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外聚焦中國“空警”預警機

(2007-02-26 11:16:35) 下一個

中國空軍E-2000新型預警機

90年代後期以來,出於保衛國家安全及提高部隊戰鬥力的目的,中國一批新型武器陸續被披露出來,使人們對中國高技術武器的研製水平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諸多項目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中國的預警機計劃,因為它不僅代表著一國空軍作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還是一國科技水平實力強弱的體現。

我國空防現狀及對預警機的需求

我國目前的主要對空預警探測設備主要由遍布全國各地的地麵雷達站及相關指揮控製係統組成,可以對全國領空進行全天候、全空域的嚴密探測。而遠程預警雷達的探測範圍更是可遠達數千千米,基本可以保證我戰略及戰術防空作戰的要求。

90年代以後,隨著一批先進的雷達係統、預警係統及相關的數據處理及指揮控製係統陸續替換了原有的設備,使預警時間、探測範圍、探測精度、抗幹擾能力及反應時間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各處的對空指揮中心與各雷達站、預警中心等全部采用了高速網絡聯接,使原有分散布置的各零散單位連成為一個係統化的整體,現代化的C4I係統,可對全國範圍及沿海數百千米內的各種高、中、低空目標進行嚴密而有效的探測跟蹤,對中高空目標的預警時間可在數十分鍾以上,而在使用遠程預警雷達時,預警時間將會有數倍的提高。不過,雖然我國地麵對空探測雷達網的建設較為完備,布置極為密集,而且整體技術水平已達到90年代的世界水平,但地麵雷達網對低空及超低空目標探測能力不足的弱點仍沒有得到多大改進。

1991年海灣戰爭後,巡航導彈等遠程精確製導武器成為了進攻方首先使用的攻擊武器。由於它具有低可探測性,地麵雷達很難在遠距離發現其蹤影並對其進行有效的跟蹤,預警更是難上加難。即使是布置在數百米高山上的雷達站,對飛行高度隻有幾十米的巡航導彈的探測距離也隻有幾十千米。這將對我國日後的防空作戰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地處沿海,戰時將會直接處於敵火力打擊的範圍,並且無防禦縱深可言。

因此,提高對來襲目標的預警時間是保護這些沿海發達地區的重要手段。隻有大幅度增加預警時間,才能保證地麵防空武器及航空兵升空攔截作戰,從而實現分階段、分批次的攔截。地麵雷達的預警時間隻有數分鍾,如遇敵方大數量、連續的攻擊,我方目標仍將會遭到嚴重損失。80年代以前,中國空軍主要沿用蘇聯的裝備體係和作戰指揮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戰鬥機和地麵雷達引導為主。中國的國土麵積很大,需要很多的地麵雷達、戰鬥機和機場,並且劃分各自的防空空域,這也是導致中國殲-5、殲-6和殲-7戰鬥機總產量近6000多架的主要原因。要協調和調度數量如此龐大的戰鬥機群和分布各處的空軍基地,再加上近十萬門高射炮和幾千個防空導彈發射架,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綜上所述,我軍要想在現代條件下更好地完成對空防禦作戰任務以及建立一支攻防兼備的現代化空軍,就必須擁有空中預警機這一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而從我國的國土麵積、地形以及麵臨的威脅等情況來看,最好以高性能大型預警機為主。

據外媒報道,中國在詳細了解了“費爾康”係統的性能後,認為其性能完全可以滿足中國軍隊對預警機的要求,並且以色列也極力希望向海外市場進行銷售,以擴大其在國際軍火市場的影響力。在這種有利的外部條件下,中國開始與以色列進行接觸,雙方開始對“費爾康”係統的引進問題進行談判。

由於中國在9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引進俄製伊爾-76運輸機,對該機的使用及維護方麵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提出了在伊爾-76運輸機上加裝“費爾康”係統的方案。經過數年的艱苦談判,1998年,中國與以色列簽訂了一份4架預警機的合同,由中國提供4架伊爾-76運輸機,以方負責在其上加裝“費爾康”雷達係統,合同總值近10億美元,平均每架近2.5億。國外稱這種預警機為A-50I。據稱,A-50I原定在2001年交付第一批2架,2003年交付最後2架。可是,就在第一批機即將交付時,美國出麵蓄意阻撓,以向中國出售這種高技術裝備會打破亞太地區的力量平衡為由,向以色列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壓力,最終迫使以色列在2000年取消了合同,使中國本想在21世紀初裝備預警機的計劃再一次擱置。

突破技術封鎖,自主研製國產“空中指揮所”

事實告訴我們,要想突破技術封鎖,擁有高技術裝備,依靠外人是靠不住的,最終還要靠自己的努力。而西方軍事觀察家則認為,以中國現在的技術能力,如沒有國外相關技術的引進,要在5年內研製出類似A-50、E-3A、E-2C這樣的空中預警機是不可能的。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外軍事評論家卻“驚訝”地發現中國預警機的發展進度超出他們的想象。讓我們先看一下海外媒體是如何評論的。

2004年9月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稱,中國自行生產的空中預警機,預計2005年可投入使用,屆時兩岸將展開信息戰。台灣方麵稱中國大陸正在試飛新型預警機,型號是從俄羅斯方麵獲得的俄製A-50I,並且已經在南京軍區部署了兩架同型機。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稱,最近出現的中國新型預警機是一種性能十分先進的飛機,完全是中國依靠自己的技術研製出來的。第一架預警機早在2003年10月就已在陝西飛機公司完成了裝配,現在已經進入試飛階段,即將投入批量生產。該刊還稱,該預警機的機體由伊爾-76運輸機改裝而成,預警雷達采用的是與以色列“費爾康”相似的相控陣雷達,機體外形十分類似A-50I,但並沒有采用俄羅斯或以色列的相關技術。並稱第一批該型機的裝備數量為4架,將在2005年年底以前全部到位。

此外,海外媒體還報道說中國除研製大型預警機外,還研製了一種中型預警機,其載機是國產運-8運輸機,機上的預警雷達也不是圓盤狀的,而是條狀。

綜合海外媒體報道,人們可以對這兩型預警機有一個較為概略的認識

以伊爾-76運輸機改裝的大型預警機采用的是三部相控陣雷達,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負責掃描120度空間範圍,三部可構成360度全方位探測。由於相控陣雷達采用的是電掃描方式,因此,其天線罩為固定不動的,避免了複雜、龐大的天線旋轉驅動係統,降低了對飛機氣動外形的影響。該型機對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至少在400千米以上,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跟蹤距離估計可達到200千米;其它機載電子設備都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在對目標的處理、跟蹤能力上要比俄A-50高很多,可靠性更是高出數倍;在機載電子設備的技術水平上應該與美E-3C/D型機相當。作為載機的伊爾-76的機艙也設計成了全密閉式,改善了機上乘員的工作環境,增加了如休息室、衛生間等設施。

以運-8運輸機改裝的中型預警機安裝的條狀雷達天線使人聯想到了瑞典研製的“愛立眼”預警雷達。該預警雷達是瑞典愛立信集團微波係統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成功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它采用平衡木式的雙麵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雷達天線長8.6米,寬600毫米。天線罩長9.75米,寬780毫米,重約900千克。罩內裝192個固態發射/接收(T/R)模塊和大約4000個天線單元。雷達使用S波段工作,對高空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600千米,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6000米高度上,它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有效作用距離為450千米,對雷達反射截麵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控測距離為300千米。它配備有多功能中繼通信線路和自動工作程序,能夠將空中收集到的情報、數據通過無線電通信係統自動傳回己方的地麵指揮控製站。從“愛立眼”預警雷達的性能看,運-8預警機所安裝的預警雷達與其十分相似,其探測性能應是非常強大的。由於運-8的機內空間要比瑞典薩伯-340、薩伯-2000兩種載機大得多,可以安裝更多的操縱平台和機載電子設備,因此,對目標數據的處理能力及對己方戰鬥機的指揮控製能力也要比其高很多,總體性能應不低於台灣裝備的美製E-2C。

海外媒體頗感疑問的是,中國在同一時間怎麽研製兩種預警機呢?對海外媒體報道的預警機是否存在,我們無法證實,但筆者有一些個人分析:以伊爾-76改裝的大型預警機可能是為我國空軍研製的,作為我國對空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是我軍裝備的重點機型,但其生產複雜,采購、使用、維護費用都很高,因此即使該機存在,裝備的數量也不會太多。而由運-8改裝的中型預警機可作為大型預警機的補充,形成“高低搭配”,而且在生產、采購、使用費用上,中型預警機要少很多,適合大量裝備。特別是其載機為完全的國產機,較伊爾-76在使用、維護方麵更具有優勢。此外,筆者估計外媒報道的這種以運8改裝的中型預警機還可能用於對外出口。預警機是一種研製難度很大的高技術武器係統,像英、法兩國都因研製難度太大而中止了本國研製計劃,而改為從美國購買。我國如果具備了這種高技術航空裝備的出口能力,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還可增強我國武器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總結

中國有廣闊的領土,僅僅依靠地麵雷達是很難覆蓋整個領空的。空中預警機探測範圍廣,無盲區,對小型目標探測能力強,是國土防空的有效裝備。預警機作為空軍戰鬥力跨越式發展的標誌性裝備,對我空軍的未來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無論從哪方麵講,中國都必須要有自己的空中預警機。台灣方麵一直宣稱擁有對大陸空軍5年的空中優勢,實際上,這個優勢並不是在雙方的武器係統裝備上,而是在台灣所擁有的4架E-2C預警機上(目前已增至6架)。一旦我軍擁有預警機,台灣方麵的這個優勢將不複存在。在未來可能的對台作戰中,我空軍不僅要掌握台海上空的製空權,還要具有對作戰空域連續不間斷的控製能力和對目標的準確確認能力。如果沒有預警機的全空域控製,我空軍隻能采取用大量的飛機進行空中巡邏、遊獵的方式,這樣的任務隻能由性能較強的三代戰機來完成。有了預警機,就可以合理地調配兵力,有利於將我空軍在飛機數量上的優勢充分、合理地發揮出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