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時報 無能創造未來,隻好改造過去

(2007-02-16 09:59:25) 下一個
正名、修改曆史教科書、撤除兩蔣陵寢衛兵,民進黨終於找到執政八年留下政績的快捷方式:既然無能創造未來,於是改造過去,本輕利厚,而且一服見效。

從中時電子報的民調分析一係列的民意曲線,正好符合另一種“80?10理論”:對於民進黨一連串出招,大致都有20%的支持盤勢,卻能營造出接近八成的意見響度。

但若深究其中差異,讚成中正紀念堂改名的比例略高於均線(23.7%)、讚成取消國父稱號者略低於均線(17.8%);值得注意的是,讚成撤銷慈湖衛兵的比例更高達31.2%,幾乎等於民進黨在各項選舉的基本盤,事實上,即使是泛藍支持者,也有一成五舉手讚成。

或許可以如此推論:較多民眾傾向不修動攸關曆史的事實,包括曆史教科書定位、國家紀念建築稱號;但相對而言,民眾對於未來是否保留蔣家特殊地位,較為傾向讚同。另一方麵,亦可解讀為民意的務實傾向:正名改號既花錢又乏少意義、撤除蔣家優遇則可節樽公帑,兩者因而出現約莫一成的民意落差。

另一值得探究的是,民進黨在執政僅餘一年,打牌打到“北風北”,才接連強推諸項挑戰曆史的議題,顯然是針對綠營選民的強心劑,但究竟有多大效能?有哪些人願意買單?

政壇正流行“排藍民調”,若純粹以綠營民意而言,取消國父稱號等修改教科書的舉措,讚成(42.8%)與反對(45.4%)的泛綠受訪者比例相當,且後者略占上風,足見對於政治意識進入教科書,綠營民眾仍多有保留。

真正切中泛綠支持者心房的是“兩蔣議題”,讚成中正紀念堂改名的泛綠受訪者高達六成,讚成撤除慈湖衛兵的更達63.8%;就中立選民而言,也分別有23.2%及31.7%的支持比例。

即便如此,更多民眾擔心此舉會進一步擴大政治爭議、挑起族群對立,對於執政黨此時發動一連串作為,不分黨派的支持者竟然隻有一成五,比任何單項的政策主張都低;就拿泛綠支持者而言,認為此時發動這些措施「時機恰當」的有41.4%,還低於認為“不恰當”的47.4%。其餘無論是泛藍或中立選民,對於執政黨發動時機的支持度,也在各題中排名居末。

意即,對於執政黨一連串“正名”、“去中國化”的舉動,政治主張不同的民眾固然意見各異,支持強度也各不相同,但對於台灣政治不斷陷入爭議僵局,不斷在無益民生的議題上惡鬥不休,顯已疑懼且厭惡;他們對於國家定位與認同的歧異性雖大,但他們“此時此刻”是否應該碰觸某些爭議議題,意見則較為一致。

當一個政府因為“無能創造未來,隻好改造過去”,即使有其正當性及合理性,但在民意的感知中,無疑是一種撿便宜、抄小徑的投機行為;若是刻意挑起政治爭議、擴大社會裂痕,並打算從中操作選舉利益,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