙到頭,糠菜摻半,勉強維持溫飽。沒有富餘,也不欠人家的。”在這個中等生活的家庭裏,徐向前沒有嬌生慣養的條件,也沒有饑寒交迫的遭遇,但是他必須通過勞動自食其力。
而此時的閻氏家族,卻由於後來任山西省省政府主席的閻錫山而正春風得意。當時五台縣流傳有“縣不如鎮,鎮不如村”的說法。鎮,指東治鎮,土地好,產量高,大戶人家不少,比五台縣要富裕些;村,就是指閻錫山的老家河邊村。
閻家高牆大院,豪門深宅,比縣衙府第要氣派得多。
1911年,徐向前10歲,開始讀書。這時,以武昌起義標誌開端的辛亥革命迅速波及全國。在山西,駐太原新軍第八十五標(相當於團)中,受同盟會革命思想影響的第二營,於10月28日夜發動起義,一夜之間起義成功。但政權卻落到了第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手中。閻錫山出生在一個地主兼商業高利貸者家庭裏。6歲喪母,由外祖撫養長大。他先在父親的錢鋪裏學商,後來又到太原柳巷裕盛店裏當小夥計。1902年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論》的文章,考入山西武備學堂。在1904年,考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在東家結識了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擔任過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八十六標教練官,1910年任統標。太原起義時,他把兵力部署在保護撫署(清朝太原官府)的位置上,然後派出兩個排去襲擊守衛撫署的清軍巡防隊。他自己躲到一片小樹林裏,窺測局勢發展。如八十五標勝了,他有支援起義軍的理由,如果清政府把起義軍鎮壓下去了,他也有保護撫署的借口。就靠這狡滑奸詐的手腕,他攫取了山西都督的寶座。
閻錫山一向善於利用同鄉關係發展個人勢力。山西有句民謠:“會說五台話,就有洋刀挎”。在晉軍中,閻錫山多以五台及附近各縣如崞縣、定襄、忻州等軍官為親信,作軍中骨幹。如徐向前的中學同學和手下敗將趙承緩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幾十年後,徐向前、彭德懷率軍解放了太原之後,在山西流傳出一種論調:“打跑閻錫山,回來徐向前,五台人還是沾光”。許多親友熟人找上門來,有求情辦事的,有送禮的。
剛剛解放的太原,人們還是抱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一套不放,似乎凡是和徐向前這個共產黨“大官”沾親帶故的,就該得到好處。徐向前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一切應酬饋贈全部謝絕,要求解決具體問題的,幫助介紹到人民政府去處理。”兩個打著“徐司令老鄉”旗號的五台縣商人,公然找上門來,要“借”汽車拉貨做生意。有的人也找上門來,向徐向前要錢,要東西。徐向前嚴厲地說:“共產黨不是國民黨,找上門的一律送走!汽車是國家的,汽油是人民血汗換來的,不能隨便動用!”兩個姐姐跑到太原探望他,他對姐姐說:
“你們來隻能住幾天,我吃什麽你們就吃什麽。我也沒有什麽可以送給你們,東西都是公家的。”這種種事情傳開,人們中間又出現了徐向前“不近人情”的議論。然而正是由於有很多徐向前這樣的共產黨人,不謀私利,高風亮節,胸懷坦蕩,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擁護,並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
客觀地講,閻錫山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深深懂得“教育普及首在廣造師資”。為了同其他軍閥抗衡,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創辦了一所當時山西第一流的學校——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他計劃這所學校每年招生20個班,兩年結業就可得畢業生1200人,20年下來,山西105個縣的小學教師就不至於缺乏,普及教育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了。這樣,在山西推行他的“軍國主義”和“用民政治”就有了基礎。閻錫山在日本留學時,醉心於軍國主義。他羨慕日本人說的“武裝和平”,稱讚德國人主張的“鐵血主義”,他的政治野心,就是要在中國實現軍國主義,為此,專門編寫了《軍國主義譚》一書。這是他創辦師範學校的一個宗旨。這所師學校不僅設有軍事課,而且學生生活半軍事化。閻錫山非常重視這所學校,經常到學校聽課、訓話,還選派自己部隊中的營級以上優秀軍官擔任學校軍事課的教員。
不論閻錫山辦學初衷如何,他創辦這樣一所官費學校,卻給因家境貧困而被迫綴學做書店學徒的徐向前創造了一個擺脫命運束縛的契機。
1918年底徐向前考入山西省省立國民師範學校速成班,成為第一期學員。一入校,學校就發了軍衣、皮鞋、綁腿等一些軍用品,徐向前和其他學生一樣完全是軍人裝束,還學習軍事基本知識,進行軍事訓練。
兩年的正規教育,使徐向前拓展了知識,終生受益。特別是入校不久爆發的“五·四”運動,對他的政治生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鮮明旗幟和席卷全國的巨大聲勢,激動著每個愛國青年的心。由閻錫山控製的這所準軍事學校,也沸騰起來,並自然成了學生運動中心。許多學生走出校門,上街去遊行示威、宣傳演講。徐向前不愛說不愛道,就跟著別人走街串巷,貼貼標語,聽聽演講。“五四”運動的發生對徐向前思想的衝擊是巨大的,逼著他想一些問題:“民眾何以貧窮”,?“國家何以危亡”?“中國的出路何在”?閑暇時間,他不再象從前那樣,熱衷於讀小說了,而是注意一些與政治有關的書刊。他在國師第一次知道了蘇聯的“十月革命”,在報紙上看到了“裏寧(列寧)”和“勞農政府”的概念,對社會主義開始有了一個朦朧的認識。
閻錫山創辦這所學校煞費苦心,想培養武文兼備的人才,以加強自己的力量。但是事與願違,許多學生畢業後成了共產黨的骨幹。除徐向前外,薄一波、程子華、王世英、張友漁、郭洪濤、鄭季翹、李逸三等都曾在國師學習,從事革命活動。閻錫山這時怎麽也不曾料到,在他創辦的這所學校裏,有一個不太起眼又安分守己的學生,幾年之後,躍然變成了威震中國的著名軍事將領,成了共產黨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紅四方麵軍的總指揮;他統帥下的紅軍,在大別山、川陝地區,把國民黨軍隊幾萬幾萬地消滅,後來,成了新中國戰功赫赫的元帥。然而正是閻錫山培養武文兼備人才的辦學宗旨,開掘了徐向前潛在的軍事才能,為徐向前後來走向黃埔,成為優秀的革命家、軍事家做了必要的思想、知識和體力儲備。比如當時學校開設武術課,教些各路拳術,太極拳是其中一種,後來成了徐向前一直延用的健身方法。從那時開始,他一直堅持了六十多年,成為他長壽的秘決之一。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他帶病堅持到太行前線,親自將一支地方武裝訓練成為主力兵團,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創造了以少勝多,屢克頑城的奇跡,降伏“臥牛”、橫掃晉中、攻克太原,將閻錫山趕出了老家,解放了山西,成為閻錫山的掘墓人。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徐向前接受了毛澤東的委派,和周恩來去太原,利用同鄉的關係做閻錫山的統戰工作。閻錫山很讚賞徐向前的軍事指揮才能,對他的部下說:徐向前缺糧少彈,蔣介石剿了他幾年,都沒剿垮,你們要多加留意。
閻錫山很想借國共和作之機,把徐向前拉過去,甚至說出了“政治上依靠薄一波,軍事上依靠徐向前”的話。
其實,如果不是閻錫山在山西反動、腐敗的統治,逼得徐向前無法安身立命,他也許會過另一種安貧樂道的平淡生活,他在學校所受的軍事思想啟蒙教育將會消失在萌芽狀態,曆史也將會是另一種寫法。因為當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之時,從沒有想過要去做一名軍人,而是滿懷“教育救國”的熱情投入到小學教育當中。可在短短的三年教學生涯中,他卻兩次被辭退。這對於一個熱愛教育,並準備獻身於教育事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徐向前在《曆史的回顧》一書中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從謀生的角度來說,一個學徒工,考入師範,又做了教師,是不容易的;還有一個角度,那就是理想和報負。‘五四’運動以後,在先進思想影響下,我心裏也逐漸萌發起改造黑暗社會的念頭。當上教師我就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從小就理解這一點,長成有用的人才,擔負救國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親以教書謀生的老路,要與他同行不同路。沒想到,學校斷了我的路。”
當他因向學生講述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辛亥革命、巴黎和會等事件,遭到校長的幹涉,並被閻錫山創辦的河邊村川至中學小學部辭退後,父母為他的前途焦急,要他托托人情,再找個教書的地方。求親告友掙個教書匠,徐向前不做了,憤而離家,跑到太原想另謀生路。
正當他躑躅街頭,謀生無路,報國無門之時,得到了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張榜招收學生的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他串連了幾個同鄉,湊了一點路費,由閻錫山部隊中一位姓郭的軍官介紹,乘火車南下到上海參加初試,並最終考取黃埔軍校。徐向前第一次踏出山西省界,把他的眼光轉向全中國。他無法預見自己的前途。既然教育救國的想法碰了壁,此路不通,隻好投筆從戎,走用槍杆子救國的路,在黑暗中探出一條光明的路來。
山西省偏僻而落後的生活,從反麵刺激了徐向前的求知欲望。被閻錫山黑暗統治逼向黃埔軍校的徐向前,邁出了踏向革命征程的第一步。此後,他從黃博軍校出發,一步步走向元帥之路。
“跨黨分子”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了便於開展工作,很多共產黨人加入了國民黨,被稱之為“跨黨人士”。這時,有人勸徐向前跨黨,加入CP(共產黨),徐向前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決不做跨黨分子”。他的這一言行令很多進步同學感到困惑不解。是徐向前對共產黨的策略抱有偏見,還是他不願隨波逐流,抑或有什麽別的原因?
1924年,徐向前來到黃埔軍校後,上的第一節課是填表,集體加入國民黨。徐向前毫無思想準備,想不到加入國民黨的手續這麽簡單,一堂課下來,他和同學們都成了青一色的黨員了。後來他和一些人說起來,都當是笑話。盡管當時徐向前加入國民黨不是自覺自願的,但因為在考入黃埔軍校前後,他曾多次聆聽過孫中山的講演,被“孫中山”這個響亮的名字所吸引,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逐漸有所了解,並對孫中山產生了欽佩之情,也就欣然接受了這個組織。徐向前是不願盲目崇拜一個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的,總要搞清是什麽、為什麽,再決定做什麽。他一旦接受了三民主義,就要全心全意地去實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見他積極擁護共產黨人的主張,積極參加共產黨人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動,就勸他參加共產黨。實際上,一方麵他接受共產主義教育是無意識的,主要還是出於對孫中山“聯俄聯共”主張的擁護和支持,本身對共產主義缺乏深刻的認識:
另一方麵他單純地認為一個人隻能有一種信仰,不能“腳踏兩隻船”,而不知道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是國共合作的需要,並非放棄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嚴辭拒絕了同學的建議。
後來陳炯明叛變革命,徐向前做為學生兵參加東征,進行討伐,並在東征的路上升為排長。在東征回師廣州的路上,徐向前和同學們得到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惡耗,難過地流下了眼淚。徐向前心中默念著開學典禮時孫中山的一句話,“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並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告誡同事。這時,徐向前真心實意擁護三民主義,原為實現三民主義奮鬥。他沒有想到,從此之後,三民主義逐漸成了國民黨反動派騙人的一個口號。
徐向前在黃埔軍校一年,從一個普通的入伍生,成為一名軍官。黃埔軍校的教育,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對他是寶貴的,使他開始懂得了許多救國救民的道理,學得了一些軍事知識。在校期間,跟隨孫中山鎮壓廣州商團武裝叛亂和討伐陳炯明,培養了他的實戰精神,鍛煉了他的革命意誌。海倫在她的訪問記中說:“黃埔軍校的傳統在紅軍中就表現在徐向前身上。對此他自己也是有所認識的。在我們的會談行將結束的時候,他總結紅軍之所以戰無不勝的原因,說:‘紅軍真正發揚了中國革命的傳統精神,保持了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紅色中國內幕》)黃埔軍校的生活給徐向前留下了永生難忘的美好記憶。
1990年徐向前去世後得到了高度評價,被稱譽為是傑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這一評價是中肯的,也是舉世公認的。那麽,不肯做“跨黨分子”的徐向前,是如何從一個忠實的國民黨黨員轉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的呢?
1926年,徐向前輾轉來到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準備參加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先到武漢軍校(全稱“中央軍校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南湖學兵團當指導員,後到分校一隊任少校隊長。武漢分校號稱“第二黃埔”,校址在兩湖書院。它是黃埔軍校四個分校中,最享有盛名的一所培訓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許多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分子,在這裏擔負領導工作或任教。武漢生氣勃勃的革命形勢和兩湖書院的政治氣氛,使徐向前又有了讀書和思考的機會。這時,又有人勸他加入共產黨。這時的徐向前,經過一年多的顛沛流離,耳聞目睹軍閥混戰、國民黨腐政、人民遭殃等現象,變得更加深沉。在形勢逼迫下,他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三民主義好還是共產主義好。他還抽空閱讀了列寧的《二月革命》、《遠方來信》、《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李季的《通俗資本論》等共產主義書籍。
讀書是進步的階梯,思考是前進的動力。要真正邁開步子走,還要有人引導。徐向前任隊長後,薪水較高,又孑然一身,經濟上算是“大戶”了。一些黃埔同學或山西老鄉常常“敲”他的竹杠,讓他請客聚餐。幾乎每星期一次,大家戲稱為“星期日聚餐”。說是聚餐,其實並非吃喝玩樂,而是借此研討革命,談論主義。聚到一起就開展辯論,從辛亥革命談到三民主義,從《共產黨宣言》,談到《資本論》,常常爭得麵紅耳赤,不亦樂乎。徐向前在交談和爭論中,思想認識不斷變化,原來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一些模糊認識,逐步得到了澄清,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他終於認識到“三民主義不如共產主義,國民黨不如共產黨”。(《曆史的回顧》)
1927年3月,在國共合作麵臨分裂的嚴重時刻,徐向前選定了自己的奮鬥方向,由樊柄星、楊得魁兩同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南方升起一顆北方帥星
1955年在毛澤東親自授銜授勳的十大元帥中,徐向前是唯一的北方人。然而這位令北方人感到驕傲的元帥,同樣是在南方成熟成長起來的。
徐向前從小生長在山西,在他23歲投考黃埔軍校以前從未離開過這裏。他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也熟悉北方的風土人情。在黃埔軍校畢業留校後,他因為過不慣南方的生活,也思念家鄉的親人,很想回北方圖謀發展。適值1924年10月直奉戰爭爆發後,直係將領馮玉祥倒戈,回師發動政變,推翻了曹錕、吳佩孚的北京政府,並與段祺瑞、張作霖組成由段祺瑞執政的“臨時政府”,電邀孫中山大總統北上,共商統一大計。孫中山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發表《入京宣言》,然後北上。一時之間,“統一”在望,形勢喜人。於是,徐向前和幾個山西老鄉商量,想回北方去馮玉祥部工作。恰好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正想插手國民二軍,“改造”馮玉祥部,就批準了他們的要求,還親自召見了他們。
馮玉祥是國民黨將領中的一位有識之士。徐向前到國民二軍後被分配在河南安陽的第六混成旅,先任教導營教官,後任參謀、第二團團副等職。這對初出茅廬,又沒有什麽靠山的徐向前來說,可算仕途風順、出人頭地了。加之軍閥混戰,他又很有軍事才幹,應能成就大業。但是這位未來的帥星,為什麽沒能在北方升起,卻又很快回到了南方呢?
原來,自從孫中山逝世後,各派軍閥勢力重新組合、角逐,所謂“統一”,早已化為泡影。在北方,以日本帝國主義支持的奉係軍閥張作霖為主,聯合被推翻的吳佩孚,於1925年下半年開始向馮玉祥的國民軍進攻。馮軍寡不敵眾,節節敗退。被派去進攻山西的國民二軍也被閻軍擊敗,軍長嶽維峻被俘,部隊士無鬥誌,無人指揮,四散潰逃。
滿懷“救國救民”理想的徐向前,想在北方安身立命、圖謀大業的美夢破碎了。這時早已不滿於第六混成旅二團團副這個有職無權,不參不謀,無所事事的官差的徐向前,趁機脫離軍閥部隊,和幾個同鄉回了趟家。但這時的徐向前再也在家呆不住了。幾星期後,一同回家的幾個同事都不願再出來,他獨自來到北京。
當時全國形勢很亂,北方是軍閥之間時而混戰時而聯合的場麵,南方是國共兩黨又合作又鬥爭的場麵,報紙上的消息一天一個樣,甚至相互矛盾。這時有人勸徐向前在北方的軍閥部隊裏幹,他婉言謝絕了。在國民二軍的一年,他對於軍閥部隊的驕奢腐政、橫暴無道,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有了實際感受。他厭惡軍閥部隊,痛恨軍閥混戰,不願為軍閥個人爭奪勢力而賣命。
他眷念起黃埔時期的革命戰友和戰鬥生活。想起在東征的路上,軍校學生一路高唱著:“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的校歌,日夜奮戰在東江地區。他們每到一地,動員群眾,宣傳群眾。隊伍中響亮地提出“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口號。東征軍嚴明的紀律,英勇的舉動,深得群眾的歡迎和擁護。部隊所到之處,戰必勝,攻必克。經過兩個月的作戰,打垮了陳炯明的主力,占領了東江的大部分縣城。征戰的路上,士兵們熱愛他這個排長。老鄉們雖然言語不通,卻看到了這位年輕的軍官和和氣氣,他領導下的兵不拉,不打罵人,晚上睡在露天下。老人翹起姆指稱讚,婦女們稱是“文明軍”,兒童跟著他們學唱“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軍歌。往事曆曆在目,令人懷戀。
徐向前決心仍然回南方去。經天津到上海後,傳來廣東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攻占了武漢的喜訊,更加堅定了他去找革命隊伍的決心。1926年11月底他來到武漢軍校,並在那裏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海倫說:徐向前是紅軍指揮員中不多的幾位理想主義革命家之一。正因為有明確的革命理想,所以徐向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辨別航向,預見革命進程。決定行動方向。
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嚴重白色恐怖的日子裏,徐向前毫不灰心喪氣,孑然一身,從武漢去上海尋找黨組織。嗣後,高舉黨的武裝鬥爭旗幟,參加廣州起義,堅持東江遊擊戰爭,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人之一。鄂豫皖時期,他先是抵製了“立三路線”令紅軍包圍和攻打武漢的“左”傾錯誤,繼而又與曾中生一道反對張國燾“攻打安慶、威脅南京”的冒險計劃,確保了紅軍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紅四方麵軍西征期間,在漫川關附近的深山峽穀中遭敵重兵包圍,情勢險惡萬分。張國燾主張分散遊擊,徐向前堅決反對,主張集中兵力突圍。結果突圍成功,保存了主力,開辟了川陝根據地。
從廣州起義嶄露頭角,到挺進大別山、威震中原,直至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徐向前每走一步都很艱難。他不僅要與凶頑的敵人鬥,而且要與來自革命隊伍內部的外行指揮鬥。
他憑著頑強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在戰火硝煙的洗禮中,逐漸成熟成長起來。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的進程中,徐向前的威名,在紅軍內部,在敵人當中,廣泛傳開來。一顆北方帥星從南方冉冉升起。
徐向前不是一個天生的革命家和軍事家。徐帥的崛起,一方麵,是北方軍閥的反動和落後排斥了他,逼迫了他,使他無法在北方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而南方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吸引了他,南方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啟迪了他,南方黃埔軍校的正規化軍事教育培養了他,南方早期的共產黨人和共產主義思想指引了他,使他能夠憑著自己不畏艱險,勇於並善於克服困難的堅強韌性和革命鬥爭意誌,在南方這塊革命的土壤上發芽、結果。
另一方麵,他少年時代在父親嚴格教育下所學到的寫作知識,青年時代在師範學校和黃埔軍校所學到的文化知識和軍事理論知識,使他不僅善於指揮戰鬥,而且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寫出了一係列優秀軍事論文。這使他有別於一般的武將,更具備優秀軍事指揮員的素質,成為一位難得的帥才。
徐帥在其從軍生涯中創造了18個我軍的第一
一、紅軍時期,在國共兩軍的黃埔學生中,徐是第一個當上方麵軍軍事主官的。國軍中的黃埔生最大的也就胡宗南,當時不過是第一師師長,陳庚隻是個師長,林彪不過是軍團長。
二、徐是紅軍時期方麵軍指揮員中最年輕的,年僅30歲就成為方麵軍總指揮。同時期國共兩軍的方麵軍/戰區一級指揮員也就數他最年輕。
三、紅軍第一次殲滅國民黨一個整師,就是徐指揮的雙橋鎮戰役,活捉了嶽維峻。當時徐雖隻是參謀長,但是軍長曠繼勳當時初來乍到且水平不行,作戰計劃和前線指揮主要都是依靠徐向前。
四、徐指揮的蘇家阜大捷是紅軍時期最成功的圍點打援的第一光輝範例。
五、反六路圍攻是紅軍戰史上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徐以八萬人對川軍二十餘萬,最後擊潰川軍二十萬,殲滅十萬。
六、在所有紅軍將領中,徐向前是指揮過的部隊數量是最多的,指揮紅四方麵軍八萬雄師。同一時期,彭德懷、林彪不過是個指揮一兩萬人的軍團長,劉伯承是總參謀長基本上沒有直接帶過兵,粟裕不過是一個軍團參謀長。賀龍的二方麵軍人數及影響力都遠不及徐的四方麵軍。聶榮臻是軍團政委,羅榮桓隻是軍團政治部主任。
後來的華北19兵團司令楊成武當時不過是個團政委,還有許多後來的解放戰爭中的兵團司令,開國後的上將,當時不過是團級幹部,如黃永勝、韓先楚等。而徐向前手下的團長團政委,恐怕最少有上百個。
七、徐是第一個指揮過飛機的解放軍高級將領。
八、徐在反六路圍攻中用的“收緊陣地”戰法,在中國戰爭史上是徐第一次發明並成功實踐。
九、抗戰中,徐指揮的響堂鋪戰鬥是當時八路軍一次戰鬥擊毀日軍汽車最多的。
十、擔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時期,徐是八路軍中指揮的部隊人數最多,地位最高的相當於方麵軍一級的軍事主官(同時指揮山東、蘇北、淮北各路共軍,包括山東縱隊和115師)。
十一、臨汾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戰術攻克城市的範例。
十二、晉中戰役,徐用六萬人一個月殲敵十萬,是整個解放戰爭中最成功地運用靈活機動的運動戰術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之一。
十三、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攻克的敵人設防最嚴密、陣地最堅固、難度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軍兵力少於國民黨軍(解放軍約10萬,國民黨軍13萬),而且火力也遠遠不如敵軍,卻敢於主動攻城且能夠實現長期圍城的大型戰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堅戰,我軍無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據絕對優勢下才敢攻城。
十四、徐向前用一年半的時間,用六萬地方部隊做本錢起家,全殲山西敵軍近三十萬。這種投入產出比、“資本收益率”,在解放戰爭中應該算是最高的。
十五、徐在解放軍曆史上恐怕是唯一一個把總參謀長、國防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軍委第一副主席這三個最高軍職全部當遍了的軍人。這個記錄至今還沒有人能破。
十六、徐在軍中培養的門生弟子數量最多(當然他從來不搞幫派)。他指揮過的部隊包括了二野(四方麵軍總指揮、129師副師長)、一野(陝甘寧聯防軍副司令)、四野(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員指揮過115師主力)、三野(指揮過山東縱隊,後來成為山東野戰軍,再成為華東野戰軍主要來源之一,許世友、聶鳳智、王建安,華東9縱-27軍等等,都是山東部隊),北野(18兵團司令員兼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一九五五的將帥裏,出自四方麵軍的占多數。他手下還出過一個國家主席(李先念)、一個總書記(胡耀邦),這樣的經曆,其他將帥誰有過?
十七、臨汾旅是全軍唯一一個被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師級單位。
十八、徐是解放軍曆史上經曆最為豐富指揮員,曆經張國燾、毛澤東、華國鋒、鄧小平時代,許多老帥要不是在政治運動中倒下,要不就是身體不行長期休養,隻有徐一直都擔任重要軍職。隻有聶榮臻差不多可以與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