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中國,爭什麽-3

(2008-08-02 13:17:50) 下一個
http://blog.nownews.com/taiwan_native/textview.php?file=160402

(3)用「台灣」之名參與奧運或國際組織,行嗎?

在討論這件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台灣」之名的由來。

「台灣」之名早在明朝就已經有了,古代有人稱之為「東番」,也有人稱之為「雞籠山」。有學者以為〈漢書.地理誌〉提到的「東鯷」是指臺灣,也有學者說〈三國誌.吳書〉和南北朝沈瑩的《臨海水士誌》提到的「夷洲」是指臺灣,也有學者說《隋書》和《宋史》提到的「流求」包括臺灣。

《明史》記載∶「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  ,稱台灣焉。┅四十四年(1616年),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台灣,密邇福建,尚寧遣使以聞,詔海上警備。┅台灣在彭湖島外,距漳、泉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自台灣港至彭湖嶼,四更可達;自彭湖至金門,七更可達。┅然是時佛郎機橫海上,紅毛與爭雄,複泛舟東來,攻破美洛居國,與佛郎機分地而守.後又侵奪台灣。」

台灣位處中國東南外海,跟大陸之間的來往早已存在,然而早期由於交通不發達,其來往的密度還不是很高,而且大都經過澎湖,並以澎湖做為中距站。明朝萬曆32年(1604年),荷蘭人入侵澎湖,要求海上交易,被福建巡撫拒絕。福建巡撫派沈有容帶兵擊退荷蘭人,如今澎湖馬公還存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人再度入侵澎湖並在那裏築城,企圖長期占領。福建巡撫南居益發兵攻打,於天啟四年將荷蘭人逐出,荷蘭人退出澎湖後又乘機占領了台灣。

而當時的日本(被稱為倭寇)除了屢屢攻擊中國沿海一帶外,對台灣也早已有並吞之意。

明朝覆亡,鄭成功於1661年打敗荷蘭人,收複了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出兵,打敗鄭克 ,將台灣改置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13年(1887年),又將台灣改為台灣省。

這段曆史在《清史》有記載∶「台灣,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清順治十八年,海寇鄭成功逐荷蘭人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鄭經改東都為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台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縣,領縣四。光緒十三年,改建行省。」

這裏所謂的「不通中國」是指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交通不易,並非完全不相通。明代時,台灣原住民和大陸沿海居民已有海上交易的管道,其管道是經過澎湖,而且他們連從台灣到澎湖、澎湖到金門的距離都很清楚,猶如《明史》之記載∶「台灣港至彭湖嶼,四更可達;自彭湖至金門,七更可達。┅台灣在彭湖島外,距漳、泉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

由上可見,「台灣」之名早在1600年代就已經存在,隸屬在明朝之下,真正成為官方的行政區則是在鄭成功之後。康熙22年(1683年)清政府將台灣改置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13年(1887年),將台灣升格為「台灣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