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2008.06.25
德國中國問題專家談人權政治
圖1: 中國社會在經曆巨變
在中國,農民的人權在於土地,中產階級的人權在於更大的個人自由,民工的人權在於社會保障。而每當西方國家提起人權這個抽象概念時,都會引起許多中國民眾的反感。6月24日,在由德國聯合國協會(DGVN)舉辦的係列講座上,中國問題專家黑伯勒教授做了以中國人對人權的期望為主題的報告。
許多中國人不喜歡西方對中國的人權問題指手畫腳。其實在德國,對於中國的人權現狀究竟應當無所作為、還是有所舉動,也一直進行著激烈的討論。有人說,人權政策其實就是權力政策。人權完全是政治的工具。對此,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黑伯勒並不讚同。但他強調,人權的確常常演化為一種服務於政治鬥爭目的的概念(Kampfbegriff)。就是說,我們有人權,你們沒有人權。卻絕口不提該如何改善這一局麵。
人權的確有其普世價值。但人權這樣一個抽象概念卻又的確存在著理解上的差異。黑伯勒教授認為,尤其在評判他國的人權狀況、以及如何實現人權目標上,往往看法迥異。在很大程度上,這取決於經濟狀況,人們是否能滿足溫飽、有棲身之所。或者說,經濟是否要占據優先地位,由經濟基礎來保障其它人權的實現。
說到經濟,黑伯勒教授認為,這正是中國政府治理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問題多多的國家時製定的兩個重點之一。一是經濟。通過經濟改善人們的生活、也改善國家的經濟狀況。二是穩定。因為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維持穩定。他們不希望出現社會動蕩和政治劇變。
除了這兩點以外,黑伯勒教授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其實也不應當對地方作出更多的硬性規定。因為各地區發展速度不同。以環境保護為例。發達地區更容易加強環境保護。落後地區則更重視創造就業崗位、發展經濟。而最終,整個國家將逐漸實現發展的目標。
圖2: 黑伯勒教授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人權狀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有所惡化。黑伯勒教授不讚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大多數中國人寄希望於政府來解決社會變革中的諸多問題,期待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加強社會穩定。他還認為,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公民社會架構的建立,包括公民組織,當然前提是不能組建新的政黨。談及公民社會,黑伯勒教授提出了一個犀利的觀點,即中國人還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所應有的素質。首先,公民不能隻考慮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團體或商業集團的利益,而是要考慮整個社會、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在四川地震之後,這一點有所顯示。而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能接納不同意見。而不是說,逆我者亡,或者扣上大帽子進行批評。擴大到社會層麵,遇到社會衝突、或者遇到抗議時,不是訴諸暴力,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
至於政府是否應當介入其他國家的人權事務,黑伯勒教授指出,決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是軍政府屠殺人民、或者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應當予以幹涉。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公民維權人士被打傷致殘、甚至被打死,那麽,在黑伯勒看來,這樣的行為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列入進行幹涉的黑名單。
無論如何,黑伯勒教授反複強調的一點是,人權這個字眼並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是如何采取措施去改善。他認為,在德國,媒體在報道中國時也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如果說媒體仍存在迎合公眾的問題,那麽,民主國家的政府不應對媒體進行限製,卻可以向公眾介紹更多的事實,使他們有更全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