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朝野震撼:大陸瞄準台灣導彈不止千枚而是萬枚

(2007-02-07 09:41:10) 下一個
台北多家媒體前不久引述美軍來源報道說,大陸瞄準台灣的短程導彈數目已多達九百餘枚,比陳水扁稍早時所提到的八百多枚,已有所增加,這一消息刊出後,引起台灣朝野人士震撼,也可能對“立法院”未來寡議愛國者導彈的軍購預算時多少會產生一點催生的作用。

  台灣新生電子報文章說,不過,對於美軍透露的上述消息,此間一些對解放軍有研究的專家卻持有不同看法,認為美軍此一消息,僅有部分可靠,甚至太過保守。

  專家認為,大陸在對岸部署了九百枚以上的射程分別為三百公裏及六百公裏的M9和M11兩種短程導彈,未必可靠。

  所謂“未必可靠”,是指前述近千枚短程導彈,未必隻是“瞄準台灣”(美無可靠情資足以證明此點),而從這些導彈的性能來看,更可能的瞄準目標是,一旦台海出現戰爭而美國又派航母戰鬥群,這些導彈便是中國用來對付航母的殺手鐧。

  眾所皆知,大陸一向不主張擁有航母,但也處心積慮準備了專打航母的“兩艇一彈”等利器;所謂“兩艇一彈”,是指潛水艇和導彈快艇和彈道導彈,除了原有的數十艘老舊潛艇之外,自2002年以來,大陸新添的潛艇至少14艘,於2004年首次亮相自行研製的元級潛艇(外界稱秦級核子動力戰略導彈潛艇),更是令西方震驚,北京預定2010年再部署一艘這種元級潛艇。

  按照解放軍“不對稱作戰”的戰術思想,將來台海如發生戰事而美國出動航母戰鬥群增援台灣,解放軍將使用“兩艇一彈”分別從海底、水麵及空中對航母進行攻擊,而美軍目前透露大陸部署約九百多枚M族導彈,與其說是瞄準台灣,倒不如說是瞄準增援的美軍航母更為恰當,因為M9和M11的射程達五百和六百公裏,用以攻擊台灣,令人有“殺雞用牛刀”之感,用之攻擊增援的航母倒是很合適。

  更何況,大陸如果隻是擬使用導彈攻打台灣,其實完全不必再花大錢研製M9和M11,因為,在共軍的武器庫中,早已儲存了一萬多枚M7飛彈,隨時可供使用。

  據專家研究,早在1967年,大陸便研發並量產了“紅旗二號”全空域地空導彈,當時共生產了一萬多枚,後來解放軍又研發其它防空飛彈可取代紅旗二號,但這已製好的一萬多枚紅旗二號,如果就此報廢,未免可惜,於是把紅旗二號多加裝一組火箭,便可延長其射程,把紅旗二號轉化為地對地M7導彈,代號為“八六一○”的工程,於1992年研發成功,並量產了一萬多枚M7;據相關情資顯示,量產後的M7,於1992年賣了九十枚給伊朗,其後,便未再出口,合理推測,這一萬多枚M7目前應該仍存放在解放軍的武器庫中,一旦有需要,隨時可用。

  M7采用二級火箭發動機,射程180公裏,性能相當於美國的“長矛”導彈,彈頭酬載量和M九或M11相同,達五百公斤,所以威力幾乎完全一樣;M7無論用履帶式或輪式發射車,機動性都很高,對北京而言,M7是現成的攻台利器,而且,台灣海平均寬度不到二百公裏,最窄處不過一百多公裏,而M七的射程達180多公裏,換言之,台灣西部大部分地區在M7的威力範圍之內。

  台灣之所以特別強調M7,是因為北京儲存的M7高達一萬多枚,而至少需要二枚愛國者三型導彈才能對付一枚M7,換言之,如大陸決定“萬彈齊發”,台灣至少得購置二萬枚愛國者三型,而這種飛彈的售價每枚平均至少一百萬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單是防禦M7,台灣至少就得花兩百億美元,且不論美國是否有這樣多的現貨,問題是台灣有錢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