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破馬六甲困局:緬甸再度成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焦點

(2007-02-23 10:22:02) 下一個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倪海寧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3月號撰文指出,從地緣角度看,緬甸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其內政與外交走向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日前,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中國同俄羅斯一道否決了美國、英國提交的有關緬甸軍政府“侵犯人權問題”的決議草案。

  文章說,中國在安理會使用否決權非常謹慎,迄今隻用過5次;這是時隔35年後才再現的中俄在安理會投“雙否決票”的罕見情況。聯係到近年來緬甸相繼實施的遷都、重開製憲國民大會等重大舉措,人將目光再次投向這一近乎與世隔絕的西南鄰國。

  文章在回顧了中緬史上的友好交往後指出,中國對西方所謂的“緬甸問題”動用否決權,政治與經濟意義都很重大。在政治方麵,這是中國對腹背受敵的緬甸的“雪中送炭”之舉。更重要的是,此舉會給雙方都帶來經濟實惠。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地緣經濟不僅已同地緣政治密不可分,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後者。麵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緬甸國內局勢和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與中國當前麵臨的能源問題息息相關。

  文章援引美國著名政治家兼學者的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與緬甸的軍事合作,使中國能夠使用印度洋上緬甸幾個近海島嶼上的海軍設施,因而在整個東南亞特別是馬六甲海峽具有某種更大的戰略影響。中國如果有朝一日控製了馬六甲海峽以及新加坡這一地緣戰略咽喉,就將把鄰國獲得中東石油和進入歐洲市場的通道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通過緬甸,走向印度洋這一“在近現代史上非一流大國而不能進入、非一流大國也不能自主存在”的群雄逐鹿地區,既可以打破美國布下的“馬六甲困局”,也能夠限製印度在南亞建立排他性地區霸權、從而成為中國地緣政治對手的能力,個中意味可謂深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