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風雲總師訪談:國產槍榴彈的奇妙之處!

(2007-02-04 13:40:03) 下一個
王風雲,1949年10月出生,1975年7月畢業於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火箭彈專業。曾任河北第二機械廠科研所所長,現任該廠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05年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評為"科技帶頭人"。



作為第一完成人,他曾先後主持完成了"79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武器係統"、"一代40mm槍榴彈係列"(包括DQP1式40mm破甲槍榴彈、DQS1式40mm殺傷槍榴彈,DQR1式40mm燃燒槍榴彈、DQF1式40mm發煙槍榴彈4個彈種),"二代DQJ03式40mm破甲殺傷槍榴彈"的研製工作。其中,"79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武器係統"獲得1980年國務院國防工辦重大技術成果二等獎;"一代40mm槍榴彈係列"獲得1994年兵器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曾擔任"DQJ03式40mm破甲殺傷槍榴彈及引信"型號項目的總設計師,該項目獲得2005年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三等獎和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三等獎,其本人榮獲國防科工委一等功。這些產品不僅為我軍裝備體係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也為工廠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06年11月,記者專程趕往河北第二機械廠,專訪了該廠總工程師、我國40mm軍用槍榴彈的總設計師-王風雲。王總在我國軍用近戰武器科研一線奮戰了30多年,他主持研製了兩代軍用槍榴彈,為我國輕武器裝備體係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二代新型槍榴彈進一步實現了小型化,集殺傷、破甲功能於一身,采用了許多創新技術,其威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在王總的辦公室,他向記者講述了我國兩代軍用槍榴彈的研製曆程和我國軍用槍榴彈的發展構想。

◆槍榴彈落後的局麵不容忽視

國內早在1960年代就仿製出67式70mm破甲槍榴彈,當時部隊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試用時發現該彈質量太大(全彈質量800g),威力偏低,加之後坐力大,射程近,附件太多(必須用空包彈發射,使用單獨的瞄具),因此未正式裝備部隊。第二個產品是60mm破甲槍榴彈,該彈幾進國家靶場,始終沒有達到軍方的要求,其質量、後坐力同樣偏大,全彈質量560g,再加上它與67式70mm破甲槍榴彈一樣都必須采用空包彈發射並使用單獨的瞄具,因此未定型生產。



應該說,81式自動步槍的定型促成了我國槍榴彈的進一步發展。81式自動步槍槍管前部設計有槍榴彈發射具,其固定在槍管的外部。許多人不知道該槍槍管前部的環形突起的作用是什麽,它為什麽還帶有環形槽,也不知道其靠近準星座處的環形槽內的卡簧有什麽用處。其實,這些都是槍榴彈發射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形突起用於定位槍榴彈尾管,環形槽可減輕質量及減小與尾管的摩擦麵,卡簧可防止槍榴彈自行滑落。81式自動步槍在研製初期,其槍榴彈發射具加工得比較粗糙,在發射槍榴彈時出現了一些故障,機匣蓋在發射槍榴彈時也會跳出來,後來才逐漸改進。這是因為先有槍後有槍榴彈而出現的問題,95式5.8mm自動步槍就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隨著自動步槍的發展,國外槍榴彈的發展比較快,特別是1970-1980年代,比利時、法國、以色利、美國等國的槍榴彈技術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這一時期,國內的新材料、新工藝也發展得很快,但還沒有在槍榴彈上應用;而且當時國內槍榴彈實彈發射技術的應用也是空白。如果不發展這些技術,不加速槍榴彈的小型化研究,我國就要落後。



◆槍榴彈研製要敢為天下先

在以王總為核心的科研團隊的帶領下,河北第二機械廠的技術人員在一代槍榴彈的研製初期,總結了國內外槍榴彈發展的經驗教訓,突破了製約我國槍榴彈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是槍榴彈要小型化:二是實現實彈發射,三是加裝瞬發引信,以提高其作戰效能。這些技術最終均在一代槍榴彈上得以實現,開創了我國軍用槍榴彈的新局麵。可以說,在我國軍用槍榴彈的這些突破性技術方麵,河北第二機械廠堪稱"國內第一"。



1980年代初期,我國軍方論證部門在考察國外槍榴彈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我國槍榴彈的設想和規劃。與此同時,研製人員和軍方論證部門共同開始了論證工作。首先是確定彈徑,經過對40mm、43mm、45mm和50mm彈徑的論證,最終確定采用40mm彈徑。彈徑已定,要采用實彈發射技術並保證足夠的威力,小型化難度很大。因為槍榴彈中加入俘彈器後,不僅要占用空間,而且增加了槍榴彈質量,槍榴彈要采用瞬發引信且其威力定位在世界先進水平,小型化難度就更大了。但研製人員在2個主彈種-破甲槍榴彈和殺傷槍榴彈中實現了瞬發引信配置、先進的威力水平和實彈發射技術的合理應用。破甲槍榴彈上設計了慣性瞬發式後置引信,殺傷槍榴彈上設計了瞬發+自毀功能的前置引信。特種彈-發煙槍榴彈和燃燒槍榴彈,因全彈質量指標降不下來,未上引信。兩種引信均在國內首先采用無返回力矩鍾表機構作為槍口保險,其作用安全可靠。當時有一家研製單位認為采用40mm口徑、全彈質量不超過360g,采用碰炸及鍾表機構保險引信,破甲、殺傷威力指標均高於國外水平,難以實現,就放棄了這項研製工作。但王總他們沒有放棄,並且也未仿製國外的樣品,而是在輕質材料選擇方麵,大膽試用高強度鋁合金、工程塑料,設計技術方麵,他們精心構思,采用多種先進設計方法;工藝技術方麵精打細算,做到了每個零部件小而精巧、協調匹配。



一代槍榴彈的4個彈種從1982年開始論證,1986年正式立項研製,1991年通過了設計評審,1992年4月正式定型。無論是在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還是後來進行部隊試驗,這4個彈種均是同時進行試驗,順利通過設計定型階段的各項考核。



◆聽總師講述一代槍榴彈的奇妙

當時,比利時梅卡(Mecar)公司生產的40mm槍榴彈係列產品的俘彈器和彈尾質量很大。若照其設計,槍榴彈的全重減不下來,肯定不符合軍方的指標要求。科研人員經過對俘彈器的創新設計,使一代槍榴彈的全彈質量大幅減輕。例如梅卡40mm槍榴彈尾管加俘彈器部分的質量是190g左右,國內的其他槍榴彈尾管加俘彈器部分的質量一般在160-170g,而王總等科研人員研製的尾管加俘彈器部分的質量隻有120g左右,也就是說,彈尾部分較比利時的輕70g左右。全彈質量同樣都是360g,比利時槍榴彈的戰鬥部質量隻有170g,而王總他們可以把質量集中在戰鬥部上,質量達到240g,裝藥量和破片數多,破甲、殺傷威力也就大。正因為該槍榴彈具有先進性,所以裝備部隊後很受歡迎。



另外,槍榴彈在發射後,俘彈器在尾管內會回飛。為了使俘彈器不飛出尾管,保證射手安全,比利時梅卡40mm槍榴彈係列產品的尾管壁設計得很厚,隔爆距離也長。而王總他們采用了預製斷裂技術,可將尾管壁減薄,質量減輕。當爆炸產物使尾管按要求斷裂後,俘彈器回飛速度降低,其既不會飛出尾管,也不會破壞尾管壁。這一設計頗有獨到之處,工藝上也采取了許多措施,否則全彈質量是減不下來的。



王總他們一開始就未打算為槍榴彈配置延時引信,為什麽呢?因為對槍榴彈來講,延時引信不適合破甲彈;對殺傷彈來講,也會失掉許多戰機,發射距離近時,它就鑽到土裏麵,其爆炸破片的威力在土裏損耗掉了;發射距離遠時,它在空中就爆炸了,其有效作用範圍很狹窄。



在小型彈上加裝瞬發引信,國內過去未研製過,這是他們麵臨的又一課題。引信能否過關?置入引信後槍榴彈的全重能否保證在小型化指標要求的範圍內?據此要求研製單位盡量減小引信的質量,終於獲得了成功,當時,引信質量隻有60g左右。



一代槍榴彈的研製雖然麵臨許多新課題,付出了許多艱辛,但路子走對了!

另外,一代槍榴彈沒有附件,簡易瞄具與彈體結合在一起,使用起來簡便易行,訓練也很簡單,一個新戰土經過半天訓練就可以實彈發射。在規定距離內,無論直射輕型裝甲目標,還是曲射地麵有生力量,都打得很準。





◆二代槍榴彈再上新台階

隨著國外槍榴彈的發展,一代槍榴彈在使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部隊的彈種太多,不利於後勤保障和管理,戰士攜行不方便,也不利於戰機的捕捉。能不能多彈種合一?發展一彈多能的多用途槍榴彈?這些都成為擺在王總等槍榴彈研製人員麵前的一大課題。



最初,他們想將破甲、殺傷、燃燒、發煙等功能都集中在一種槍榴彈上,後來發現難度較大,就決定先研製破甲、殺傷兩種主用彈種合一型的槍榴彈。他們從1996年開始考慮研製二代槍榴彈(也稱為DQJ03式破甲殺傷槍榴彈),其指導思想還是:不能因為多功能就增加槍榴彈的質量,還要小型化。所以兩彈合一後,全彈質量為370g,僅比一代破甲槍榴彈增加了10g;全彈長不大於300mm,比一代破甲槍榴彈全長短了近60mm(一代破甲槍榴彈全彈長357mm),部隊攜行更方便了。



他們在二代槍榴彈俘彈器的小型化方麵進行了重點攻關,研製出國產7.62血m和5.8mm普通槍彈通用的俘彈器。該俘彈器加上尾管的質量才100g,比一代的輕了20g之多,並且其作用安全可靠。通用俘彈器的吸收體采用合金製成,高速彈頭進入吸收體時受到阻力減速,其彈頭殼被脫掉而露出彈心,吸收體變形膨脹並嵌入保護套內,密封圈可封閉穿透吸收體的高溫高壓燃氣,保護套可再次將彈心及殘渣阻擋,使彈心的運動完全停止。這樣的雙重阻滯結構設計,使俘彈器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安全可靠等特點,確保了戰鬥部和引信所需的質量。



二代槍榴彈對引信的要求更高了。研製二代槍榴彈時,要求引信必須具有雙環境力保險(1987年我國頒布的國家軍用標準《引信安全設計準則》要求引信安全係統應至少包括兩個獨立保險件)。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雙環境力引信比單環境力引信多出了一套渦輪轉動機構,這同樣會增大質量,也就是說,雖然槍榴彈的引信體積小,但它的考核要求與大口徑炮彈的引信要求一樣;二是槍榴彈在發射時是不旋轉的,但仍要保證槍榴彈在飛行過程中先後解除兩道保險。解決不了這兩個關鍵問題,二代槍榴彈就無從談起。



二代槍榴彈的彈體預製破片技術和工藝是國內獨創的。彈體預製破片的小型化,過去采用的鋼珠、鋼絲纏繞技術滿足不了這一要求。他們另辟蹊徑,采用精密鑄造內六角形預製破片,使戰鬥部的質量降了下來,但威力並未降低,其破甲厚度與一代槍榴彈相同,在50m射距上為80mm/45度;有效殺傷破片不少於300片,有效殺傷半徑不小於7m。



破甲原理中有這樣一條規律:裝藥量相同的情況下,炸高設計得越合理,越有利於聚能射流效能的發揮,其破甲深度越大。二代槍榴彈由於長度和質量限製,無法選擇有利炸高,但其在小炸高條件下實現了高穿深,且裝藥量比一代破甲槍榴彈少13g,這又是該彈結構設計上的獨到之處。



總體技術方麵,二代槍榴彈要保證引信引爆主裝藥瞬時使藥型罩形成聚能金屬射流的同時,使預製彈體按設計規則形成300多片飛散規則的殺傷破片。其引信是在彈頭前部發火,引爆導爆藥柱,然後傳導到彈頭後部起爆主裝藥。這種點火方式在小口徑榴彈上也有采用,但其彈頭長度較短,傳導距離短。二代槍榴彈的傳導距離較長,要保證破甲、殺傷作用同時進行,並且威力不降低,設計難度可想而知,但這些問題都被王總帶領的科研團隊一一攻克。

二代槍榴彈與世界同口徑的槍榴彈相比,有許多技術創新,威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射程、精度、後坐動能與發達國家的槍榴彈處於同一水平。在二代槍榴彈設計定型時,審查專家的鑒定結論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麵對挑戰,槍榴彈發展又如何?

有人說,現在自動榴彈發射器、槍掛榴彈發射器及其榴彈發展得如火如荼,而步槍發射的槍榴彈正在走下坡路,甚至會被淘汰,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隻要自動步槍不淘汰,槍榴彈就有其發展的空間。要發揮現裝備的作戰效能,怎樣為現裝備的進一步完善配備新彈種,增加其作戰效能?槍榴彈是其很好的補充。

從戰術層麵上講,無論是什麽戰爭,單兵地麵作戰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戰爭後期的城市作戰和一些隱蔽性作戰,槍械的殺傷麵積是有限的,對付輕型裝甲和集群目標,實施縱火和煙幕,需要具有破甲、殺傷、發煙、燃燒功能的槍榴彈來完成這一戰術使命。

盡管自動榴彈發射器射程遠,火力猛,壓製敵人火力比步槍發射槍榴彈有效,但它們的戰術用途不同,兩者隻能互補,不能替代。自動榴彈發射器體積大,其發射架很笨重,部隊裝備要占編,需要多人操作,隻有上車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而槍榴彈隻要一個步槍手就能發射。在地麵作戰中,自動榴彈發射器發射架的固定需要較長的時間,發射後不能及時撤退隱蔽,很容易遭致敵人的反擊:而土兵在發射槍榴彈後,可迅速隱蔽,敵人衝過來,近距離格鬥,槍榴彈射手就有優勢了。



槍掛榴彈發射器雖然發射速度快些,射程遠些,但其槍掛裝置增加了步槍的質量,增加了戰士的負荷,日常勤務不需要掛裝時又如何處置?而步槍發射的槍榴彈顯然不存在這些問題。

從單發威力比較方麵,一代、二代槍榴彈均比自動榴彈發射器主用彈種和槍掛榴彈發射器主用彈種要大。從最大射程方麵比較,一代、二代槍榴彈比上述武器係統要低,滿足單兵使用武器400m左右的最佳作戰距離,還需要發展、完善。



當然,中國槍榴彈要發展,要完善,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要進一步提高射程,發展終點控製、提高威力,進一步小型化,提高使用機動性,以及進一步實現多功能。



◆看王總成功"秘訣":信心+敬業+無畏二成功!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記者問王總哪些事情令他難以忘懷。王總回答:"我堅信‘沒有幹不成的事,。我在研製79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時遇到了一些難題,後來都一一解決了,這增強了我解決難題的信心,也積累了經驗。在研製一代槍榴彈時,我們分析了比利時槍榴彈俘彈器的材料,認為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可以把槍榴彈質量減下來。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堅定了我們研製出槍榴彈的決心。那時正值1986年春節放假期間,我在沒有暖氣的辦公室搞設計,請單位的技術工人加工樣品。過了春節假期的第二天,我就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到上級部門去匯報我們試製出的槍榴彈,上級部門很快派人來廠考察。當時我親手為破甲、殺傷槍榴彈樣品塗上了綠漆。到1986年的5.13會議期間,全國有4個單位參加了一代槍招彈項目的競標,我們最終勝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