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歐美“黏合劑”即使一個聯合的西方也不能解決伊朗核問題
(2007-02-22 06:06:06)
下一個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月11日文章,原題:接觸中國有助於緩解跨大西洋的緊張關係 幾年來,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趨勢就是“西方”的明顯瓦解。在布什的領導下,美國變得好戰、虔誠,信奉單邊主義,然而歐洲國家卻致力於創造一個基於國際法和不同文化價值觀之上的“多極世界”。
然而,從更廣泛的全球議題來看,美國人和歐洲人又走到了一起。接觸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是他們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這一結論是在由美歐的外交政策分析家、前官員組成的訪問團對亞洲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後得出的:探討美國和歐洲怎樣才能更好地合作以“管理”中國的崛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進行這次訪問的假設前提是大西洋兩岸在中國問題上的觀點分歧——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雙方圍繞歐盟可能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所產生的爭吵——可能最終證明是加速西方瓦解的又一個因素。然而,與中國官員和分析家的談話卻顯示,大西洋兩岸的分歧不僅正在縮小,而且中國與西方的鴻溝值得人們認真關注。
伊朗問題是促成這一最新動力的最清晰、最重要的因素。誠然,大西洋兩岸關於伊朗問題的分歧仍然存在,歐洲國家仍擔心美國對德黑蘭的核計劃進行軍事打擊。然而,更廣泛地講,美歐的立場已經走到了一起,雙方讚同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伊朗提供政治和經濟激勵措施以鼓勵其暫停鈾濃縮,但如果伊朗不這樣做就威脅進行製裁和孤立。盡管中國聲明其支持伊朗無核化的目標,但拒絕支持對伊朗的製裁。美國人和歐洲人現在一起抱怨中國的做法。然而,如果沒有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即使一個聯合的西方也不能解決伊朗核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氣候變化問題。數年來,歐洲對美國拒絕接受“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一觀點感到非常憤怒,但現在布什政府不得不承認這一問題,民主黨控製的國會提出了一項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立法,下任總統幾乎肯定會和歐洲的立場走得越來越近。然而,中國在這方麵卻不肯邁出大的步子。中國對非洲和拉美的政策也在遠離越來越一致的西方立場。
即使就對華軍售問題本身來說,大西洋兩岸的裂口看來也正在縮小。例如,歐盟原本取消對華軍售禁令的計劃在中國人大2005年3月通過“威脅利用武力阻止台灣‘獨立’”的《反分裂國家法》後就被無限期凍結了。
當然,西方內部仍存在著分歧,不過這些分歧正在縮小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宣告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終結顯得過於草率。遏製俄羅斯已不能再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提供黏合劑了,但是接觸中國的共同利益卻能夠提供維持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所需要的黏合劑。▲
(作者菲利普·戈登為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