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核戰略博弈:中國的“務虛” 與“務實”作為

(2007-02-08 09:04:08) 下一個
06年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以一致讚成的方式通過第1737號決議,決定對伊朗實行一係列與其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製裁措施。伊朗方麵隨即公開譴責此項製裁決議,並宣布立即進行鈾濃縮活動以作為反擊。

  進入07年,以色列及美國亦隨之提高了對伊朗動武聲調,並作出了增兵備戰的各項軍事部署,導致海灣地區局勢再度緊張。筆者認為,在當前波譎雲詭的中東局勢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之下,就中國國家利益而言,伊核問題已不僅僅隻是另一個“朝核問題”,而應該將之提升至與台灣問題同一戰略級別來加以籌謀和應對。

  伊朗的重大戰略意義

  當前,美國為了長久確保其單極世界霸權地位,正致力於建立一個美國主導下的“世界新秩序”,而這個“新帝國戰略”的三大主要任務就是反恐戰爭、大中東民主計劃以及亞太戰略部署調整。因此,位居歐亞大陸戰略要衝、蘊藏豐富油氣能源的伊朗自然成為美國誌在必得的戰略目標。

  對於中國而言,若美國在插手中亞、控製阿富汗及伊拉克之後再拿下伊朗,則不僅意味著美軍從此可以在中東地區橫行無忌,更徹底阻斷了中國與中東之間的陸上通道;更為惡劣的是,美國在打通從波斯灣至中亞的戰略通道後,下一步必然加強控製中亞諸國,利用各種政治及經濟手段分化、瓦解上合組織,並轉而鼓動、支持各種“疆獨”分離勢力滲透我國西北地區,大搞分裂中國的各種政治及恐怖暴亂活動。屆時,我國的西部安全環境必將遭受嚴重衝擊。

  同時,伊朗是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04年10月,中伊雙方在北京簽署了亞達瓦蘭油田開發備忘錄,中石化公司參與開發已探明原油儲量超過300億桶的亞達瓦蘭油田,中石化在這個項目中所占權益達到51%。另根據協議,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每年從伊朗購買1千萬噸液化天然氣,總價值達1000億美元。

  2005年,中伊雙邊貿易額達100.84億美元,其中我出口32.97億美元,進口67.87億美元。目前,中伊兩國的經貿合作項目已經遍布伊朗許多重要的經濟部門,包括交通、能源、電力、通訊、化工、冶金、建築、水利、造船、汽車、勞務、農林漁業等諸多領域。由此可見,如果美國入侵伊朗得逞,中國的經貿利益尤其是油氣能源進口勢必遭到難以承受的重大損失。

  伊核問題的重大影響

  除了上述的戰略危機及經貿危害之外,伊核問題還牽涉到更為重大的全球核擴散問題和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文明衝突”。如果伊朗研製核武成功,必然刺激以色列公開裝備核武,中東地區的戰略平衡與穩定就會被打破,進而促使其他的阿拉伯大國如埃及、沙特等亦將積極研製核武以求自保。如此連鎖反應之下,其他的地區大國可能也會跟進,引發全球性的核軍備競賽,國際防止核不擴散體係就會崩解,其政治後果不堪設想。

  另一方麵,伊朗是一個人口眾多的伊斯蘭大國,又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什葉派神權國家,一旦遭到美國的無端侵略,擁有廣泛穆斯林民意支持的內賈德政府必然會號召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對美國發動“聖戰”。屆時,伊斯蘭教徒與西方國家民眾之間平時已存在的宗教及經濟矛盾將會嚴重激化,可能演變為大規模的社會群體衝突,對各種正常的國際秩序尤其是全球經貿造成嚴重衝擊。

  上述兩個全球性的問題,都會對中國實施“和平發展”所必需的外部環境造成重大衝擊和破壞。事實上,我們不僅要顧慮美軍入侵伊朗將能獲得何種戰略成果,更必須嚴重關切此一等同於另一個“911”的曆史性事件所將引發的全球性災難後果。因此,對於中國而言,伊核問題以及伊朗的國家安全已經超越地區層麵,上升為一個關乎人類命運及世界和平的全球性戰略問題;中國必須從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將伊核問題納入全球戰略視野,予以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

  中國應對伊核的策略

  中國背倚亞洲內陸,麵朝太平洋,擁有得天獨厚的、陸海兼備的地理優勢,同時也在亞太地緣格局中處於中心地位。曆史上,西漢張騫“鑿空西域”的壯舉以及後來“絲綢之路”的開拓,開創了我國與中亞、中東以至歐洲地區的曆史聯係,對於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今天,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格局的丕變以及911後中東、中亞地區的地緣戰略角力,不斷地衝擊著我國的戰略空間,同時也在嚴重地威脅著西北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而此時出現的伊核問題,卻正好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扭轉以往被動劣勢的地緣戰略平台。

  在政治層麵,中國首先應該在安理會上明確堅持“核不擴散原則”,聯同俄羅斯和歐盟積極遊說伊朗放棄開發核武的企圖,同時亦明確給予伊朗保障其國家安全的政治承諾。此外,中國應該大力提倡“和諧世界”理念,呼籲各國政府及民眾放棄因宗教意識形態的差異所產生的對抗心態,呼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之間積極進行多邊對話和交流,以增加了解和消除誤會,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以及多元文明的共存。

  在戰略層麵,應對伊核問題,中國不能僅停留在關注石油能源進口的水平,而應該深刻認識其中所涵括的戰略意義及其重大價值,並將之提升至與台灣問題同一戰略級別來加以籌謀和應對。當然,台灣問題必須“明爭”,伊核問題則應該“暗保”。我們可以看到,台灣不僅具有“統一祖國”的核心意義,她還是大陸打開太平洋門戶的戰略鑰匙,是中國實現“東向戰略”的主要基礎和必備條件。大陸西端的伊朗則是中國實現“西進戰略”的踏腳石和橋頭堡,也是阻擋美軍以及北約兵鋒的戰略盾牌。因此,台灣和伊朗是中國擴展戰略空間保障國家安全的、不容有失的兩個重要戰略支點。

  所謂“暗保”,是指中國應該化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應對伊核問題。由於俄羅斯與歐盟在伊朗同樣擁有巨大經濟利益,加上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促使俄、歐兩方均不願跟從美國製裁伊朗。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俄羅斯更要盡力維護伊朗。因此,中國在安理會以及有關國際多邊談判上不必出頭,在與俄、歐進行良好溝通和協調的前提下,可以推由俄羅斯帶頭提出有關議案,中國則隨後支持。

  另一方麵,中國應該動用各種政治及戰略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瞄準美國利益發動各種或明或暗的外交攻勢,力求拖住美國的手腳使其忙於四處“救火”而無餘暇顧及入侵伊朗。正如毛主席在遼沈戰役前期所說的,“關外的文章要從關內做起”。此前,中國軍方在高調展示殲-10新型戰機、正式宣布具有建造航母能力之後,又不動聲色地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衛星殺手測試。這正是一招高明的“一石二鳥”之計,既震懾了台獨勢力,也是對美國入侵伊朗的一個警示。

  在軍事層麵,中國還須大力加強自身的軍事防衛力量,尤其是海基和空基的核打擊力量。力爭在短期內實現兩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戰備值班巡航,保持24小時不間斷的全球核威懾。同時,可以考慮大力幫助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強常規防禦力量;此外,也應該加強與南美各國的軍事交流,或者通過間接途徑與古巴等國開展軍事合作。同時,中國陸軍應該將戰略防禦重心向西北地區轉移,蘭州軍區的主力集團軍應該前出至新疆葉城、喀什、阿克蘇一帶駐防。

  在區域合作層麵,中國應該大力發揮上合組織的戰略作用,將伊朗正式納入“上合”框架之內。2006年6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全麵深化同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長期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9月8日,五個中亞國家於哈薩克斯坦簽署條約設立“中亞無核區”,宣示不生產、購買或部署核武器(保留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如果伊朗從目前的觀察員轉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不僅意味著伊朗獲得中俄兩國的保護,還會因此加入“無核區”,杜絕美國對伊朗製裁或動武的借口。

  另一方麵,新疆自治區應該考慮將喀什市打造成一個麵向中亞、南亞地區的國際貿易、生產和物流基地;中央政府也應考慮逐步擴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強其“屯墾戍邊”的戰略作用,使之成為保障西北地區安全穩定的強大力量。此外,從烏魯木齊經阿拉山口出境的亞歐鐵路南行線,途經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直抵裏海邊,卻未能與伊朗境內的鐵路相連。如果有關部門能夠促成打通伊朗馬什哈德(奇瑞汽車已在此設廠)與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之間的鐵路(僅一百公裏之遙),中國與伊朗之間就能開通跨國鐵路運輸,將會對兩國以及中亞地區的經貿發展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

  結 語

  要而言之,正如台灣不僅是一個孤立的“統一”問題,伊核以及伊朗同樣不僅是一個孤立的能源貿易問題。中國必須將這兩者在國家安全及戰略發展層麵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承托中國長遠發展的東西兩翼,並圍繞這兩個支點大作戰略文章,藉此調整中國現行的安全理念及發展結構(決不能再重蹈911後‘開門揖盜’的覆轍)。

  事實上,這東西兩翼完全可以互相呼應,作出戰略互動,充分發揮中國陸海兼備的地理優勢,破解美國遏製中國的圖謀。在當前國際戰略格局之中,隻有牢牢掌握這兩個戰略支點,中國的國家安全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平發展才能獲得堅實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