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號潛艇:夢想開始
(2007-02-24 09:39:56)
下一個
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太平洋艦隊共有三型潛艇駐泊在旅順口基地,這就是“梭魚”級(秀克級,俄文稱Ⅲ型)、“斯大林”級(C型)和“嬰兒”級(M型)。今日回眸這幾型老舊潛艇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很親切。這是因為它們是中國潛艇夢開始的地方。
這三型潛艇都是二戰前研製的。其中的兩艘“梭魚”級是我旅順口潛艇學習隊對口學習的潛艇,其後移交的兩艘“斯大林”級潛艇正式列入我國海軍潛艇獨立大隊編製,成為新中國最早的兩艘潛艇。
撫今追昔,半個多世紀悠悠而過,這三型曾經伴隨中國潛艇成長的潛艇在我們眼前開始慢慢清晰起來。
中國海軍潛艇艇員的搖籃
“梭魚”級潛艇從1930年開始建造,直到1941年才停產。建造數量也較大,而且幾種型號都有所不同,艇的性能逐步有所改進。在旅順口的“梭魚”級屬1933年建造的一批潛艇。蘇聯太平洋艦隊在1933年以後才有幾艘“梭魚”級,當時是將艇拆散運到遠東後再裝配而成。在旅順口的“梭魚”級共有4艘,是“梭魚”級中比較新型的“V-改2”型。“梭魚”級的艇體不是焊接,而是鉚接的。
該艇主尺度58.75米×6.2米×4.08米,排水量617.5噸/712.2噸(水上/水下),最大航速11.92節/6.7節(水上/水下),極限下潛深度90米,工作下潛深度75米。兩台柴油機,功率為2×685馬力,兩台主電機功率為2×400馬力。水上經濟航速時的續航力7150海裏/5節,水下100海裏/1.8節,自給力20天,水下持續逗留時間72小時,艇員40人。武器主要為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共裝10枚魚雷。另外有2門45毫米火炮。
其中,在旅順口的4艘Ⅲ型潛艇中的兩艘,Ⅲ-121號和Ⅲ-123號艇為中國海軍的對口學習用艇,下麵是這兩艘艇的背景資料:
Ⅲ-121號:1934年9月15日前為“狼魚”號,1949年6月10日改名為C-121艇。1933年12月20日在列寧格勒蘇達米赫造船廠開工,後由列寧格勒經鐵路運到海參崴遠東造船廠建造竣工,1934年8月26日下水,1935年4月30日入役,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1951年,駐紮在中國旅順口作為中國潛艇學習隊對口學習潛艇使用。1954年6月26日退出海軍編製並拆毀。
Ⅲ-123號:1934年9月15日前為“鰻魚”號,1949年6月10日改名為C-123艇。建造情況同Ⅲ-121號艇。1934年8月26日在海參崴下水,1935年4月30日入役,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1936年4月27日至7月1日,該艇曾長期航行,全體艇員均被授予勳章。該艇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在基地和港口出口處進行陣位和巡邏作業,執行了一次作戰遠征。1951年,該船與Ⅲ-121號艇同為中國潛艇學習隊對口學習潛艇使用。1954年6月26日退出海軍編製並拆毀。
中國海軍潛艇第一級:“斯大林”級
1934年3月,C級潛艇由蘇聯和一家荷蘭公司合作完成技術設計。作為母型的是德國的1批A型潛艇,但施工設計是蘇聯設計室完成的。
1934年8月蘇聯決定開始建造C級。C級是典型的7艙分艙布置。從1934年至1948年共建27艘,由高爾基市的紅色索爾莫沃廠和列寧格勒的蘇達米赫廠建造。其中有7艘的耐壓艇體開始采用焊接,C級艇於1961~1965年逐漸退役。
該艇主尺度為77.75米~6.34米×4.04米,排水量1090噸,最大航速18.85節,水上最大航速時的續航力為2700海裏,水上經濟航速時的續航力9500海裏/8.5節;水下最大航速時的續航力為8.8海裏,3節航速時為135海裏,下潛深度100米。兩台1-Ⅱ型柴油機,功率為2×2200馬力,兩台主推進電機功率為2×550馬力。
武器主要為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首部4管,尾部2管,可攜帶共12枚魚雷。此外,還有一門100毫米火炮(B-24II-2C型)和一門45毫米火炮(21-K型),指揮潛望鏡為IIA-7.5型,對空潛望鏡為II3-7.5型。自給力30天,水下持續逗留時間72小時,艇員45人。另有主動聲納“達米爾-5”型和噪聲測向聲納“火星-12”型。艇上的蓄電池為46-CY型,這也是用於W級和2級上的蓄電池。蓄電池有2組,每組62塊。
C級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梭魚”級有所提高,已經接近蘇聯戰後研製的W級潛艇。1954年6月24日,有兩艘C級潛艇由蘇方移交給我海軍,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新成立的潛艇部隊——潛艇獨立大隊最早的兩艘潛艇,並被命名為“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這兩艘艇於6月28日離開旅順,駛往青島。
“新中國11”號和“新中國12'號的背景資料如下:
C-52艇:1937年4月29日在波羅地海船廠開工,在海參崴建造竣工。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入役,同年6月27日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執行陣地勤務和偵察勤務,進行過一次作戰行動。1954年6月24日退出蘇聯海軍現役後,交付中國海軍並改名“新中國11”號。
C-53艇:1938年9月28日開工,由列寧格勒以部件形式運至海參崴建造竣工,1941年10月30日下水,1943年1月30日入役,同年2月7日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1954年6月24日退出蘇聯海軍現役後交付中國海軍並改名“新中國12”號。
潛艇史上的一頁:“嬰兒”級小型潛艇
“嬰兒”級從1940年開始在列寧格勒的蘇達米赫廠和高爾基市的紅色索爾莫沃廠建造,到1953年停產,建造數量多達53艘。
“嬰兒”級和“梭魚”級一樣,采用兩舷凸出的輕殼體結構。艇的耐壓艇體采用電焊焊接工藝。因為排水量小,“嬰兒”級便於通過鐵路運輸。
全艇共分6個艙,尾部沒有魚雷艙。
該艇主尺度為49.5米×4.4米×2.85米,排水量353噸,最大航速15.5節,最大航速時的續航力為965海裏,在航速8節時的續航力為4500海裏,在水下經濟航速2.9節時的續航力為85海裏。下潛深度70米。主機為11-II型,功率為2×600馬力,推進電機功率為2×218馬力;蓄電池為MC型,2組,每組60塊。
艏部有4具魚雷發射裝置,無備用魚雷。另有1門21-K型45毫米火炮,(1957年後拆除),兩挺7.62毫米機槍。有F13-7MA型對空潛望鏡和“航向-3'型電羅經(W級和2級也采用此型電羅經)。自給力15天,艇員28人,水下持續逗留時間48小時。
蘇聯除提供我國2艘“嬰兒”級外,還曾提供保加利亞3艘,埃及2艘,波蘭6艘和羅馬尼亞4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