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 物質與存在

(2007-01-24 22:40:33) 下一個

讓我們先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事實問題和價值問題

價值問題是吃辣椒問題:有些人喜歡吃辣椒,有些人不喜歡--
事實問題是種辣椒問題:沒有光線,辣椒不能生長。

還有一類問題,不能歸到上麵的類別中。比如我們問:宇宙外麵是什麽?在時間的初始點之前,世界存在什麽?這類問題,按哲學史的傳統,被稱為形而上學問題。這類問題,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問題,就象問:“

世界最終是由什麽構成的,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什麽?這也是哲學曆史上著名的形而上學問題。被辨物者稱為基本問題。笛卡爾稱世界由物質和心靈兩種“實體”構成,兩種實體相互隔離,物質和心靈之間不發生作用。萊布尼茲認為世界由單子構成。

辯證唯物的觀點是什麽呢?--從出發點開始就犯了錯誤,沒有認清楚問題的性質。不承認這是個形而上學問題,他選擇了答案,還拚老命說明他的答案是科學的,唯一正確的。他試圖把它變成一個事實問題,可以科學解答的問題。

LET SEE 他想怎樣試圖用科學的方式來回答形而上學問題呢?

它依賴於“一切物質形態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質的科學抽象”---客觀存在。實際上,一切精神形態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質的科學抽象,也可以是“ 客觀存在”




辯證的驢,自知道抽象抽象,不停的踢,沒有結果,隻要在語言上用一些“基本的特征”“ 根本的屬性”來打掩護。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揚了以往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合理思想,在總結 19世紀以來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克服了以往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曆史觀的高度統一,對世界的本原和統一的基礎做出了科學係統的論證,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這是哲學物質理論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是哲學物質觀曆史發展的高級階段

---真理不相對了?矛盾沒有了,對立統一規律消失樂?


早在 19世紀80年代,恩格斯就對哲學的物質觀作了唯物辯證的說明。他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從而說明“物質”作為哲學範疇它是對各種具體實物共性的概括,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形成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列寧又在新的條件下,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自然科學新成就,特別是原子中有原子核和電子等更小的粒子,電子的質量隨其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某些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等一係列新的發現,進行了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在批判“原子非物質化”、“物質消失了”的錯誤觀點時,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進行了全新的闡述,給物質下了科學的經典性的定義。列寧指出:“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他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的物質定義言簡意深,內容極其豐富,具有多方麵的重大意義。

第一,列寧的物質定義,貫徹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二元論以及多元論劃清了界限。列寧從哲學基本問題的全新立場出發,堅持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這種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能為人的感覺所反映。既指出了物質對意識的本原性和獨立性,又指出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全麵揭示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有力地回擊了唯心主義的進攻,捍衛了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世界觀。

第二,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列寧指出,物質這一客觀實在並非不可認識之物,而是可以認識之物。盡管某些事物人類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但人類卻可以通過自己創造的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去感知。在科學和實踐麵前,隻存在人類尚未認識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人類永遠不可認識的事物。這就有力地駁斥和批判了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為人類探索世界的奧秘增強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第三,列寧的物質定義,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科學闡明了哲學物質範疇同具體物質形態以及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係與區別,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列寧的物質定義既概括了物質的本性,也概括了哲學的物質範疇和具體物質形態、具體物質結構的關係。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實踐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具體物質形態和具體物質結構的認識會不斷變化,但物質作為客觀實在這一本質卻永遠不會改變。這就是在個別中把握一般,可變中把握不變,相對中把握絕對,暫時中把握永恒。這一定義完整而嚴密,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豐富的具體,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

總之,列寧的物質定義立足於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吸取了哲學史的積極成果,是我們反對唯心主義、二元論、不可知論以及克服舊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銳利思想武器,其正確性和偉大意義,正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日益顯示出來。



把客觀存在作為唯物主義的基礎是靠不住的。客觀存在是救不了命的稻草。

A 把客觀,加到存在之前,對辯證唯物主義,是關鍵的。它要驅除“主觀”的因素。但是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把客觀加到存在之前,對“存在”的概念,邏輯上沒有意義。不知道,辯證唯物主義者把客觀加到存在之前的時候,他們心理作和感想。真是不動腦筋的廢物。
      必須把存在設想為"客觀"的存在,就是說他們是一會事
      假如不是一回事,那麽存在大概就包括----主觀的存在和客觀的存在,其中主觀的存在不是客觀地存在著,要不然,主觀的存在能夠客觀地存在的話,那這種主觀的存在就是客觀的存在。HOW COULD IT BE? 
     讓我們假設,主觀的存在是存在於個人的意識中的東西,或人腦的技能中的某中東西。而客觀地存在,理解為非意識中的存在。因為青海湖汙染,一頭鳥,伏在光禿禿的樹上,奄奄一息。無論是否有人見過它,這頭病鳥可能是存在的,如果真的存在,辯證唯物主義還會稱之為“客觀存在”。我個人夢見一個鳥九頭十八爪,這個生龍活虎的九頭鳥,可能被辯證唯物主義者成為“主觀存在”,它是虛無飄渺的東西。就我而言,我之外的客觀的外在世界裏,沒有這個鳥。對所謂的客觀世界,它沒有任何重要性,除非被FRUED當作例子,用到他的精神分析著作中。
      但是,狹義相對論,在它被發表之前,僅僅存在於愛因斯坦的腦子裏,這個時候,相對論隻是主觀地存在嗎?你可以瞧不起我設想的九頭鳥,但不能輕視愛因斯坦心目中的相對論。它當然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公布前後,對愛因斯坦都是一樣確確實實“存在”在那裏。即使它是錯誤的理論,它也是作為錯誤的思維,客觀地“存在”在那裏。從哲學上看,從“存在”的程度上比較,我的九頭鳥和相對論是平等的。我的9頭鳥沒有客觀地存在與外部世界中,但客觀地存在於我的內在世界中,它客觀的存在於客觀存在的大腦這種特殊的物質中。所以,被認為是主觀存在的東西,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當然,你可以試圖區分主觀上的的“客觀存在”和客觀上的“客觀存在”。你可以我心愛的九頭鳥,當作主觀的客觀實在。如果是我曾經到過青海湖,看見過被汙染過的泥巴,我心目中對泥巴產生的印象,你也可以稱為是主觀的客觀存在。同時,你申明哲學物質觀關心的是不是我個人意識所反應的客觀的東西,而是人類一般的意識所反應的客觀的東西。用辯證唯物主義主義的術語,它們是客觀的客觀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讓我們回到列寧的定義,它必須改為“為人類意識反應的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的客觀實在。

看起來有點別扭,但,如果世界就是這麽別扭的,我們的理論也隻好這樣別扭著。

問題是,這種把戲,到此並沒有結束。 我們把青海湖受汙染的泥巴,當成客觀的客觀存在時,我們還可以繼續從邏輯上分析,把它分析成兩狀態。一是被人類意識”反應”後,人類大腦對它的認識,另一部分是不論人類大腦是否“反應“它,它本身所處的狀態。我們的科學的物質觀中的物質,按辯證唯物主義追求客觀真理的一慣作風,當然不能是第一部分。

這樣的客觀的客觀存在恐怕還是可以繼續劃分為,人類主觀上的客觀的客觀存在和未經任何人類意識的客觀上的客觀的客觀存在。為保留更客觀的物質觀,你不得不繼續申明:哲學物質觀關心的客觀上的客觀的客觀存在。

這過程可以無窮下去。借助C++或其他編程語言,這過程也很容易。

避免這愚蠢過程的最簡單辦法,就是,從一開始,就別自作聰明地在“存在”之前加上可笑的“客觀”。 起作用的關鍵的詞是存在或實在。”客觀”是個微不足道的形容詞。



B   KANT指出:存在不是屬性。辯證唯物主義者,這裏的錯誤是,沒有用科學的辯證的態度對待“客觀存在”這一重要的哲學範疇。孤立的絕對的存在是沒有的,就象沒有絕對的空間,沒有靜止的時間一樣,沒有純粹的“客觀存在”這樣的一種“孤立”性質。我們必須根據 




哲學的物質範疇是物質的共性,是對世界上一切物質形態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質的科學抽象和概括,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除此之外,不能再附加任何東西。

ABOUT:一切物質形態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質的科學抽象是客觀存在,讓我們暫且同意這神奇的說法,但這不足於表明唯物主義是正確的。仍然有兩個進一步問題:

1.除了物質之外,世界上是不是還有其他東西業客觀存在。比如,精神,假如物質客觀存在是對的,但精神也樣客觀存在,若他們不作用的化,笛卡爾還是可能正確的

2.在物質之內的,客觀存在著的物質,不是萊布尼茲的單子。邏輯上,萊布尼茲的設想的單子一沒有違反客觀存在。當然我不能證明,客觀存在的物質由萊布尼茲單子構成,但這沒關係,因為,我不是辯證唯物主義者,隻要我不是萊布尼茲主義者,我就OK。作為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處境完全不同,他必須能夠排除這種可能性。
到象是KANT的物自體。

3.不能排除物質是HEGEL的絕對精神的表現。不能排除物質是SPINOZA的神的機能。也不能排除,是當前思維主體的機能,即唯我論。









是基本屬性?或什麽是物質的基本特性,什麽是它的根本特性呢?
什麽是物質的基本存在方式,什麽是物質的根本的存在方式呢?
什麽是物質的基本性能呢?根本性能?什麽是物質的基本特征,根本特征,還有,物質的基本特點是什麽,根本特點是什麽?

使用中文,我們可以沒完沒了地問下去,何況我們還可以借用別的國家語言,更不用提我們還有C,C++ , VB,JAVA。

有了唯一特性,就別提別的特性,特征,性質,之類的化。我們在玩哲學,不是在藝術,更不是小流氓談戀愛,明明對女孩A說過你是我唯一心肝,又去對女孩B說,你是我根本的甜心。


第一,列寧的物質定義,貫徹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二元論以及多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列寧的物質定義,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第三,列寧的物質定義,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科學闡明了哲學物質範疇同具體物質形態以及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係與區別,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

哲學的物質範疇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其區別是:哲學的物質範疇是對世界普遍本質的最高概括。物質範疇的客觀實在性是無限多樣物質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所共同具有的,無論自然科學對物質結構、物質屬性、物質層次的認識深化到何種程度,也不會推翻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這一基本事實。因此,哲學物質範疇永遠不會過時,它是不變的、絕對的。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則是對自然界具體事物的具體形態、結構、屬性、層次的認識,它隨實踐和自然科學技術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所以,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可變的、相對的



第一感覺是:大家在分蛋糕,你去一塊我去一塊。列寧同誌果斷地上前去了被稱為”唯物主義“的那一塊。沒有什麽道理,沒什麽哪塊更好的問題,重要的是和別人的不一樣。



夢境是不是客觀存在?幻覺是不是客觀存在?

物質定義的焦點在於“存在”,被吹噓為偉大的科學的定義,實際上是邁向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最偉大的倒退。西方哲學史當然沒提到這點,因為,派別林立山頭遍布的西方哲學界,無論是主流還是支流,還是涓涓溪流,無論觀點差異多大,方法多麽迥異,也無論怎樣的寬闊地使用哲學的定義,都沒有把在中國和朝鮮的辯證唯物主義當成一種哲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