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故事幾則 zt
(2008-07-07 14:47:20)
下一個
所有的富饒都源於貧瘠
有個窮農夫手裏隻有很少的錢,隻夠買下一塊誰也不想要的土地.這塊地非常貧瘠,既不可以種糧食、水果,也不能養豬圈牛,能生長的隻有白楊樹及響尾蛇。家夫的妻子罵他愚蠢,周圍的人則抱著無可奈何的同情。
可農夫覺得土地雖貧瘠,卻是自己的希望所在。他沒有埋怨,更沒有絕望,而是想法把那些人人都感到厭惡的東西變為自己的財富。他開始養殖大量的響尾蛇,然後取出蛇毒賣給各大藥廠,而蛇皮高價賣給工廠做皮包,蛇肉則製成美味可口的罐頭賣到了世界各地。隨著他養蛇業的壯大,許多人慕名前來參觀,一年的遊客居然達到數萬,這又是一筆豐厚的收入。他的這塊昔日誰都不要的荒地成了他的聚寶盆,這個位於美國佛羅裏達州的響尾蛇村現在可謂名氣衝天。
我想許多人未必羨慕這個農夫的財富,但一定讚賞他的聰明。
他的成功經曆告訴我們,在不可更改的人生境遇裏,要學會把負數變成正數,鎮定自若地去剔除千百種劣勢,努力找到一條潛藏著的能打開突破口的優勢,從而最大程序地改變自己原本不妙的命運。
的確,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運氣並不會太好,甚至會很糟糕,譬如擁有才華卻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壯誌滿懷卻隻能麵對一份再平淡不過的職業,想有所成就卻被埋沒在社會的底層,就像那農夫一開始擁有的隻是一塊再貧瘠不過的土地。
但隻要我們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就能扭轉自己的人生劣勢,出奇製勝。一位研究成功學的學者有一段精彩的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會從你的損失裏獲利。”
當我們不得不麵對一塊貧瘠的人生土地時,明白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林潤翰 《百花》2003第7期)
8%的煩惱
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他要求一群實驗者在周日晚上,把未來7日所有煩惱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型的“煩惱箱”。
到了第三周的星期日,他在實驗者麵前,打開這個箱子,逐一與成員核對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有9成並未真正發生。
接著,他又要求大家把那剩下的一張字條重新丟入紙箱中,等過了三周,再來尋找解決之道。結果到了那一天,他開箱後,發現那些煩惱也不再是煩惱了。
煩惱是自己找來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找麻煩”。據統計,一般人的憂慮有40%屬於過去,有50%是屬於未來,隻有10%是屬於現在,而92%的憂慮從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是你能夠輕易應付的。
有一項秘密是醫生都知道的,那就是:大多數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同樣的,大多數的煩惱都會在第二天早晨好很多。克服憂慮的秘訣是養成一種超然的態度,把心頭泛濫的愁煩看做流過去的江水,不任憑自己沉溺在裏麵,常常把心神集中在現實和身邊的事物,並且務必養成凡事往好處想的習慣。有時我們的心如置身在嚴冬的黑夜中,要求自己把值得快樂的理由一一寫下來,可以引導我們快速地從憂慮的迷宮中脫身。 (《山西晚報》11月15日)
“人生”的定義
關於人生的內涵,在中國的詞典上大多是這樣說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經曆。”但在美國的教科書上卻被表述為:“人生就是人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見一斑。
心 窗
有兩個關於窗的外國故事:
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在家裏西窗前看見一行送葬的隊伍,不禁神情黯淡,淚流滿麵,蜷縮在窗前發呆。爺爺看見了,把小女孩叫到東窗前,推開窗戶讓她看,隻見一戶人家正在舉行婚禮,喜慶幸福的氣氛頓時感染了小女孩的心情,她破涕而笑了。從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永遠銘刻下了爺爺頗有哲理的教誨:人生有悲劇也有喜劇,有失敗也有成功,有痛苦也有歡樂,你不能隻推開一扇窗,隻看一麵的風景!
另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在滑雪中不幸摔折了腿,住進了醫院。她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淚洗麵。與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的傷已快痊愈了,每天能坐起來癡迷地觀賞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想看看窗外的世界呀!可她的腿上著夾板做著牽引,不能坐起來,病床又不靠窗,自然無法觀賞窗外的景色。每當老太太推窗觀景時,小女孩羨慕極了,情不自禁地問:您看見什麽了?能不能說給我聽聽?老太太爽快答應:行,行!於是,老太太每天給她細細描述窗外的景色和發生的事。小女孩邊聽,邊想象著這幅雪中美景,不由得心曠神怡,心中那份鬱悶寂寞頃刻化為烏有。一個月後,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懇求醫生把她調到靠窗的病床。她掙紮著欠起身,伸長脖子,朝窗外一望,驚呆了:窗外是一堵黑牆!但小女孩豁然開朗:是老太太給她推開了一扇心窗!每當她遇到挫折悲傷時,就會想起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老太太給她描述的窗外美景……
人瀕臨心靈窒息和精神危機時,最需要一雙上帝般的手幫他推開一扇心窗,當然,那應是一扇充滿歡樂與希望的心窗。其實,這隻是舉手之勞,人人都不難做到,但往往漠視了,遺忘了,甚至不屑為之了……
(摘自2003年6月9日《解放日報》 作者葉大春)
解夢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麽就回鄉了?”
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往壞處想的後果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年青小夥的汽車,在偏僻的山路上拋錨了.
他一邊檢查車況,一邊大聲咒罵著,的確,他應該咒罵,因為他實在太倒黴了:“公司這麽多人,怎麽就要自己在深夜中,在雷鳴電閃中,驅車送貨?為什麽貨主偏要住在遠離城市的山區?為什麽在偏僻的山路,這架除了喇叭不響,哪裏都響的老爺車,偏偏就拋錨了。苦啊!!!!”
修車需要工具,千斤頂,但小夥子沒有。他抬頭四望,發現在遠處,有一盞燈,發出昏黃燈光。“那應該是一戶人家了吧?”
小夥子決定前往那戶人家借千斤頂。風聲呼呼,雨聲簌簌,小夥子不禁心裏暗想:
“如果那戶人家沒有人在家,怎麽辦啊?”
“如果那戶人家有人在家,但,沒有千斤頂,怎麽辦?”
“如果那個家夥有千斤頂,但就是不肯借給我,怎麽辦?”
小夥子越想越氣,在急促的敲門聲,主人開門後,小夥子按捺不住了,他衝口而出:“他媽的,你這個家夥有什麽了不起的!”
這個小夥子,有無順利借到千斤頂,擺脫困境呢?結果可想而知。
小夥子的想法,全都是往壞的一方麵去想,越想越氣,而事情就往往會朝著你想的方向進行,得到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人的心靈,就像一部攝錄機,多對著藍天白雲,山川名勝取景,心情自然開朗舒暢,多對著汙水臭溝,人間慘事取景,心情自然抑鬱悲痛。
人生匆匆數十載,有何必對不開心的事耿耿於懷,不能自己呢?
凡事往好處想,陽光就在你眼前。
最後一周糧食
在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時期,各個城邦之間經常發生殘酷的戰爭。其中有一次戰爭,雅典城邦被敵對的城邦圍困了半年之久。這個時候,雅典最高長官命令負責軍糧的官員認真計算一下他們還有多少糧食,雅典還能支撐多久。沒有多長時間,官員驚慌失措地來報,我們的糧食僅僅還夠支撐一周的時間,一周以後全城的人就會被餓死。
最先聽到這個消息的一些官員也驚慌失措起來,他們紛紛向長官進言,與其被圍困餓死,還不如開城投降,保住一城百姓的性命。
這個時候,最高長官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充滿了自信和樂觀。他說,我們還有一周的糧食可以支持,太好了,難道我們不能利用這一周突圍嗎?敵人的軍糧就能夠一周用嗎?難道一周我們還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嗎?
是啊,還有一周呢,一周,也許敵人就會堅持不住了,我們就會不戰而勝了。
正如最高長官預測的那樣,到了他們的糧食還能夠支撐三天時間的時候,圍城的敵人開始撤退了,原因是他們的軍糧已經用盡了,雅典靠信心和希望戰勝了敵人。
有很多時候是這樣的,同一個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從一個角度去看是死路一條的絕路,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則是充滿希望的陽光大道。
——魯先聖 2003年11月21日《西安日報》
在黑暗中打個盹
一個朋友深夜開車出車禍飛出了道路,車子壞了,腿也傷得動不了了,偏偏手機又沒電無法呼救。他獨自在寒冷的秋雨和荒野的黑暗中待了八小時,最終盼到了曙光和營救人員。我們感歎一個受傷的人怎樣在被孤獨放大了許多倍的恐懼中熬過漫長的八小時?!他的回答卻令人吃驚:“我先檢查了身體,發現沒有生命危險又無法實施呼救後,就靠在車子的後座上睡了一覺,以免沒有效果的盲動使傷口出血過多帶來真正的危險。”
在黑暗中打個盹。朋友說,這就是他對付480分鍾黑暗最有力的武器。
他的敘述改寫了我對去年一起探險事故的遺憾。幾個年輕人在黑漆漆的山洞裏迷失了方向,被黑暗吞沒的恐慌追趕著他們在洞內沒有目標地狂跑,結果離洞口越來越遠,最後困死洞中。救援人員後來分析,他們最初迷路的地點離洞口其實隻有十米左右,如果當時就待在原地讓慌亂的心冷靜下來,完全能感覺到光明在不遠處的隱約跳躍。
朋友的幸運和幾個年輕人的不幸讓我想起時下很流行的一句話——消極進取。看上去羅輯有些混亂,而人生往往就是這樣,當你遭遇到工作和生活中種種暫時的黑暗時,並不一定要立即采取對抗行動,在你尚未找到穿越黑暗的方向和途徑時,先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打個盹也許是一種更有效的進取。隻是,它表麵上有些消極,並且,需要大勇氣和大境界做底氣。
在二月裏那個和玫瑰有關的節日,一些年輕的朋友則在失戀的黑暗中打著盹。他們聞著別人的花香看守著自己的孤獨,把一個沒有情人的情人節過得心香四溢。有人對我說,如果為了躲避失戀的陰影而草率地開始新的愛情,結果就會像一個詩人的名言一樣:從黑暗到黑暗。並且,往往是從黑暗逃往更黑的黑暗。
看來,需要在黑暗中打個盹的,除了災難降臨時的理智、失意時的信心,還應當包括寒風中一束束受了委屈無家可歸的玫瑰。
——範曉波 《涉世之初》2003年第3期
不能流淚就微笑
在美國的一座山丘上,有一間不含任何有毒物、完全以自然物質搭建而成的房子,住在裏麵的人需要由人工灌注氧氣,並隻能以傳真與外界聯絡。
住在這間房子裏的人叫辛蒂。1985年,辛蒂在醫科大學念書,有一次她到山上散步,帶回一些蚜蟲。她拿起殺蟲劑為蚜蟲去除化學汙染,卻感到一陣痙攣,原以為那隻是暫時性的症狀,誰料到自己以後的生活就毀在這上麵。殺蟲劑內含的化學物質使辛蒂的免疫係統遭到破壞,她對香水、洗發水及日常生活接觸的化學物質一律過敏,連空氣也可能使她支氣管發炎。這種“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症”是一種慢性病,目前尚無藥可醫。
患病頭幾年,辛蒂睡覺時流口水,尿液變成了綠色,汗水與其他排泄物還會刺激背部,形成疤痕。她不能睡經過防火處理的墊子,否則會引發心悸。辛蒂所承受的痛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1989年,她的丈夫吉姆用鋼與玻璃為她蓋了一個無毒的房子,一個足以逃避所有威脅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經過選擇與處理,她平時隻能喝蒸餾水,食物中不能有任何化學成分。
8年來,35歲的辛蒂沒有看見過花草,聽不到自然界的聲音。她躲在無任何飾物的小屋裏,飽嚐孤獨之餘,還不能放聲大哭。因為她的眼淚跟汗一樣,可能成為威脅自己的毒素。
而堅強的辛蒂並沒有在痛苦中自暴自棄,她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有化學汙染物的犧牲者爭取權益而奮戰。1986年,辛蒂創立“環境接觸研究網”,致力於此類病變的研究。1994年她又與另一組織合作,另創“化學傷害資訊網”,保證人們免受威脅。目前這一“資訊網”已有5000多名來自32個國家的會員,不僅發行刊物,還得到美國參院、歐盟及聯合國的支持。
生活在這寂靜的無毒世界裏,辛蒂卻感到很充實。不能流淚的疾病,使她選擇了微笑。
——李維遠 《新一代》2002年第11期
把苦日子過甜
有一次到美國觀光,導遊說西雅圖有個很特殊的魚市場,在那裏買魚是一種享受。同行的朋友聽了,都覺得好奇。
那天,天氣不是很好,但市場並非魚腥味刺鼻,迎麵而來的是魚販們歡快的笑聲。他們麵帶笑容,像合作無間的棒球隊員,讓冰凍的魚像棒球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條鱈魚飛明尼蘇達去了。”“8隻螃蟹飛到堪薩斯。”這是多麽和諧的生活,充滿樂趣和歡笑。
我問當地的魚販:“你們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為什麽會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他說,事實上,幾年前的這個魚市本來也是一個沒有生氣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後來,大家以為與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變工作的品質。於是,他們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賣魚當成一種藝術。再後來,一個創意接著一個創意,一串笑聲接著另一串笑聲,他們成為魚市場中的奇跡。
他說,大夥練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馬戲團演員相媲美。這種工作的氣氛還影響了附近的上班族,他們常到這兒來和魚販用餐,感染他們樂於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沒有辦法提升工作士氣的主管還專程跑到這裏來詢問:“為什麽一整天在這個充滿魚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們竟然還這麽快樂?”他們已經習慣了給這些不順心的人排疑解難,“實際上,並不是生活虧待了我們,而是我們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時候,魚販們還會邀請顧客參加接魚遊戲。即使怕魚腥味的人,也很樂意在熱情的掌聲中一試再試,意猶未盡。每個愁眉不展的人進了這個魚市場,都會笑逐顏開地離開,手中還會提滿了情不自禁買下的貨,心裏似乎也會悟出一點道理來。
——趙曉東 《中國中學生報》第1078期
何為貧窮?
一天,富有的父親帶著小兒子去下鄉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麽生活的。在農村最窮的人家裏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麽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麽過日子的了?”
兒子回答:“我發現咱家裏隻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裏卻有四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同向花壇的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邊的小河;我們的花園隻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隻有那麽一點,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條望不到邊的小河;我們的花園隻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隻有那麽一點,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整個農場那麽大!”兒子說完,父親啞口無言。接著兒子又說:“感謝父親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麽貧窮!”
貧窮者的精致生活
有記者到一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女工家裏“送溫暖”。這位女工的男人早幾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錢,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有殘疾。女工用微薄的收入養家,還要還債。
但記者看到這位女工時,卻發現她臉上的笑容就像她的房間一樣明朗:漂亮的門簾是自己用紙做的,廚房的調味品盡管隻有油鹽兩種,但油瓶和鹽罐卻擦得幹幹淨淨。記者進門時女工遞給他的拖鞋,鞋底竟是用舊解放鞋的鞋底做的,再用舊毛線織出帶有美麗圖案的鞋幫,穿著好看又暖和。
女工說,家裏的冰箱、洗衣機都是鄰居淘汰下來送給她的,挺好用的;孩子懂事,做完功課還幫她幹活……
願生命恬淡如湖水
睿智的莊子給我們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個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他拿黃金做賭注,則大失水準。莊子對此的定義是“外重者內拙”。由於做事過度用力和意念過於集中,反而將平素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搞糟了。現代醫學稱之為“目的顫抖”。太想紉好針的手在顫抖,太想踢進球的腳在顫抖。華倫達原本有著一雙在鋼索上如履平地的腳,但是,過分求勝之心硬是使他雙腳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華倫達心態”以華倫達的失足殞命而被賦予了一種沉重的內涵。
人生豈能無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領著你前行的,如果將目的做成沙袋捆縛在身上,每前進一步,巨大的牽累與莫名的恐懼就趕來羈絆你的手腳。把目光放得遠一些,讓生命恬淡成一泓波瀾不驚的湖水,告訴自己:水窮之處待雲起,危崖旁側覓坦途。
(摘自2003 年第2期生活版《祝你幸福》作者張麗鈞)
上與下
深圳“歡樂穀”裏有一台名叫“太空梭”的設備。“太空梭”在數秒內,將人送上60米的高處,然後又送回地麵,真可謂既驚險又刺激。
乘“太空梭”上升時,給人的感覺是既安穩又爽快;而下降呢,則給人的感受卻是既不踏實又驚惶失措。
上去容易,下來難,其實乘“太空梭”上與下的感覺與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情形大抵相通。
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死亡,從工作到退休,也是一個上與下的過程。上,相對來說是容易把握的———工作上困難再多,也總有辦法去克服;職位如火箭般地升遷,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下,卻是另一番景象。有人一失去某種東西,便茶飯不思,頓覺人生無趣;有人從高位剛要下來,卻鋃鐺入獄了,不是有所謂的“59歲現象”嗎?———下的滋味的確有些不好受。
覺得“下”難受,其實是一個心理問題。比如,假如我們在“太空梭”降落之前,及時地作好心理準備,下來的情形就會大不相同,反而會體味到飄飄欲仙的感覺;假如在下的過程中,多加上幾個緩衝,人也不至於會那麽的狼狽。
完美的人生,既要有漂亮的上法,也要有漂亮的下法。
(摘自1月28日《羊城晚報》 作者柳岸花明)
哲人與石匠
兩個石匠正在山下揮汗如雨地工作、恰巧,有一位哲人途經此地。
哲人就問其中一個石匠:“你不覺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嗎?”
那個石匠點了點頭.一臉無奈地說:“是的,我每天都要麵對一些毫無生命的石頭為了完成一件雕塑,有時不知要磨壞多少根鐵錐。”說著,他就伸出滿是老繭的手掌給哲人看。哲人同情地望了他幾眼。
哲人又走到另一個石匠身邊問:“你不覺得做石匠非常辛苦嗎?”
那個石匠送給哲人一個憨厚的微笑。
說:“累是累了一些,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錘子和鐵錐賦予那些石頭以生命,感到很快慰。尤其是,當我雕刻出的那些作品,被運送到很遠的城市擺放時,就會有許多人看到我的作品。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也為此而感到自豪!”
聽了之後.哲人拍了拍那個石匠的肩頭說:“幸運之神也會為你自豪的!”
許多年以後,第二個石匠成了一位遠近聞名的雕刻師,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賣到很高的價錢。而第一個石匠,仍然在愁眉不展地做著與從前毫無分別的工作,有時生活給予每個人成功的機會是同等的.隻是人們所處的心態不同罷了。有的人滿懷苦惱,把手中的工作視為無奈之舉.得過且過,結果也就一事無成有的人則用一種愉悅的心態來對待工作,用自己的熱情去構築未來,所以生活就把美麗的收獲給了他們。
——矯友田《雜文報》2003年7月15日
死亡暗示
非洲剛果有個黑人青年在朋友家作客,朋友準備了一隻野雞作為早餐。黑人青年的部落嚴禁吃野雞,他就問朋友,早點是不是野雞。朋友答,不是野雞。黑人青年便享受了一頓美味的早餐。數年後,他們二人再次見麵。那位朋友問他想不想吃野雞,青年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巫師鄭重警告過他絕不可以吃野雞。朋友聽了哈哈大笑,接著告訴他那次早餐吃的正是野雞。誰知青年立即全身發抖,不到24小時便死去。
關於暗示使人致死的原因,曾有人從生理上加以解釋,認為極度恐懼與極度憤怒引起的生理反應相似,兩者都會使腎上腺素增加,並且減少身體某些部位的血液供應。由於血液供應減少時,紅血球輸送的氧也會相應地減少,毛細血管如果缺氧,血漿就會較容易地滲入血管周圍的組織。倘使恐懼或憤怒狀態延續過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會減少。這樣會使血壓降低,從而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血壓降低會嚴重影響那些負責維持血流循環的器官的功能,於是血液流通量再減,進一步降低血壓,任其發展下去便可致命。
(摘自《青年博覽》第5期 作者:知識)
快樂的穀穗
《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林類的隱士,在暮春時節還穿著粗糙厚重的皮衣,且歌且行,在田地間拾取別人遺失的穀穗。這時,孔子帶著眾弟子從此經過,孔子對眾弟子說:“這不是一位平凡的老者,你們誰去向他請教請教呢?”子貢主動上前問道:“老人家,難道您就沒有一點值得後悔的事情嗎?”林類沒有理會子貢,仍然一邊歌唱,一邊拾著穀穗。子貢再三請教,林類才說,“我為什麽要後悔呢?”子貢說:“您少年時沒努力學習,成人後不勤奮工作,到老來又孤身一人,沒有妻子兒女照顧,況且您年逾九十,已是風燭殘年,是什麽原因使您如此快樂呢?”林類笑著說:“我快樂的理由人人都有,但人們卻把這些快樂當做了憂愁。正因為我沒有妻子兒女牽掛,現在死期將近,我才不會悲傷。
免費而珍貴的禮物
多克是一個信差,他始終堅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們傳遞快樂。因此,他的口袋裏總是裝著許多小紙條,上麵寫著一些鼓勵的話。他將信件和電報送到人們手中的同時,也留給他們一張小紙條,告訴他們“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開”,“別再煩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克因為年齡太大而沒有入伍,但他自告奮勇到野戰醫院做了一名誌願者,協助醫院救死扶傷。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在醫院的牆上寫了一句話:“沒有人會死在這裏。”他的行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醫院的人說他瘋了,也有人認為這句話無傷大雅,不必擦掉。
那句話一直留在了那麵牆上。後來,不但傷員,就連醫生、護士包括院長,都漸漸地記住了這句話。傷病員們為了不讓這句話落空而堅強地活著,醫生和護士為了這句話,盡力地給予病人最精心的醫治和護理。這個醫院變成了一家堅強的醫院,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種盼望和堅毅的表情。
有時候,創造奇跡的不是巨人,也許隻是一句傻傻的話語。而一句鼓勵的話語,就是給對方一個免費卻珍貴的禮物,它在我們的生命裏,微不足道,卻往往重如千鈞。
(摘自《中外期刊文萃》第1期 作者 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