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將重點發展萬噸級大型遠洋驅逐艦ZT

(2007-02-05 12:42:56) 下一個
本文已在2006年第12期《世界軍事》雜誌上發表,標題《防空艦與反航母作戰》

在現代海戰中,對製空權的掌握已經被放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自1982年阿根廷空軍在馬島海戰中首創用空艦導彈擊沉軍艦的戰例以來,“攻擊機+空射反艦導彈”的攻擊模式經20餘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水麵艦艇所麵臨的最大威脅。對正逐步走向遠洋的中國海軍而言,因為沒有航空母艦,海軍艦艇編隊在遠洋作戰中無法使用“以空製空”這種目前來說最有效的防空模式。隻能退而求其次,使用艦載防空武器進行防空作戰。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能否裝備一型成功的區域防空艦,就成為了決定中國海軍水麵艦艇部隊遠洋作戰成敗的關鍵。

“小步快跑”思想下的中國艦隊防空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海軍陸續裝備了一係列技術水平較先進的驅護艦艇,進步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無論是053H2G“江衛”還是052“旅滬”,在艦隊遠洋防空的問題上帶給我的喜悅都是極為有限的——“江衛-1”級護衛艦上采用的“紅旗-61”型防空導彈最大射程僅有10公裏,而且不具備攔截現代反艦導彈的能力。“旅滬”級上雖然換裝了技術水平較“紅旗-61”先進一代的“紅旗-7”型反艦導彈,具備了初步的近程反導能力,但整體上仍屬於單艦點防空的範疇,在實戰時能否自保都是問題,更不要說整個艦隊的區域防空作戰了。

在1997年年底,我在一期《艦船知識》雜誌的目錄頁上看到了一張名為“國產新型驅逐艦下水”的題圖,圖片是黑白的,很小,而且模糊不清,但從那一前一後的雙煙囪布局上,卻可以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它決不會是傳說中的“旅滬”級3號艦,而且它的排水量也很可能超過“旅滬”級4800噸的水平。1999年,還是在《艦船知識》上,我再一次見到了那艘“國產新型導彈驅逐艦”,此時它已經擁有了167的正式弦號,並由小小的目錄頁題圖轉到了雜誌上最好的封麵位置,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對該艦開始有了一種莫名的關注情愫,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1998至2002年間,我一直身處北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所謂近水樓台,這個地理優勢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海軍內的同好,在2000年年初,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有關167艦的若幹詳細信息——首先是動力係統,和許多人的美好期望不同,167艦上並沒有繼續采用“旅滬”級的柴燃聯合動力,而是采用了比其要明顯落後一代的國產大功率蒸汽輪機。另一個消息是有關艦艇編號的,和海內外廣泛流傳的“051B”的說法不同,167艦的真實編號是——051K。而這小小的幾個數字和字母,透射出的卻是一個讓人振奮的信息。對我國海軍艦艇編號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會知道,中國海軍習慣於用漢語拚音的首字母來說明一型艦艇所要承擔的主要作戰任務,如負責防空的“江東”級護衛艦便被稱為“053K(空)”。在053K基礎上換裝反艦導彈發展而來的“江湖”級對海型護衛艦的編號則相應的改為了“053H(海)”。而167所采用的這個“051K”,實際上已經說明了海軍對於該艦的定位——中國海軍自053K之後的第二代國產防空艦。

相信許多朋友看到這裏一定會產生疑問,如果說海軍對051K的定位真有如此之高的話,又怎麽會在關鍵的動力係統上選擇背離當前各國海軍燃氣化發展主流的蒸汽輪機?對這一點,我的答案或許有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選用蒸汽輪機作為167的動力,恰恰說明了海軍對051K的重視程度!

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自研的艦用燃氣輪機在許多關鍵性能尤其是可靠性上還遠達不到實用的要求。雖然我們通過直接引進的手段為“旅滬”級裝備上了美製LM2500型燃氣輪機,但隨後因技術跨度過大所導致的112艦戰鬥力形成進度的延誤,以及由政治原因引起後續引進計劃的流產卻給了中國海軍一記當頭棒喝——國防現代化是不可能靠美元買回來的,和單純的技術先進性相比,可靠性和獨立自主在很多時候顯得更加重要。

如果說167艦對於中國海軍而言僅僅是一條單純的試驗艦的話,那我們大可以盡情地在它上麵采用各種先進,但同時不成熟的設備和子係統,以獲得下一步發展成熟艦艇所必需的第一手資料。而如果我們真的是將051K定位為海軍遠洋艦隊未來10年的防空中堅的話,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盡最大努力來保證它的成熟和可靠。

和國產燃氣輪機在研發上的步履維艱相比,我國自“旅大”級開始,在艦用大功率蒸汽輪機方麵已經有了近30年的製造使用經驗,無論是製造、使用、還是日常維護,都已經是駕輕就熟,而且在技術上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如采用了全電子控製,無人機艙等新技術,最為關鍵的是,和現階段隻有進口才能獲得的燃氣輪機相比,在艦用蒸汽輪機上我們可以做到完全的國產化,完全不必仰人鼻息。麵對海軍急需一型性能可靠的遠洋防空艦的現實,通過為051K選擇蒸汽輪機的手段,雖然在技術先進性上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換來的是可靠性的提高和戰鬥力的快速形成。

也同樣是從快速形成戰鬥力的角度出發,中國海軍並沒有在167艦服役之初就馬上為該艦裝備當時還處於試驗狀態的國產區域防空導彈係統,而是直接沿用了和“旅滬”級基本相同的艦載武備。畢竟,在167艦問世之前,我國在5000噸級以上的大型艦艇建造經驗上是一片空白,對於中國海軍而言,那種一次性解決船體、動力、武備等各個子係統上諸多問題,實現整艦“一步到位”的想法明顯是不現實的。事實上,海軍在051K的研發上采用的是“先打造一型成熟的艦艇平台,再逐步添加防空係統”的“兩步走”的發展方式,這也符合中國海軍在裝備發展上一貫的“小步快跑”的傳統。

有這樣一個事實,167艦自99年2月正式服役之日至今,先後5次出訪海外,遠涉三洋,分別到訪了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的十四個國家和地區,總航程超過10萬海裏,該艦也由此成為了中國海軍中出訪次數最多的軍艦,如此頻繁的派遣1艘艦艇執行出訪任務,最合理的解釋隻有一個——中國海軍需要在最短的時間裏,盡可能多的獲得有關051K航海能力和各係統實際使用狀況的第一手數據,以評定將051K選作新一代遠洋作戰平台的現實可行性。!在當051K以一係列優良表現證明了它是一型設計非常成功的大型遠洋作戰艦艇後,中國海軍距離擁有真正的遠洋防空能力,也就隻剩下了艦載區域防空導彈係統這最後一個門檻了。

自1999年167艦正式服役開始,在隨後的3年多時間裏,我在為051K在艦艇平台上取得的巨大進展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還始終存有一份莫名的擔心,那就是——我們能及時為051K裝備上性能優異的中遠程防空導彈嗎?

在中國海軍的驅護艦發展史上,曾有一種名為“053K”的艦艇,那還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軍工部門就根據水麵艦艇麵臨的空中威脅日趨增大的趨勢,提出了在60年代裝備一種1600噸級的,各項性能及配套水平先進的、裝備有國產艦空導彈的護衛艦的構想,這在當時而言絕對是一項極富前瞻性的舉措。1965年,海軍正式把053K型防空導彈護衛艦和051型導彈驅逐艦一同列入“三五”期間的海軍艦艇發展規劃中。按照海軍的構想,在兩型艦艇於70年代服役後,即可組成“051製海+053防空”的聯合作戰模式,如果海軍的計劃真的在30年前就順利實現的話,也許中國海軍早已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跨出了第一島鏈。

可惜的是,海軍的這一美好構想最後也隻停留在了紙麵上。雖然053K的首製艦1971年便已下水,但艦上的多種配套設備,特別是關鍵的艦載防空導彈係統還遠未完成設計定型,按照計劃,053K艦上將搭載由陸基的紅旗-61改進而來的中低空防空導彈,該彈的研製計劃由中央軍委於1965年8月首次提出,最初曾命名為紅旗-41,後改稱紅旗-61,寓意“60年代一流水平的導彈”,由此可見對該彈的期望之大。按照計劃,紅旗-61最遲不應晚於1975年投入現役,但實際上,紅旗-61在正式開始研製後問題頻出,到該彈正式定型時,已經是研製計劃首次提出23年後的1988年!由於紅旗-61長期不能正式入役,累得053K型2號艦——求新造船廠建造的532號“中東”艦在建成後不得不長期係留碼頭,導致艦體老化腐朽,隻能於1986年提前報廢,終其一生都未能完成一次戰鬥巡航。053K的首製艦531號與之相比命運稍好,該艦因在1988年的赤瓜礁之戰中立下戰功,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在退役後入海軍博物館永久保存的體麵結局。

2001年2月,我在青島海軍博物館登上了531號“鷹潭”艦的甲板。當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艦上裝備的雙聯裝紅旗-61導彈發射架時,不由得百感交集。正是它的延誤,讓中國海軍的艦隊防空能力在近30年的時間裏一直處於一種可怕的空白狀態,也正是基於對053K慘淡結局的深刻記憶,讓我對051K的前途一直保有一種難以排遣的焦慮。

我的這種擔憂一直持續到了2002年6月份,當年4月,我國與俄羅斯正式簽定了一項從俄羅斯購買2套S-300F“堡壘”艦載防空導彈係統的軍貿合同,總價值2億美元。我在2個月後終於確認了這則消息的真實性。隨後,我立即在一張打印出來的167三視圖基礎上繪製出了一張在該艦上搭載S-300F的草圖,圖紙完成後,我最大的感覺便是4個字——“勉為其難”。

是的,勉為其難!作為原蘇聯海軍遠洋防空作戰的核心裝備,“堡壘”從性能上講無疑是相當優異的。根據公開資料,一套典型的S-300F係統包括1部目標搜索雷達,1部導彈製導雷達和8個“左輪槍”式發射單元,合計裝備64枚導彈。其中,火控雷達是相控陣體製的3R41型目標截獲雷達,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能同時引導12枚導彈攔截120度扇麵內的6個空中目標。係統配用的防空導彈為48N6E型,該導彈最大飛行速度6馬赫,最大射程120公裏(一說150公裏),最大射高25000米,最小射高10米。導彈的戰鬥部由20000個4克破片組成,對目標具有強大的殺傷能力。在整體水平上,S-300F足以和美國海軍裝備的“標準-2”早期型分庭抗禮。

不過,還是前麵那句話——技術水平的高低隻是評估武器裝備整體性能的指標之一,雖然重要,但並不是全部。和S-300F優異的性能相伴而來的就是龐大的質量和體積,這也幾乎是所有蘇製中遠程防空導彈係統的通病,受基礎工業水平,特別是材料和電子工業水平的限製,蘇製防空導彈要獲得西方對應武器型號類似的性能往往要在尺寸和重量上付出更大的代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原蘇聯海軍中,“堡壘”也隻裝備在了23000噸的“基洛夫”級和13000噸的“光榮”級驅逐艦上。而我們卻要在滿載排水量也隻有7000噸的051K上改裝該係統,所麵臨的技術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繪製那張草圖時,我所能想到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取消艦上直升機機庫,采用“前4後4”的布置方式,將167艦B炮位加高加寬以布置4個“左輪槍”,另外將“前罩”雷達和4套8聯裝垂直發射係統布置在原來用來布置直升機庫的位置上。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當時的信手塗鴉之作竟然會在幾年之後在大連造船廠的船台上變成了現實!

2006年5月,我在網上第一次看到了建成後的115艦,和筆者當年的塗鴉之作相比,這艘051K的2號艦上的不同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削減了垂直發射係統的數量,采用了“前2後4”的布局,而不是我當年手繪的“前4後4”;其次是用S-300陸基型使用的30N85雷達取代了原有的3R41型雷達。

前一個變化比較好理解,畢竟051K的排水量擺在那裏。至於後者,我推測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30N85雷達和3R41相比,在技術指標相當的前提下,體積更小,重量更輕,這對排水量比“光榮”級縮水了近一般的051K而言無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其次,中國防空部隊已經有多年使用30N85雷達的經驗,將該雷達移植到051K上後,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防空部隊已經成型的使用經驗和後勤係統,更為重要的是,陸基型S-300的國產化進程已經開始,采用30N85雷達,可以進一步保證我們未來不會受製於人。

務實的抉擇

曾有人對我這樣說過,如果要評選1型“2000年來最受關注的中國海軍艦艇”的話,那桂冠的獲得者隻可能是被譽為“中華神盾”的170艦,一種在承擔的作戰使命上和115相當接近的遠洋防空艦。和采用了相控陣雷達、國產垂直發射係統、柴燃聯合動力等一係列最新技術的170艦相比,由167的船體和S-300F“攢”出來的115怎麽看都更像一種為降低成本而建造“低檔”裝備,也因此由很多媒體作出了“170為主,115為輔,高低搭配”的判斷。

在這一點上,我的看法和許多人仍存在出入。我曾從動力係統、電子設備、武器裝備等多個方麵對115和170兩艦做過一個全麵的對比,結論是相當有趣的——在單純的技術指標對比上,170幾乎是全麵勝出,但在成熟度和可靠性的比拚上,115則全麵壓倒了170。以最關鍵的防空武器係統為例,在已經服役20餘年的S-300F和隻經過部分陸基和海上試驗的海紅-9相比,後者在技術指標上也許略占上風,但在成熟性和使用經驗上卻絕不可能超越前者!

那麽,在更成熟的115和更先進的170之間,究竟誰才是未來的中國遠洋艦隊防空中間呢?我的答案是——它們都是,又都不是。在對這個判斷作出解釋之前,我先要引用《現代艦船》雜誌在2004年對我國著名驅逐艦總師潘鏡芙先生專訪裏的一段內容,在那次訪問中,潘老表示,由於技術水平的差異,國外在6000噸級艦艇上所能達到的性能,我們往往要在7000噸級上才能實現。因此,潘老建議,中國海軍在主戰艦艇的未來發展上,應重點選擇萬噸左右的大型遠洋戰艦。也就是說,排水量均在7000噸左右的115和170艦都不會是中國海軍最後的選擇。那它們在中國海軍的水麵艦隊中各自扮演的又是怎樣的角色呢?

從技術角度講,萬噸級大型驅逐艦確實是未來“中國藍水海軍”的最佳選擇,但要把設想變為現實,我們還要許多的前期準備要做。在我看來,170艦扮演的就是一個“探路人”的角色,通過170艦的建造和實際使用,我們將進一步獲得大量有關DA-80燃氣輪機、海紅-9導彈、國產相控陣雷達等新型裝備的實際使用經驗。當這些子係統都趨於成熟之時,也就是國產萬噸級大艦問世之日。而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成熟的051K將承擔起中國海軍艦隊區域防空作戰的重任,以彌補170艦因技術不成熟和試驗要求所造成的戰力真空。

所謂“50年建一海軍”,在遠洋艦隊的建設上,我們的起步已經太晚,更應“隻爭朝夕”。不過,要實現美好的願望,首先還必須要有務實的態度,也正是在這種務實態度和“小步快跑”的傳統思路指引下,才有了這場115與170之間“雙艦合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