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統一台灣新的曆史機遇期即將來臨
(2007-02-24 06:14:58)
下一個
海灣風起雲湧,欲蓋彌彰。在伊朗總統內賈德強硬派領導下的伊朗核問題已到了孤注一擲的地步。而英法提出的譯核問題在美國急不可耐的拿到安理會表決未果,中俄提出大修改。美駐聯合國代表博頓聲稱是對伊的最後通牒。內賈德給布什長達17頁信件,布什未予領會,賴斯說美國的態度未變。兩大“陣線”欲罷不能,預示著海灣一場新的角逐即將上演。很明顯,中俄在作一個大國也是安理會重要成員國應該做的事,也是在自覺維護世界和平和自己在伊朗經濟利益。早在去年布什和五角大樓的高官就有武力修理伊朗意向,隻能說是意向。其實質正是美國一統中東的戰略部署;目的很明顯就是通過控製伊拉克、伊朗兩個石油大國來控製中國和日本及歐盟的能源命脈。為什麽美國賴在伊拉克不走?又要冒險伊朗?
歐盟:法、英、德為歐盟軸心國。從目前的形勢看,幫美國打伊朗的可能不大;德國總理默克多次表達“無論如何不能訴諸武力解決伊核問題”;英國國內高層譴責布萊爾是布什的“跟屁蟲”,本月又麵臨工黨內部紛紛要求下台,雖強詞奪理表示不願下台,如再跟隨布什瞎“溜達”亂指揮,給政治對手抓住尾巴就難脫其身,其首相寶座難免墜落的更快;法國,我想更不會跟布什賣命。我認為,日本到是想表現對美國主子的忠誠度,以換取美日同盟關係的緊密度,並打算長期依靠美國強大的常規和核力量陰蔽,來減輕或解除中國日益強大構成的對日本軍事威脅。
中俄,前段時間人們形容中俄是“遮琵巴半遮麵,不識廬山真麵目”。現在看來,中俄似乎都在采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的基本策略,盡量不與美歐發生大的矛盾或使事態迅速惡化,深度分析,放眼觀望,量力而行才是高明之舉。
俄羅斯已表態,如美國攻擊伊朗,俄羅斯站在中間立場;在我們看來,北極熊不應迫不及待的“冒泡”,這不明顯給美國知到水深嗎?當然,俄羅斯是經過統一研究認識才決定。這就說明俄打的是“魚翁得利”算盤。
中國呢?我認為,中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台灣自己的事還未能解決呢。不至可否,中國難道幹瞪著眼美國打伊朗嗎?我看未必,一個統一台灣的新的機遇期悄悄的向中國走來。為什麽說是個新的曆史機遇期呢?
前麵分析了,伊拉克孤注一擲要開發核能,美國更有借口阻止伊朗開發核能,但這次雖然法、英、德難以與美統一軍事行動,但不免有冒出一新的替死鬼—日本。因美國目前是缺錢,而不缺武器裝備,有了日本的支持又有美國的許諾,“二人傳”就能成行開演。
這樣分析看來,日本出兵從實戰來說,象征意義大於實戰意義。從戰爭打的後勤來分析,踏的作可能要勝於法、德、英。
中國能從美日伊戰爭得到什麽呢?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牽掛了58年的夢中情人—寶島台灣。
所謂新的曆史機遇期,一是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進攻伊拉克;二是隻中國有經過了幾年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準備,以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應該差不多了!即這些年,大陸的先進軍事裝備和後勤供給進展速度要快於台灣,具有海、陸、空、二炮四大優勢。盡管如此,真正要決定用武力一舉統一台灣,麵對方方麵麵的問題,兩難是是肯定有的。是打還是等?這就在於最高軍事統帥的戰略眼光和果敢決策能力。如果是去問“學者”和“智囊團”,就幹脆不要問,隻要軍委決定說幹就幹,說不幹就堰旗息鼓好了。
依筆者分析看來,遲打不如早打,早打不如抓住有利時機打。民間有句熟話:少得不如多得,多得不如現得,就是說要抓住機遇。
縱觀兩岸局勢和國際形勢,特別是美國一句“誰也不許改變兩岸現狀”,幾乎等於否決中國和平和武力統一台灣,這就意味著是無期解決台灣問題。中國會同意嗎?答案是堅決否定!那麽也就是說,台海遲早有一戰。現作如下簡要分析:
一是,阿扁比茅坑的石頭又臭又硬,“台獨”的基本教義派胡攪蠻纏;
二是,08年北京“奧運”期與阿扁的“製憲”撞車,阿扁卻認為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有得一搏;那時美國已是把伊拉克打爬後,它又在尋釁或拉代理人戰爭,美國不會製止“台獨”,反過來指責中國時,怎麽辦?打吧,我們還是要打。從民進黨執政後身邊的人變本加厲的“腐敗現象”來看,他們是撈一把走人,為出國定居打好經濟基礎。
三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久,不出意外,我說的意外是馬英久自己不發生車禍、不遭冷槍、不暴病身亡,下一屆台灣政唯小馬莫屬。可以看出小馬“心高誌遠”、“玲瓏策略”、“維持現狀”,“做事兼備”;我估計他要做6年台灣總統,他是個“乖巧小子”,既不獨又不統,既不激怒大陸,又與美國靠得緊緊的,哪象阿扁那樣蠢,左右不是人。小馬他不軟又不硬,形像好,那時大陸又欲罷不能,進退維穀。6年後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或其它的黨執政,不一概論,但別忘了,超級強國在給台灣撐門麵,一句“不許改變現狀”,50年、100年還是“不改變現狀”呢?打不打?不就應驗了遲早要打的一句話了。
四是,美國這次拉著日本打伊朗,中國眼看在伊朗的巨大經濟利益遭受損失;幫嗎?中國的遠程戰力主要是後勤運輸捉襟見肘,又沒有與美抗衡的海軍、空軍;在中東沒有軍事基地,中國方知無能為力。不過時下正是中國統一台灣的機遇;從輿論上來說,中國為統一而戰比美日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入侵,世界輿論譴責誰好呢?沒有美國主導的輿論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中國也不願去譴責美國,美國更無理譴責中國;於是來一個“魚目混珠”,“亂中取勝”。從軍事角度分析,伊朗是中東第一大國,除上百萬正規軍外,還組織700萬的預備役,內賈德總統自稱其中一員,美國聽了要派多少三軍將士前往大戰一場?至少是7艘航母,600-1000架戰機,40-50萬陸軍;此時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還有能力與中國作戰嗎?
日本那點自衛隊敢對中國開戰嗎?日本,中國想怎麽弄死它就怎麽弄死它,包括中子彈和原子彈和氫彈。美國的5-7艘航母中國怎麽對付有N種辦法:一是各種水雷遲阻;二是“三位一體抗擊”,再不行就必須動用中子彈。對付美國空中優勢的辦法,就是動用DF17/18/21/31常規彈(反輻射、子母、雲爆等彈道導彈)突破其攔係統,摧毀其雷達指揮係統,緊接著用HN2/3對機場等軍事設施給予毀滅性打擊。打擊範圍包括日、韓美軍軍事基地,夏威夷、關島等距中國海岸2000KM內的機場碼頭。
對付台灣,首先是對阿扁住所、機場、指揮、導彈陣地、交通橋梁實施10分鍾DF11/15“閃擊”,緊接著數百架戰機控製空中,打擊移動雷達、移動導彈、火炮群、坦克群,不分戰機攜803攻其主要戰艦。可能話與艦隊溝通,令其放棄抵抗,把艦隊開到指定地點。對駕艦逃跑者予以全部擊沉。現在就要對台頒布有關政策,好讓台灣官兵心裏有個數。
待基本清除完導彈、火炮、坦克後,再用上千架J6、J7攜彈排雷破障(高效排雷、破障),1500架個種戰機折騰兩天後,台灣失去重裝備的陸軍已無多大的抵抗力量,估計台軍大部分會主動投降,抵抗與事無補,誰願為阿扁賣命。
在台灣全空域24小時保持30-50架空優(SU27SK、SU30MKII、J10)作戰機,50架武直,不許一架台灣飛機溜走,包括直升機。1-2架預警機警戒日、韓、關島方向美空軍,隨時準備起飛1000-1500架戰機輪番空戰,數千枚DF、HN2/3、DH10摧毀日、韓、美機場,讓它飛得起也落不下。
我15軍開始空降登陸控製各大機場;兩個兩犧裝甲師和大量的登陸艦,開始從正麵中間段或全線登陸,對台作戰也就是對美作戰,要準備1500-2500架戰即升空作戰;DF11/15共2000枚,DF17/18/21/31共1500-2000枚,HN2/3/、DH10共4000-5000枚;其它可參考美國軍事教授的論戰。
DH10,美國軍事教授:解放軍攻台雷霆七擊(轉載部分)
美國朝野很多人認為,中國武力攻台僅是恐嚇策略而已,永遠也不會發生;但也有一部分觀察家則認為中國將以未來五至十年的時間,積累足夠裝備及軍力攻台。美國陸軍學院軍事教授R.L.拉塞爾認為:千萬不要低估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及反台獨決心。中國大陸可隨時奇襲攻台,並有能力取勝。這是拉塞爾教授近一年前的文章,今天讀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顯然易見,台灣海峽是一個極有可能發生震蕩的不穩定地域。北京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而台灣則正在逐步建立實際上的獨立,並處心積慮想正式宣布國家自主。這樣的一個宣布,將越過中國的政治“紅線”,迫使北京動用武力。
不少西方人士認為,任何中國大陸在近期內攻擊台灣的企圖,都是不理性的行動,因為中國需要更多的時間取得和部署技術上更先進的武器係統。這種設想忽視了貝玆所揭示的那種政治和曆史智慧。貝玆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著作《奇襲戰》中提到“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但取決於攻擊者所麵臨的實際戰爭危險,也取決於覺察到和平麵臨危險。”北京並不具備效仿美國海軍陸戰隊展開大規模海陸兩棲攻擊戰的能力,但中國領導人可能擔心,他們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展這種戰鬥能力。時間將迫使中國大陸沒有興趣再讓台灣有機會加強與世界的經濟和政治聯係,以及從西方國家,尤其美國那裏,獲得技術精良的現代化先進武器係統而提高軍事力量。
台加入NMD將陷危機
相反,提升台灣防務能力反而可能削弱台灣的安全。正如貝玆解釋的那樣:“防禦者可能錯誤地以為自己的軍事力量可阻嚇敵人,從而沒有看到敵人由於意識到自身的弱點而將可能采取更大膽行動去彌補自身的不足。”北京可能正感受到遲動武不如早動武的壓力,因為它憂慮台灣的軍力,以及台灣和國際間的聯係,隻會與日俱增,如果台灣接受美國導彈防禦係統的保護,情況將更為危險。
毫無疑問,中國知道外界觀察家關注中國到底有多大的海上和空中運輸能力,以此判斷中國跨海收複台灣的戰鬥能力。因此,中國可能已構思出並實施著一套欺敵計劃,使外界觀察家誤以為他們已經掌握中國的海上和空中運輸能力,而正在此時,中國軍方正秘密獲得和演習必要的運輸能力,增強調遣軍隊跨海作證據顯示中國高度重視奇襲戰,並采取措施掩蔽自己的軍事意圖。伯利斯和舒爾斯基在《中國用兵方式》一文中,回顧了中國用兵的曆史。他們寫道:“中國人在實際戰爭中用兵的典型特徵,一直是強調出奇製勝的重要性。”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中國國防大學一九九三年的一篇論文也建議,中國軍隊應該承認實施欺敵行動的價值,尤其在涉及台灣的危機中,迫使台灣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對大陸的軍事意圖摸不著頭腦,從而錯誤配置軍事資源。這份論文提出,欺騙敵人的策略,可以誘使敵人對大陸的行動和目的作出錯誤的判斷,而且,偽裝和欺敵行動可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浪費他們的火力和幹擾高科技武器。
此外,中國視突然襲擊為一種戰勝武器裝備更先進對手的方法。美國國防分析家皮爾斯伯裏在其著作《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中提出,中國戰略書籍中存在一種論調,即“劣勢者必須先發製人攻擊優勢者,以癱瘓對方的神經中樞和切斷其後勤補給。中國論述美國弱點的軍事書籍和文章,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時期,現在仍在對那場戰爭繼續進行各種分析。
海空運輸補給裝備的生產,對中國並不存在重大技術障礙,這一事實是傳統智慧理解不到的。中國有能力生產運載部隊跨海作戰的飛機和艦隻。中國也完全能夠采取主動措施,確保秘密獲得的海空運輸裝備而不被西方國家發覺。一份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說,中國正在使用地麵偽裝、地下設施、假目標,以及其他掩蔽和欺騙方法掩飾其軍事行動,防止對方及時發出預警。中國為實現兩岸統一的政治目標,將不惜犧牲必要的經濟資源,去支持建立以及隱藏起其軍隊渡海作戰能力的秘密努力。
可用導彈補空軍不足
中國可以輕易地增加運輸機生產線,並且在倉庫和地下掩體中,儲藏這些備用飛機,並避開敵方衛星的監視。中國徵集的士兵可以在充足的時間內,接受跳傘訓練,而不被外界發現。這些做法足以大大增加軍隊兵力,使中國大陸可以越過台灣海峽,將兵士空投到台灣島上。
同樣,中國也可以秘密地加強海上運兵能力。中國早已掌握建造海上駁船的技術。他們可以努力增加海上運輸艦隻,並將它們藏於偏僻港口的大型掩蔽網下。這些港口遠離主要的海軍基地,以免成為西方國家監視的重要目標。
中國還可以增加彈道導彈的生產,越過西方國家估計的數量。在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危機中,可以看出中國憑借彈道導彈彌補空軍力量不足的重要性。彈道導彈群可以輕易地隱蔽在中國漫長海岸的崎嶇的山地。在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幾乎未能偵察到空曠沙漠裏的導彈部隊。
文:美國陸軍學院軍事教授R.L.拉塞爾
雷霆第1擊
使用外交手段哄騙對手沉醉於政治安全感
中國大陸可能尋求哄騙台灣和美國人產生一種政治安全感,放鬆防衛台灣島的軍事準備。中國可以進行一係列的外交活動,擺出滿足於現狀的姿態和做出促進兩岸政治對話的政治承諾。
中國大陸可積極展開各種兩岸互訪和談判的活動,並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且公開聲稱這些努力為兩岸關係開辟新的基礎。在這種環境下,很少台灣或美國政客會呼籲加強軍事戒備。
雷霆第2擊
藉軍事演習掩護攻擊部隊就位
在這種政治氣氛中,中國例行的軍事演習,以及加強的空中、空防和地麵部隊行動,可能不再引起特別注意。中國大陸已經使台灣和美國,對過去數年內每年舉行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感到司空見慣。加強的軍事行動可能被外界理解為正常行動。而且,政治人物將審慎地反對台灣和美國軍隊的戒備姿態,擔心軍事戒備措施會破壞中國大陸展示的善意的政治和外交行動。然而,在這種虛假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將把那些軍事演習突然地變為軍事行動。成為大規模攻台軍事行動的戰爭起點和基礎。
雷霆第3擊
以地對地導彈飽和攻擊台灣C4I係統
中國可能在戰役的最初階段,集中打擊台灣的指揮、控製、通信、電腦和情報係統中心(C4I係統),這種策略將致力摧毀台灣軍隊的中樞神經係統,使其海、陸、空三軍部隊陷於癱瘓。中國可能突然發射大規模的地對地導彈,縱深飽和轟炸重要民間和軍事基礎結構所在的地區。數以百計的導彈猛烈攻擊,可以彌補導彈的不準確性。被瞄準的設施包括後勤和指揮總部、軍隊居住區和辦公室,以及zhengfu設施。中國可能希望在一次猛烈的導彈攻擊中,炸毀那些建築物,盡可能多地擊斃zhengfu和軍隊領導人。這種飽和式的導彈轟炸,是一種旨在癱瘓台灣領導層指揮力的軍事行動,並可嚴重減弱台灣對中國軍事行動的協調防禦能力。
雷霆第4擊
使用小量大規模殺傷武器阻窒台軍調動抵抗
中國可能比西方軍事領導人更樂意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與突然襲擊的作戰方法相結合,對敵方的心理將造成沉重打擊。中國領導人可能推測,反正收複台灣的軍事行動本身將使北京遭到國際社會的排斥,因此,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不會令情況變得更壞。何況中國可以辯稱,他們使用大規模摧毀性武器並沒有違反國際準則,因為他們對付一個分裂省份的行動是國家內部事務,而不是國際性衝突。
中國大陸可能發射少數攜帶戰術性核彈頭的彈道導彈,以提高消滅台灣zhengfu和軍隊領導人的機率。某些研究顯示,中國了解核武器實戰運用的價值。
另一方麵,彈道導彈還可以裝載各種長效和非長效化學劑,在地麵摧毀台灣空軍和防空部隊的兵力,以獲得製空權。中國可以向台灣地對空導彈基地投放長效化學武器彈頭,使台灣防空人員無法操作防空係統。效力持續較短的化學劑可以投射到台灣主要的空軍基地,使台灣戰機無法升空。這些戰法可以使技術上稍為落後的中國大陸空軍出擊,有機會使用傳統武器,以對付台灣的空軍和防空部隊設施,以及打擊台灣的海陸軍及地麵部隊。
雷霆第5擊
快速反應部隊空降敵後搶占機場以開展大規模空運行動
中國戰機也可以利用這種機會,掩護運輸機將空降部隊運過台灣海域。空降部隊到達對方空軍基地時,剛好非長效性化學武器的效力已經飄散。這些軍隊將控製完好無損的跑道及周邊地區,使更大型的運輸機,甚至商用飛機可以著陸,迅速增援裝備輕便的空降部隊。
中國擁有的空降部隊可以起到“苗床”的作用,它會培養出更多的空降部隊和空中機動部隊,數量將超過外界目前的估計。根據美國國防部的估計,中國第十五空降軍有三個空降師,每個師有一萬人。自一九九一年海灣戰爭以來,中國一直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發展特種部隊。中國一麵縮減龐大的軍隊人數,同時更加側重發展快速反應部隊。中國大約有十四個“快速反應”師。中國的這些合成軍沒有足夠訓練或後備軍,但已具作戰力。在第一次攻擊波派往台灣的大陸空降部隊,可以占領台灣軍用機場,使大陸軍用運輸機和商用飛機可運送這種“快速反應”空中機動部隊。
雷霆第6擊
展開大規模兩棲攻擊,牽製台軍對大陸快速反應部隊的反擊
當台灣軍隊極力從彈道導彈、戰術性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空降部隊的各種攻擊中恢複過來時,大陸將對台灣各灘頭展開兩棲攻擊。如果在導彈攻擊開始前,中國大陸海軍的主力已經離開各主要港口,在參加軍事演習的掩護下集結到台灣海峽,那麽,在飽和式的導彈轟炸之後,兩棲登陸應能很快展開。隻有在大規模的導彈攻擊行動後,中國大陸的秘密兩棲攻擊裝備,才會駛出隱蔽的海港。台灣海岸線有限,以及台灣軍隊的長期反登陸準備,將使大陸軍隊的登陸行動極其困難,但大陸部隊最終可以密集型的攻擊攻克台灣的防禦,並消耗台灣的防禦兵力。然而,這種兩棲攻擊主要的用意是起牽製性作用,吸引台灣的地麵部隊,削弱對方對被占領軍用機場的反攻力量,使大陸軍隊可以將大量地麵攻擊部隊空運到台島。
從另一方麵說,如果北京不采用許多傳統分析所預期的兩棲攻擊,它可以采用突然襲擊的方法。正如勒特韋克在《五角大樓與戰爭藝術》一文中描繪的那樣,“足以壓製抵抗的大量部隊,同時迅速地直接向每一目標展開攻擊;這時,由於受到大規模的攻擊和意識到己方指揮部和指揮官在戰爭開始時已遭到攻擊,敵軍已無法進行像樣的抵抗。”
一場全方位的突襲戰會與台灣軍隊充分防範的海上及吃力的兩棲行動有很大的不同。在《國家利益》一文中,利利和福特說,中國總參謀部似乎已經認識到,大陸對台灣的封鎖、空戰或兩棲攻擊的威脅,已經越來越不可行,因為這種消耗時間的戰法,將為國外勢力提供介入戰爭支持台灣的機會。這一結論,將促使中國大陸軍事策劃者采納空降襲擊的戰爭計劃,用奇襲戰略展開攻擊。
雷霆第7擊
快速反應部隊占領全島交通線,在美國介入戰爭前全麵控製台島
在取得多處立足點(主要是機場及空運增援部隊)後,大陸快速反應部隊可以迅速從那些控製區出發,占領全島的地麵交通線。他們將具有攻擊台灣地麵部隊的力量,台灣軍隊這時已因為指揮結構幾乎被摧毀,而陷入全麵混亂狀態。大陸快速反應部隊將在空軍的支援下展開行動,在美國航母戰鬥群介入戰鬥前,迅速攻擊並加強對台灣島的控製。
在鞏固進入台灣的地麵部隊後,中國麵臨的最大挑戰是經受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對大陸和台灣的經濟製裁。中國必須準備經受美國施加的封鎖。基於這種考慮,中國可能依靠數以百計的小船,突破美國海軍的封鎖,向台灣提供補給物資。北京可能估算到,它可以突破美軍封鎖,將足夠的物資送到台灣,使解放軍能立足台灣,直至北京發動的政治攻勢瓦解國際製裁。在這一政治攻勢中,北京將公開展示,台灣人民因國際製裁,比大陸軍事行動遭受更大痛苦。在封鎖和製裁解除後,中國也可能提供恢複台灣外國投資和商業活動的機會,增加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國內政治壓力,使它們接受中大陸收複台灣的既成事實。中國領導人可能估計到,他們在中短期內,可以經受國際的孤立,但中國的龐大市場將促使西方商界要求本國zhengfu解除或放寬國際製裁。
“不太可能的事”並非“不可能發?們似乎會認為中國大陸奇襲台灣的設想不可能出現。但你如果冷靜思考軍事史上的奇襲戰例,你可能就不會完全將這種設想看成是一種離奇的狂想。在一九四一年的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傳統智慧一直認為,日本不敢於向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軍隊發動突然襲擊。一九五○年,美國決策者在美軍越過鴨綠江前,也沒有料到中國軍隊會入朝參戰。在埃及地麵部隊一九七三年越過蘇伊士運河前,以色列情報部門一直以為,埃及軍隊在未取得製空權前,不會向以色列開戰。牢記這些奇襲戰的曆史事例,可以對預測戰爭前景方麵,具有謙虛謹慎的意識。
對中國大陸跨海作戰能力不足的樂觀估計,帶有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教條成份。它們以為中國大陸攻台必須具有美國式的軍事和技術先進性。那些估計更以為,在中國達到與美國相同的軍事實力前,北京會判斷自己的實力不足以展開攻台。然而,中國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戰略思想理解這場軍事挑戰。中國軍事謀略者可能不再無限期拖延攻台計劃,他們必將製定出一套符合自己軍力的戰略。
美國策劃和實施的戰爭,會尋求最大程度降低傷亡人數,然而,中國較不顧及士兵的損失。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可以輕易地補充傷亡的士兵。中國在朝鮮戰爭中已充分證實,他們經受得起沉重的傷亡。他們曾以十八個師約十八萬名士兵,打擊美軍第八軍的挺進。在整個朝鮮戰爭中,中國在戰場上傷亡人數達到九十六萬人。
軍事效能很大程度取決於時間、環境和戰略。中國最適應自己戰鬥力的戰略,將是不顧傷亡和裝備劣勢而發動武力攻台,給台灣軍隊造成重大傷亡,以兵力優勢壓倒裝備更先進的對手。中國的戰略更像屠房肉刀而不是外科手術刀。
美國領導人麵臨的挑戰
這種假想性攻台行動的分析,突出顯示了美國領導人未來數年在亞洲將麵臨的可怕挑戰。隻是安穩坐著和盲目估計台灣海峽的現狀可以永久保持,那不是審慎治國之道的基礎。決策人必須預先考慮到如何防止突發危險事件,並製定政策化解可能導致戰爭的局勢。如果做不到這點,他們必須製定各種走出衝突的選擇方案,以保障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害。決策者們估計到,中國大陸將采取令美國zhengfu意外的攻台行動,並以此作為緊張應變計劃的基礎。與其冒著在危機中被連串事件打擊衝垮的危險,不如預先做好政策選擇方案,在危機發生時,才能更好引導事態向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
決策者必須問自己:美國應如何減少中國攻台的刺激因素和機會。以往,模糊的戰略政策十分奏效,部分原因是,該政策令大陸和台灣不斷猜測美國是否會以武力阻止大陸武力攻台。戰略的模糊可能已經使中國領導人考慮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時采取謹慎態度。同時,它也遏製台灣公開宣布“獨立”,因為沒有美國的安全保證,台灣擔心大陸進行軍事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