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主

在美國買房當地主的經曆
個人資料
va_landlor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房價飛漲 女友離去

(2007-02-09 13:55:12) 下一個
抑鬱中失眠的6個群體

“小童,相信我是真愛你的,我也想過和你一起奮鬥。可是我計算了一下,以我們目前的經濟實力,至少需要10年才能存夠買房的首付,然後再30年還清房貸。到那時,我都已經是老太婆了。不是我太現實,我真的不甘心我的人生就是一輩子為房子而打拚……原諒我!我走了……” 女友的離去讓小童很傷心,但小童不恨女友的絕情,他隻恨自己卑微的地位和飛漲的房價。

其實,在芸芸的都市裏,對當前樓市飛漲的房價存在過激心理的豈止小童一人?在接受本刊記者調查時,絕大多數的的市民對目前的成都樓市現狀都存在著一種恐慌心理。出生在四十年代的消費者,手頭或多或少都有那麽一兩套閑置的富裕房屋,他們都有一種擔憂:要是房價下跌,房屋的租金也肯定“租不起價”,自己的“資產”就貶值了;出生於五十年代的消費者現在正遭遇一個窘境:孩子們差不多都成年了,應該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到了考慮給孩子們購買房子的時候了,可目前的房價是他們麵臨的一個最大的門檻;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消費者正是成家立業的年齡,一方麵要考慮事業上的發展,一方麵還要顧及購房成家,可是資金上的局限讓他們頭痛不已,背負的房債讓他們身心疲憊;出生於八十年代的消費者剛剛走出校門,正是青春年少的時候,按理不應該為住房問題傷透腦筋,但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地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麵對挺拔的房價,也開始發愁——何處是我家?

不管成都房地產的形勢好還是壞,開發商的焦慮無處不在:政策來了,市場如何變化?銀根緊了,貸款怎樣勾兌?土地貴了,還要不要購買?購房者理性了,又該如何“忽悠”?這些問題都是未知,於是開發商慌了。一個老牌開發商剛剛結束了一個項目,手裏攥著錢屯著地卻不敢開發,他說:“國家政策一個接一個出台,鬼知道市場將出現怎樣的變化,要是陷進去上半輩子都白幹了。現在心頭慌得很。”這位老總說他的策略是“以不變應萬變”,其實是他也是不得以而為之,還有很多開發商心裏照樣焦慮,隻是不願意說出來罷了。

房價漲跌是老百姓們心頭的大事,可是房價這一漲一跌也把政府主管部門的神經折磨得夠嗆。房地產業,就如一把熊熊大火燒在政府主管部門屁股下麵,所有人都坐立難安。主管部門希望房地產業的發展是平穩的,房價不能暴漲暴跌,市場不能太火,也不能太冷。市場運轉的安全性最重要。

政府既害怕本地經濟發展不起來,又害怕本地居民們買不起房;既害怕媒體說房價要漲又害怕媒體說房價要跌;既害怕開發商們賺得太多,又害怕開發商們賺不到錢;既害怕製定的政策打擊力度過大,又害怕製定的政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既害怕政策涉及的範圍太大,又害怕政策管不到該管的人……政府主管部門在房價神經上的這根弦真的繃得緊。

在5毛錢就能買來一大摞報紙的時代已經沒有幾個人會認為報紙光靠賣就能賺錢的了,現在這個年代的報紙是賣一份虧一塊多錢的時代,咱混這口飯吃靠的是什麽?還不是廣告!在這林林總總所有的廣告當中,又屬房地產廣告最為牛B,要是這開發商們每套房子都賣得出去,咱這口飯也就吃得痛苦了。

作為廣告經營人員以前是坐在辦公室裏等廣告上門來,現在是全成都大街小巷亂竄,還不見得能夠拉得動幾個盤。大盤說:我們房子的品質好信譽高,盤開得再遠都有人買,上什麽廣告?不用!小盤說:我這兒的房子賣都不夠賣,哪用得著上什麽廣告啊?

2004年成都的代理機構代理銷售的樓盤僅占總開發樓盤的15%至20%,而就這僅有的20%份額,被上百家代理公司作為目標市場去爭奪。開發商又大多選擇幾家品牌好、名氣大的代理公司合作,而那些中小代理公司幾乎無法分到一杯羹。樓市銷售的火爆對代理商們的衝擊是巨大的,而那些小公司更是麵臨倒閉的危險。房地產市場形勢不好,打出的廣告,沒電話谘詢,代理銷售的樓盤,賣不出去……甲方又將百般刁難。

現在的房地產代理公司無論是做策劃還是廣告設計抑或是一條龍的服務,都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次要問題,如何在嚴酷的環境中求得生存成為了老總們的燃眉之急。麵對壓力,無數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的人都不免有些迷茫。

銀行人士劉先生給記者打了個比喻: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就像是放在爐子上的一鍋飯,有些過熱,是因為用於煮飯的柴火——“資金”,不僅僅用了今天的柴,甚至還添加了不少屬於明天的柴。預支的柴多了,火自然就過旺,火過旺;飯就有燒焦的可能。負責提供柴火的銀行隻有在飯可能燒焦之前撤去些柴,但又不能撤得過火,不然會煮出一鍋夾生飯。麵對稍有不慎就可能“過火”的房地產市場,銀行要想掌握好火候,讓房貸的柴火不多不少?熏的確就隻有如履薄冰,也難怪會表現出一絲絲憂鬱的恐慌。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眾多銀行不得不麵臨生存的競爭壓力。對房貸市場份額的爭奪,在近些年已經越來越激烈。以往老牌的國有四大銀行在股份製銀行的競爭下,已經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於是,房貸市場的開拓成為了眾多商業銀行內部考核的重要指標,將貸款放給“如火如荼”的房地產市場,成為了眾多銀行增大業務量、提供利潤率的絕佳途徑。在這樣的情況下,眾多銀行有些“發慌地”進行著房貸發放。但是,隨著2003年整個信貸形勢的變化,國家為防範銀行和金融風險進行了一係列的宏觀調控:嚴控開發貸款、限製個人房貸、加息……這些政策讓剛剛還慌慌忙忙地拓展著房貸業務的眾多銀行,一下子又需要將已經愉快地放出去的那根“錢線”收縮回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