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弓匠難尋徒弟 老手藝無人可傳
(2007-02-22 06:09:09)
下一個
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5日文章,原題:北京的製弓匠在古代藝術中尋找庇護 北京是一座渴望現代化的城市。在遠離城市的喧囂之處,楊福喜安詳地坐在一間工作房內,把竹子削成獵人的弓箭,製作方法就像300年前一樣。
楊福喜的祖先曾為宮廷製作過精雕細琢的弓箭。48歲的他目前是家族事業唯一的繼承人,他擔心製作弓箭的手藝可能會隨著他的離世而消亡。“年輕人不願意做這些辛苦的工作,也不願意吃苦。”他沒有激起19歲的兒子對製弓的興趣,“他要麽是睡覺,要麽是玩電腦。”有一批年輕人曾前來學習,但他覺得“不是幹這工作的料。他們都有較高的學位。”
這位眼睛弱視、頭發蓬鬆的製弓匠看起來把自己一生都獻給了這項已過時的手藝,幾乎不期望得到認可或獎賞。然而,他製弓的酬金達到3800元人民幣,遠高於普通城市居民的月工資。現在,楊的工作非常繁忙,當地收藏家和愛好者的訂單源源不斷地湧來。外國的買主也把目標鎖定在楊的工作房。“我的弓箭出售給了三四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很多人用我的弓箭來打獵。”
買主需要有耐心:製作一張弓需要耗時三個多月,而且等待名單很長。楊說:“顧客需要提前一年訂貨。”楊的生意健康發展在中國卻是個罕見的例外,因為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和工藝隨著製作者的離世而日漸消亡。
盡管中醫和美術品因外國的需求而獲得了發展動力,但那些變現能力較低的工藝品卻走向衰亡,如木製和紙製玩具,用金銀絲等做成的細工飾品。隨著中國努力發展現代產業,很多工廠被迫關閉,也未能激起癡迷於現代消費品的中國公眾對傳統工藝品的興趣。
楊把製弓看成一種責任,心甘情願地做,“不管能否通過這手藝掙到錢,隻要能養家糊口,我就一直做下去。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合適的徒弟必須出自木工。“我挑徒弟非常苛刻。”楊說,“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他們必須人品好,不能把金錢看得太重。”▲
(陳康譯)
《環球時報》 (2007-02-06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