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頤和園》,迷亂的青春,我們崇高到隻能選擇墮落

(2008-01-19 15:31:53) 下一個
每個人的生活態度,生活經曆是不同的。

我猜想來美國的兄弟姐妹們也許大多數在大學裏是進步青年,好孩子。但別忘了,大學裏也有迷茫的,浪漫的,夢想的孩子。

我自己曾經是一個特純潔的學生,真是什麽都不懂。但我很好奇,對什麽都好奇,都想了解,最後就在我同學的影響下變“壞”了,這也就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大學裏的另一麵,另一個隱藏在表麵社會之下的地下世界。

在那裏,每個人都不甘心平庸的生活,對他們來說,生活好象一張網(記得那時候最流行的朦朧詩裏,就有一首詩,題目叫《生活》內容就一個字:網),他們毫無目的地掙紮著,就為了一個目標,掙脫這張網。於是,他們反叛,他們迷茫,他們善於破壞,但卻找不到什麽可以建設的,他們熱愛生活,卻憎恨眼前的一切。這加倍了他們的痛苦。

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真實地看到了他們的生活,聆聽了他們的心聲。他們告訴我,性,有時候並不是為了愛情,甚至都不是為了愉悅,而是為了反抗,為了掙脫,為了控訴。(記得《1984》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人在壓抑的時候,性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反抗的手段)

各位乖孩子同學們,你們能理解他們的痛苦嗎?能理解餘虹為什麽一定要傷害周偉嗎?我能理解,因為我親眼看到過這樣的事情。電影裏一段話真實地道出了餘虹這樣做的原因,她始終認為她追求的對象,是在遠方的,所以,隻能錯過身邊的愛人,無論自己多麽愛他,都必須錯過他,實在無法錯過,就靠傷害的方式來錯過。周偉是個比較成熟的孩子,所以他不理解餘虹,覺得她有神經病。其實,周偉恐怕真的沒有錯,那個時候的我們,也許真的是神經病的。

我開始不理解我的同學,為什麽她們要這樣做?後來我理解了,她們痛苦,她們迷茫,她們青春的能量讓他們太想突破自己了。他們善於破壞,卻沒有建設的目標,他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麽,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麽。

他們堅強的外表下,是脆弱的靈魂。但這種脆弱,是多麽的寶貴,它隻屬於青春。

我的大學生活裏,就亂了這樣兩年。這種混亂,真的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看王朔的小說或電影電視裏,你好象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刺激,但其實不是的,這樣的生活是一種特別迷茫特別空虛的感覺,我們藐視一切,但從心靈深處,卻敏感地感覺到,其實我們自己,才是被藐視的一群人。這種痛苦和空虛的發泄點,就在性上。

所以很多同學不理解,北大怎麽會如此淫亂?我告訴你們,不是今天才這樣,而是一直都這樣,你不知道他們,是因為你不在他們那個圈子裏,沒有體會過那樣的生活。在這個生活圈裏,性往往是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唯一獲得心靈暫時安慰的地方。

這個圈子裏,充斥著極度的不穩定,今天我們鄙視責任和同情,認為那是枷鎖,明天我們就可能為了朋友去挨上一刀,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麽,因為我們混亂不堪。

我們甚至不願意住在學校裏,因為學校裏充斥著好學生。我們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覺得他們太幼稚了。其實,不是他們幼稚,而是我們幼稚,或者,談不上誰幼稚,隻是選擇道路不一樣,這個道理,是後來才明白的。我們通宵通宵地躲在錄象廳裏,隻為了那短暫的夢幻故事麻醉我們的靈魂,我們通宵通宵地坐在荷花池邊,隻為了夜的安靜能洗滌塵世的喧囂。我們如饑似渴地讀書,隻為了希望在智者的眼裏,找到我們同類的精神支柱。我們瘋狂地尋找愛情,隻是為了能有一個機會去拋棄愛情。

我看到有些社會上的孩子,他們也許是被迫墮落的。而我後來清楚地認識到,那時候的我們,其實是主動選擇了墮落這條路去走。沒有人逼迫我們,我們完全可以上進,但為什麽我們要選擇墮落?就是因為我們太有理想了,我們希望突破眼前的生活,我們藐視碩士博士科學商業,但我們向往什麽,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我們直覺地認為,隻要是突破,就有希望!而在大學那樣的環境裏,唯一的突破,就是讓自己墮落!而這些想法,都是不在這個圈子裏的人,無法理解的。

我們太崇高了,崇高到隻能墮落。

洋洋灑灑寫得亂七八糟,這部電影真的感動了我,讓我回到了過去,更加真實地看到了自己,理解了自己。盡管我有點語無倫次了。這個電影的作者,一定是這個圈子裏的人,或一定曾經是這個圈子裏的人,才能把這個圈子裏的人的精神狀態,描寫得如此入骨和真實。

最後的餘虹,讓我哭得一塌糊塗,她最終被生活吞沒了。這裏唯一沒有被生活吞沒,抗爭到底的,是選擇自殺的李提,雖然,她不是一個抗爭得最厲害的人。抗爭得最厲害的,是餘虹,她耗盡了自己最後的能量,隻有想著趕快結婚,趕快回到生活中去,被生活吞沒,是她最好的歸宿了。她太累了,她是一個悲劇的英雄。

最後的我,也回到了生活中去。才發現,真實的生活,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那麽平庸,生活本身,是美好,還是平庸,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這個發現,使我成為最幸福的人,也使我沒有成為餘虹。

年輕是美麗的,即使迷亂,也仍然是美麗的。甚至,更加美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