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大經濟體的不同境遇 美國經濟衰落中國讓全球期望 ZT

(2007-02-06 04:05:11) 下一個
今年5月,美元貶值讓全球金融資本市場發生了劇烈振動,美元大幅跳水的可能性已實實在在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實際上,全球經濟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預測到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沒落。在逐漸沒落的美國經濟背後,是經濟高速發展、真正崛起了的中國。日本三極經濟研究所所長齋藤進在媒體撰文說,針對上述經濟現象,今後全球經濟的大趨勢如何,美國、日本和中國的關係將如何發展等問題,恐怕要涉及到對今後半個世紀的經濟預測和分析。日本《中央公論》月刊7月號刊發了齋藤進的文章,題為《美元的沒落與中國的重任》,要點如下:

圖表:聯合國預測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3%新華社發

  世界五大經濟體

  1971年7月,美國總統尼克鬆派基辛格訪華前不久,尼克鬆在一個媒體經營者集會上闡述了他的觀點,即經濟實力決定軍事實力等其他力量。在此基礎上,尼克鬆說,西歐、日本、中國、蘇聯和美國這五大經濟體,將在20世紀剩餘的近1/3的時間裏,決定世界經濟的未來,或者說決定整個世界的未來。

  當時,西歐經濟已全麵實現了戰後的複興,日本經濟也經過了20世紀60年代的飛速發展。在西方國家中,日本已擁有了僅次於美國的經濟規模。但就在1971年8月,尼克鬆出台了保衛美元的8項措施,美國與各國貨幣平價兌換的固定匯率製度崩潰,兩年後完全變成了浮動匯率製度。在戰後掌握著世界經濟霸權的美國經濟和美元開始了他們的巔峰之旅。

  此後的35年間,這五大經濟體的境遇有了天壤之別。

  蘇聯解體後,其繼承國俄羅斯的人口規模隻有1.4億,這讓它一夜之間縮小成了與日本差不多的經濟集團。

  而由西歐的歐共體發展而來的歐盟則逐步發展,先後囊括了中歐的德國和東歐各國,規模達到了25國,一舉成為人口多達4.6億的大型經濟集團,其中12個國家都使用歐元作為經濟活動的統一貨幣。

  中國在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通過引進外資實現了高速的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到了日本的一半,進出口貿易總額甚至已淩駕於日本之上。

  如此看來,在這五大經濟體中,始終處於一條發展線路上的,就隻有日本和美國了。

  目前,這五大經濟體的GDP規模,在世界經濟中各占多大份額呢?我們通過1995年、2000年和2004年的數據來進行分析。2004年,美國和歐盟基本上不分伯仲,日本則相當於歐美的1/3強。說是五大經濟體,實際上俄羅斯和中國的實力還相當弱小。

  如果美元繼續貶值,那將可能出現像1995年一樣的歐盟的經濟影響大大超出美國的情況,日本的實力也可能得到大幅恢複。順便說一句,1995年的美元對日元匯率為1美元兌94日元,美元對歐洲貨幣單位(簡稱ECU,歐元的前身)的匯率為1美元兌1.31ECU。此外,1995年以後的日美歐三個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就始終沒有低於過70%。

  美國麵對赤字的窘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盡管美元不斷貶值,但美國的貿易和經常項目赤字在GDP中的比例仍然不斷擴大,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最近,如果美國對經常項目赤字的規模和貿易逆差在GDP中所占比重完全放任不管,讓美元在外國匯兌市場上自由調節的話,那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甚至有可能滑落到峰值的一半以下。這種事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曾反複出現。

  某些學者認為,世界主要貨幣的浮動匯率製度和美元貶值相結合,可望提高美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抑製進口,從而縮小美國的貿易和經常項目赤字。但是,如果說美國能夠穩固住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的話,那上述這些議論從一開始就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上,從美元實行浮動匯率製度之後的這35年間,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可以說是每況愈下。2005年的貿易逆差在GDP中的比例為5.8%,比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時高出了1倍以上。經常項目赤字的絕對規模也從1985年開始就逐年遞增,到2005年已經膨脹到了8049億美元。

  美國政府隻要一采取刺激經濟發展的金融財政政策,經常項目赤字就會隨著經濟發展一同擴大,如此反複,讓美國政府疲憊不堪,也無能為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填補經常項目赤字,就得有充分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因而美國政府也對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睜一眼閉一眼。但是,一旦采取緊縮金融的政策,各界對經濟出現負麵觀測,美元交易資產就會開始向其他貨幣交易資產轉換,美元就會開始貶值。

  誰都知道,如果采取高強度的財政和金融緊縮政策,美國的經常項目收支就會出現盈餘。而且這也是經過曆史實踐的。但是,其代價也是高昂的——那就是美國經濟景氣的大幅後退和國內失業率的大幅上升,以及全球經濟的連鎖不振。

  中國經濟發展受製約

  中國經濟的最大特質就是農業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產品,以支撐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持續增長,主要靠擴大耕地麵積來進行農業增產,這與中國農村人口的激增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經常與日本20世紀60年代的高成長相提並論。確實,人們看到的增長率似乎不相上下,但中日雙方經濟增長的內容和方式卻是截然不同的。

  二戰後,日本扛起了貿易立國的大旗。但是,在高成長階段,日本經濟對貿易的依存度並不很高,進出口貿易總額在GDP中的比例也不過20%左右。

  而在中國,貿易在GDP中的比重卻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9.8%,一路飆升至1985年的23.1%,再到1994年的42.3%。雖然這種勢頭在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有所緩解,但2000年以後又從40%多升到了64.6%。在經濟對貿易依存度極高的狀況下,要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就需要出口也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不斷遞增。

  在中國的出口規模尚小的時候,就曾因出口規模的急劇增長與進口國發生過大的經濟摩擦。到2005年,中國的出口規模已經超過了7000億美元,與進口國的產業競爭和摩擦就更加無法避免了。

  美國之所以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是因為國內與中國競爭的產業業主們心理極度不平衡。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歐洲,也因為紡織品問題與中國不斷發生摩擦。和歐美一樣,日本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也是遲早的事。

  每次與貿易對象國發生摩擦,都可能會給中國的出口增長來個急刹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不止一兩次了。

  中國的人民幣從1994年以來,對美元的匯率就被穩定在1美元兌8元人民幣左右。在美國的對外赤字急速增加、美元貶值無法遏製的情況下,如果人民幣再繼續保持這一穩定的匯率的話,那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積蓄已久的不滿情緒必將全麵爆發。

  但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受挫會給世界經濟成長和平衡帶來不良影響。

  世界經濟向多極化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例幾乎瞬間性地從50%上升到了70%,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霸權國家,而美元成為世界基礎性貨幣。但是,這隻不過是戰爭災害導致歐洲經濟衰退、進而造成的暫時性異常狀態。美國領導人通過1950年—1960年西歐經濟複興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認識到了世界經濟在向多極化發展。

  因世界經濟的平衡變化,美元的沒落必然出現。在1995年以後的世界,日美歐任何一方都不占據經濟上的霸權地位,世界經濟也呈多極化現象。包括日本、中國和其他地區在內的整個亞洲,在經濟規模上已接近美歐。

  要弄清21世紀中期的經濟分布狀況,需要設想一下各地區產業化人口集團的規模。

  美國已擁有大約3億人口。由於移民增多,其人口增長會格外快速,不過考慮到其他種種因素,到21世紀中期,美國人口最多達到4億。

  在歐洲方麵,其人口增加的主因是來自伊斯蘭社會的移民,但因移民現象受到強烈限製,總體看來其人口規模會停止增長,屆時大致跟現在水平相當。歐盟地區內約有4.5億人,俄羅斯約有1.5億人,共計6億人。不過可以認為,在東歐、中歐等新加入歐盟的地區,其人口的產業化已經完成。

  中國雖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其人口增長速度已經放慢。到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將達到峰值的14億多,然後迅速走向老齡化。到2050年,中國的14億人口中,能夠實施與日美歐同等經濟活動的人口規模至多4億。

  日本、韓國、台灣擁有大約2億人口,這一靜止人口是世界上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集團,預計這一狀態將持續下去。

  在預測完產業化人口規模之後,如果把通過各地區生產總值得出的經濟活動規模配以產業化人口規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21世紀中期各地區經濟所占份額狀況。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美國、日韓和中國等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比例將為6:4:6.具體情況是,美國與中國的經濟規模幾乎同等,但低於歐盟地區。日本、韓國、台灣地區的經濟規模為中國的一半。俄羅斯即使強化與歐盟的合作、成功實現經濟發展,其經濟規模也不到美國的40%.

  在21世紀中期,任何經濟體都不具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將徹底走向多極化。上述5大經濟體之外的地區經濟份額,如果占到30%以上,那麽上述5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所占份額將變小。美國將繼續保持經濟大國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稱為霸權國。中國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規模過大而遠遠趕不上其他地區。對中國而言,在這種狀況下,如何保持國內政治的穩定仍將是課題。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具備霸權地位、世界經濟徹底實現多極化的情況下,無論哪國的貨幣都不可能同時成為世界經濟的基礎貨幣或在世界經濟中共通的國際貨幣。

  因此,在本世紀上半葉的較早時期,多極化的世界經濟新成員可能匯集到一起,創設各國、各地區貨幣共同價值尺度,就新國際貨幣製度作出決定。

  日本不必擔心被忽視

  在基於上述世界經濟地區規模平衡性的討論中必須注意的是,即便說“沒落”,也不意味著絕對經濟規模縮小。

  對日本來說,鄰國中國的崛起可能帶來經濟方麵的威脅,但同時中國也會帶來市場。因此,夾在美中兩者之間,還是會有很多利於日本保持獨立性包括貨幣獨立性的因素的。不應忘記,經濟通常都是具有兩麵性的。

  中國經濟規模即使變大,也還有美國經濟會充當平衡器,在業已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歐洲、俄羅斯的作用也可予以期待。再進一步擴大範圍說,如果加強與東南亞經濟的合作、擴大與印度的貿易關係,那麽在借助中國經濟發展勢頭的同時,日本經濟還可以通過擴大對外貿易變成增長的原動力。

  日本之所以不會被美國或中國吞並,是因為其產業化人口規模過大,不宜於被吸納。不應忘記,由日本、韓國、台灣合到一起的地區擁有近2億的產業化人口。

  從曆史、地緣政治學角度看,東亞是世界上最具穩定性的地區。7世紀以後,除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期這段時間,日本、朝鮮半島、中國的人口群體大致處於同一地理領域中。究其原因,日本和朝鮮半島在語言係統上與中國不同這一點是很重要,不過從曆史角度看,日本和朝鮮半島人口規模相對於中國的人口規模而言過大,也是其未被吞並且使日韓作為獨自的集團存續下來的原因。

  日本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規模約為500萬億日元,如果從現有資本存量水平進行判斷,可以認為其總供給能力至少在700萬億至800萬億日元之間。借助中國經濟、亞洲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如果總需求得以擴大,日本可以憑借現有生產設備來使經濟活動水平提高50%左右。

  在美國看來,在歐洲經濟獨立性日益增長的情況下,日美經濟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在東亞,為相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經濟而保持本國經濟權利,有必要把擁有一定規模且保持較高技術水平的日本經濟繼續作為平衡器。

  麵對中國經濟的擴張,美國會提高中國在經濟外交上的比重,這在美國看來是理所當然的,而日本需要足夠冷靜,不應把上述情況視為美國對日本的忽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