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對華姿態將發生微妙變化
(2007-02-27 07:34:49)
下一個
日本《世界周報》2月6日一期發表文章,題目是“評析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作者是日本防衛省事務官三石浩貴。文章認為,美國國會對中國的姿態將發生趨於強硬的微妙變化。並認為,中美經濟貿易關係將成為今後雙邊關係關注的焦點。文章摘要如下。
由於美國民主黨重新成為國會的多數黨,而該黨又是人權派和對自由貿易持懷疑態度的人占多數的黨,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國會今後的對華姿態將趨於強硬。然而,在展望今後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時,我們需要回顧2005年時美國國會的對華態度,並對其背景進行分析。
因此,美國國會對中國的關注度驟然提高,甚至讓人想起了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那種“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的時代。但是另一方麵,也出現了與90年代明顯不同的新現象,比如一些集團公開支持推動美中關係的發展等。可以說,這種現象預示著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將發生變化。
鷹派構成逐漸轉變
導致近年來美國國會對華姿態發生變化的因素之一,可以說是新老議員的更迭。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半期到新世紀初,以原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為主的一些老共和黨議員相繼退出政壇。這些人大多是從冷戰時期開始就對中國持否定態度的反共、反華派。他們不僅主張在軍事、人權等領域對中國采取敵視姿態,而且堅決反對給中國最惠國待遇並熱心支持台獨。
取代這些老牌反華議員的新型對華強硬派議員,具有在單一問題上對華姿態強硬的特點。他們一方麵要求中國盡快解決“貿易不公正”問題,另一方麵也迫使美國政府加大對華壓力,但其焦點始終對準的是貿易領域。因此可將其稱為“單一型”對華強硬派議員。
其代表人物如民主黨的舒默和共和黨的格雷厄姆。2005年4月他們提交的對華關稅懲罰法案得到了參議院2/3讚成票的支持。他們認為,中國操縱匯率是造成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的罪魁禍首。因此,他們一方麵聲稱“雖然並不想以關稅報複中國,但也不能對中國操縱匯率的行為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另一方麵又強調“停止操縱匯率,嚴懲侵害知識產權行為,也是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的”。
由此可見,與那些從心裏厭惡中國體製的老牌“反華派”議員相比,這些新型對華強硬派議員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它預示著經濟問題將成為美中之間焦點問題的時代已經到來。
“中國小組”值得關注
從2005年到2006年,美國國會中相繼出現了與中國相關的各種議員團體。這也表明,以經濟問題為主,美國國會對華關注度不斷提高。
2005年6月,美國眾議院成立了一個旨在處理美中問題的組織———中國小組。這個由40名眾議院議員組成的組織,不僅公開強調加強對華貿易和對華介入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員還與中國駐美大使舉行定期見麵會。迄今為止,美國國會中隻有反華團體,卻從未出現過明確主張發展美中關係的團體。因此,在中國看來,該組織的形成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新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組織的出現與中國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而開展的院外活動,正在形成一種相互呼應的態勢。
2006年1月,參議院也成立了一個類似組織,叫做參議院中國工作小組。它由共和黨議員科爾曼和民主黨議員奧巴馬共同擔任牽頭人,其宗旨是為了加深對中國的研究。盡管眼下還難以對這個組織進行定性,但從其成立的基點“推動美中兩國立法機構的交流”的角度來看,不妨認為它不會成為一個對中國采取敵視姿態的組織。
強硬勢力背景複雜
以上所說的是美國國會對華姿態中出現的新現象。但是另一方麵,一如既往的傾向依然存在。比如,以眾議院新議長佩洛西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蘭托斯等人為首的“人權派議員”仍在不遺餘力地譴責中國。在2006年6月舉行的眾議院全體會議上,由人權派議員提交的三份譴責中國的決議案,在一天之內均以壓倒多數讚同票獲得通過。
此外,對華軍事強硬派和親台派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前者指責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缺乏透明性,譴責中國向中東地區出售武器。後者主張美國應增強對台灣的防衛力度,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在2002年至2003年間,參眾兩院的親台派議員聯合組成了可稱之為“台灣議員聯盟”的組織。該聯盟的成員分別占參議院議員總數的1/4和眾議院議員總數的1/3,成為美國國會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勢力。
同時,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一方麵對中國采取軍事強硬派或親台派的姿態,另一方麵又支持發展對華經貿關係的議員也不少。比如,目前眾議院的美中問題組織“中國小組”成員中,就有40%的人都是“台灣議員聯盟”的成員。
與眾議院中國小組同時成立的,由34人組成的可稱之為“中國議員聯盟”的組織,雖然聲稱“既不親華也不反華”,但其中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卻在軍事及人權問題上對中國采取嚴厲姿態。2005年夏季,強烈反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收購美國石油公司計劃的,大多是該聯盟的成員。此外,有11名議員同時屬於上述兩個不同的與中國問題相關的團體。可以說,這一方麵表明了美國國會對中國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麵也表明了美中經濟關係的錯綜複雜。
四大焦點引人矚目
一、民主黨為多數派的美國國會對華姿態
在美國總統所屬的政黨不是國會多數派政黨的情況下,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成為兩黨政治鬥爭的工具。因此,不難設想,今後民主黨將把政府的對華政策作為攻擊對象。況且在過去的10年中,民主黨已經表現出了越來越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特別是在貿易和人權問題上,對華姿態強硬的佩洛西就任眾議院議長之後,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將比以往更加強硬。
二、對華強硬派議員的影響力
首先,美國國會中對華強硬派的曆史悠久。盡管其成員不斷變化,但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國會中對華強硬的潮流就一直持續至今。隻要中國的政治體製不發生變化,就很難設想美國國會中會消除這種噪音。而且在這一派中,既有得到工會和市民團體支持的“左派”人物,也有代表宗教右派、軍事強硬派乃至超黨派團體的人物。盡管其人員構成複雜,但在對華貿易的最惠國待遇等重要法案審議時,卻常常采取聯合行動。
不過,從以往的曆史來看,那些從人權、安保、台灣等各種角度提出的反華性法案,很多都因遭到了貿易促進派的頑強抵抗而變成了廢案。因此恐怕可以說,雖然對華強硬派在對政府的對華政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力,但也不應過分誇大其影響力。
三、對華貿易促進派及對華介入支持派今後的走勢
美國方麵如何評價中國對侵害知識產權問題的態度,恐怕是決定今後對華介入支持派對中國采取何種態度的關鍵之所在。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如果那些從事對華經貿的企業從中國得到的利益,遠遠大於因知識產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損失,那麽侵害知識產權問題就不會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問題。
四、國會對華姿態的變化趨勢
最後,本文想再次強調的是,美國國會對華姿態的變化,並非僅僅是由於冷戰型的反華派人數減少等人為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美國對華經貿關係複雜化這一客觀因素帶來的結果。一方麵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恩惠的選區在增多,另一方麵因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而利益受到損害的選區也在增加。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議會中的親台派並不意味著就是對華強硬派。因此,若像以往那樣僅從人權、台灣和安保的角度來評價美國國會的對華姿態,顯然已經是不全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