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結號》,沒有吹響的號角

(2008-01-27 10:56:15) 下一個
流彈,殘肢,鮮血。

生命,榮譽,價值。

電影《集結號》確實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中國戰爭片模式,更加真實,更加有震撼力,更加思考的價值。

我們總喜歡把這部電影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確實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可比的地方。看完之後,比完之後,我有這樣一個感覺:

《集結號》,沒有吹響的號角。

和《拯救大兵瑞恩》比,總覺得缺乏了最後一絲力度。其實,這個題材比拯救大兵更有力,但導演似乎沉浸於某種情感,而忽略了表達犧牲的意義。

在《拯救大兵》中,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即七個人的生命去換一個人,值還是不值?這個值和不值中,就是一個人生命價值的追問。我們活著的價值是什麽?生命是否可以交換?是否有權交換?生命是否有貴賤之分?

而在《集結號》中,其實題材更好,是 46 個人的生命交換一個團人的生命。但導演也好,編劇也好,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比如我們可以這樣編劇,這個團和包圍他們的敵人有夙仇,敵人就是要全殲這個團,而且手段殘酷,必要這個團死!然後這個團決定犧牲九連,去換取整個團的生還。如果在這方麵強調一下,渲染一下,我相信效果會好得多。

但在電影中,隻在劉團長的墓碑前,簡單地提了爭論了兩句,就以司號員的一句“戰爭哪有不死人的”結束了。這給我一個感覺,在美國人和中國人心中,對人的生命的價值關懷程度,是有差別的。這個感覺,讓我很不愉快。為中國導演感到遺憾。

在穀子地眼裏,或在整個電影的思想基調裏,這46個戰士是犧牲了,為他們找回榮譽和追認,就是最大的目標了。但我們想過沒有,他們犧牲的意義是什麽呢?僅僅是戰爭的殘酷嗎?僅僅是“戰爭哪有不死人的”嗎?僅僅是掩護一個團撤退嗎?

在《拯救大兵》中,最後連長米勒提出一個要求,要大兵瑞恩“做一個好人”,這句樸素的話,提出了一個生命交換的價值,即,我不能為你白死了,我的死的價值,必須通過你瑞恩做一個好人,來體現。瑞恩在最後給米勒掃墓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我這一生,做了一個好人”!前後呼應,點到了整個電影的龍睛!這是最後讓人流淚的地方。

但在《集結號》中,我們隱約可以感覺到這46條生命的價值,但為他們生命價值凱歌和點睛的最後那一聲號角,卻一直沒有吹響。沒有強有力地點出,這 46 條生命死亡的價值,是什麽!難道為新中國建立而捐軀,不值得大書特書嗎?難道為掩護戰友撤退,以命換命,不值得泣血而歌嗎?為什麽這麽重要的靈魂性的價值,居然就被導演和編劇輕描淡寫地帶過了呢?

《集結號》的主線,是在追求榮譽。似乎在導演和編劇眼裏,最後的墓碑,死人的名字,功勳,才是最重要的,穀子地一直在追求的,就是這些。

而榮譽,和一個人生命價值是思考比起來,算什麽?連長米勒,那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那麽英勇地用手槍阻擊坦克,坦然麵對死亡,臨死時還給瑞恩以人生的激勵,但整部電影,給了米勒什麽榮譽嗎?沒有,米勒的墓碑,不比任何其他陣亡戰士的更高大。

《集結號》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風格過於美國化,主角外型不夠粗糙,眼睛過大,秀氣,人物心理刻畫太簡單等。但這些都不是什麽大問題,屬於技巧上的事情。

真正的大問題,我認為是那一聲沒有吹響的號角,是中國的導演,思想家,對人生命價值思考的層次問題。

人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榮譽和被承認,而是一些更深刻,更高尚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