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觀察感悟

飽經戰患動亂,提筆寫下生活感受。。。UH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毛筆 鉛筆 鋼筆

(2021-09-28 14:06:59) 下一個

毛筆 鉛筆 鋼筆      劉振墉

2021-09-28 06:34:44

 

, 我出生在蘇北農村小集鎮上,開蒙識字時讀的是私塾,適逢日寇入侵,上學也就時斷時續,經曆四進四出,總共近兩年時間。私塾裏實際上隻有兩門課程,一是背四書,二是練書法。寫字又分大楷、小楷,每天將習字本交上去,塾師就在本子上審閱,寫得好的字,就畫上個紅圈圈,太差的就打個乂。幼兒寫字從描紅開始,稍後要臨帖,我大楷臨的是柳宗元的玄秘塔碑,小字臨的是“星錄小楷”。

在私塾(俗稱書坊)裏,很多時間要用到筆、墨、紙、硯,即所謂“文房四寶”,通常每隔十天半月,就會有小販來推銷這些易耗品。他們拎著個旅行袋,進來後就將商品攤到桌子上。湖筆徽墨最為有名,湖是浙江湖州,徽是安徽徽州。最營銷的小字筆叫做“狼毫小楷”;黑墨用得最多的是“金不換”,大小與成人食指差不多,上麵有這三個燙金字。賣文具的小販一來,小孩們總是興高采烈,圍著觀賞、評論和選購。私塾裏日子太單調枯燥了,大家乘機輕鬆半個時辰。

我家上輩有讀書人,舊櫥櫃裏總能找到些筆墨紙張,所以能省下幾文錢。後來改讀小學(俗稱學堂),寫字全用鉛筆,就要花錢買了。當時家中已經三餐難以為繼,所以使用鉛筆極其小心、節省。每枝鉛筆用到一兩寸長手不好抓時,就用一段竹枝接在後麵,直到將鉛芯用完。當時大家用的都是上海產的三星鉛筆,價錢便宜但質量甚差,有時木杆會開裂成兩半,隻好用細線一道道地紮緊。如果遇到筆芯在木杆裏麵滑動,就要在上端頂住,同時注意不要弄斷筆芯,造成損失,處理起來特別麻煩。

鋼筆又叫做自來水筆,不但使用方便,更是有文化、有身份的標誌。五十年代以前,鄉下人還是以中式服裝為主,教師、醫生,以及商店裏的老板和先生(店員),一年四季離不開件長衫(俗名大掛子),有些人在頸下衣襟上掛一支鋼筆,更顯得是經常寫字的文化人。

鋼筆的價錢要比毛筆、鉛筆貴多了,所以,我從小學到初級師範,從沒有想到要去買。直到一九四九年春天,小學同學毛君,送給我一支“新民鋼筆”,我才算有了自己的自來水筆。毛君當時在本鎮上做棉花換紗的生意,也就是用一斤棉花,從紡紗的農婦手裏換回七兩紗線,再用六兩半的紗線,向大商販那裏換回一斤棉花,所以賺取的真正是蠅頭小利。買這一支新民鋼筆的錢,或許要做上幾十筆生意才能賺得。

盡管我以後用過更貴的金星金筆和派克鋼筆,但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這支友情深深的新民鋼筆。

 

(世界日報<</font>上下古今>2021、09、2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