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栽在周恩來身上,還是栽在文革錯誤?

(2007-04-12 23:38:27) 下一個

毛澤東栽在周恩來身上,還是栽在文革錯誤?

高文謙:【文革十年中的毛澤東周恩來關係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所寫的《晚年周恩來》一書實際上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對此有詳盡的敘述,披露了大量的史料。今天由於時間關係,無法充分展開,隻能勾畫出一個大體輪廓,提出其中的一些要點,以期拋磚引玉,引起人們對文革浩劫的反思。
毛周關係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關係之一。他們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合作,影響深遠,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二十世紀中國曆史發展的走向。可以說是“謀事在毛,成事在周”。毛周之間這種共生和互補的合作關係,無論是在中共馬上打天下,還是馬下治天下,都是這樣。中共的老對手蔣介石對此就深有感受。當年國共兩黨爭奪天下時,蔣介石曾經慨歎過,國民黨裏麵就沒有像周恩來這樣的人才。這從一個側麵說明了毛周合作的分量。可以說,中共當年之所以能夠打下紅色江山,乃至後來文革天下大亂沒有徹底崩潰,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這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毛周這種合作模式至今仍為奉行“一個核心”體製的中共官方所推崇,認為這是一種理想的領袖結構模式。因此在考慮領導核心班子的搭配時,自覺不自覺地仿效這種模式。無論是鄧時代,江時代,還是現在的胡溫體製,都可以看到這種模式的影子。這一點,提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加以注意】

毛澤東身上是有封封建的東西,但是說他是個皇帝,完全抹殺了1911年以來的曆史進程,低估了中國人民的進步,當年袁世凱、張勳的例子就足以以事實說明,在中國,皇帝還能不能再輕易出現。當然有人就這麽看,而且堅持這麽看,那是他們的觀點,沒有事實根據或事實根據不足,他們仍舊可以持那樣的觀點,言論自由嘛。但他們對觀點與他們不同的人,不應當開口就罵,如果你的觀點正確,罵就是反麵效應了,恰恰說明這樣的觀點不那麽正確,或許另有圖謀……


高文謙:【毛周關係說到底是一種現代君臣關係,盡管外麵披著一層馬列學說的外衣,但骨子裏卻是共產專製下黨魁獨裁和黨徒臣服的關係。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年皇權專製統治曆史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皇權專製主義。這種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年深日久,根深蒂固。毛的帝王思想和周的忠君心態,都是這種民族文化傳統和心理的反應。
專製主義和奴隸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毛的專製、獨裁和周的忠順、馴服就反映了這種一體兩麵的東西。中國人這種敬畏權威,甘願做奴隸的心態深入骨髓,溶化在血液中。實際上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相。周可以說就是這種臣民心態的代表人物。王若望生前曾經講過,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毛澤東,我要補充一點的是,每個人心中還有個小周恩來。周在權力場中的種種表現和人格的扭曲,雖說有某種不得已之處,卻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在評周時,需要對周的這種臣民心態進行理性的批判,清除這種國民的劣根性,否則今後中國無法建設成一個人格健全的公民社會。】

我覺得,當年“兩個凡是”如此不堪一擊等事實,已經證明,封建的東西沒有高文
謙認為的那麽強大。毛去世三十年下來,毛時代的所有國內政策,還有哪條還存留?
如有,不妨說來聽聽。


高文謙:【文革十年中,毛周關係是發動者和執行者的關係。毛是文革的始作俑者,周一直是毛的合作者和追隨者,貫穿於文革的整個過程。從文革的發動,到天下大亂,到林彪事件後收拾敗局,都是這樣。在文革期間,毛周關係盡管是跌宕起伏,時緊時緩,但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周一直是處於核心圈中的人物,貫徹執行毛發動文革的意圖,與中央文革的角色有分有合。具體來說,自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周取代劉少奇主持政治局常委碰頭會,後來又是中央文革碰頭會的牽頭人,九大後繼續主持政治局的日常工作,一直到他病重。】

文革是毛發動的,無疑。對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怎麽就能知道會如何進行、會怎樣的進程呢?這是常識啊。周恩來在文革初,也是“老革命碰到新問題”心態,不知道運動會如何發展。毛澤東一直持“哪有共產黨怕群眾的道理”?又鑒於“劉鄧資反路線”(實際上是“劉周鄧”資反路線),周恩來確實支持毛澤東發動群眾的作法,他組織了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讓學生串連、……但是隨著亂象越來越烈,周恐怕逐步認識到,他如果退卻、反對……與他“忍辱負重”,是曆史給予他的抉擇。他的選擇,曆史已經記錄……


高文謙:【在發動文革的格局中,毛所采取的策略是:聯林,拉周,倒劉,整鄧。周一直是毛拉攏和爭取的對象。毛對周始終是一種矛盾的心態,既需要依靠周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但另一方麵又不給與充分信任,始終戒備提防,懷疑周在政治上有二心,越到後來,毛對周的猜忌心越重,周的日子也越不好過。】

林彪對文革的發生,無可置疑地負有第二位的曆史責任。林彪從1959年,接替彭德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實際就做了一件事:為文革作“準備”。準備上加了引號,因為客觀上林彪並不知道數年後要發生文革,毛澤東應該也不知道的吧。所以,“小紅書”、學毛著運動等為代表的活動,客觀上為文革作了準備。

“小紅書”對天下大亂發生,有直接的關係,沒有“小紅書”,紅衛兵、年青人、造反派就象沒有了“令箭”一樣,少了武器一樣,膽子就沒那麽大、行動就不會那麽瘋狂……。拿著“小紅書”,碰不碰找到一段、幾段“最高指示”,高聲一讀,對方誰敢爭辯、對抗?自己一方的人胡作非為又有了“依據、靠山”,所以碰到“當權派”,秀才碰到兵了。毛澤東的話,抽出一段,跟毛文章中的原意往往不是一回事,有時出入很大,可是,年輕人,一知半解的,卻記性好,頭腦塊,很容易找到“鬥爭武器”,用毛澤東的權威造反,走資派常常有口難言、有口難辨、有口難爭論,常常處於十分無奈境地。完全可以這麽說,沒有這“小紅書”,文革即使發生,不會是現在看到的那樣。西方人心目中的文革,就是“小紅書”的海洋,他們能想象、也能理解,人人拿著“BIBLE”,用其中的一段、幾段“上帝”的訓示來對照別人的言行,會是怎樣的情景。

66年先是對地富反壞右,後是對走資派,“小紅書”都“所向披靡”……到了67年,變成“小紅書”對決“小紅書”了:造反派對造反派,就出現大家都拿著“小紅”,
誰也橫不了,於是就變成看誰的拳頭硬、棍棒長、槍子兒飛……了,這也從側麵印證了“小紅書”的確對文革的“天下大亂”起了作用的。有人替林彪說話,以為說了一句“七千人會上的發言”林彪是有錯的,就完了?林彪文革責任就馬虎掉了?林彪文革的曆史責任,“小紅書”為標誌。今天不這麽說,將來的曆史學家們一定會這麽看。


高文謙:【周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和毛的為人。中國老話說,伴君如伴虎。周一直用侍君之道來處理和毛的關係,凡事總是臣罪當誅,天皇聖明。對毛的胡作非為,他也總是恪守君臣之道,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周有三句話,形容自己在位時的心情: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實際上,周的一生都籠罩在毛的陰影之下。<<晚年周恩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表現了這一點。】

前麵已經說了。評論、看法、觀點。同樣的事實,可以不一樣的評論、看法、觀點。


高文謙:【在文革中,周對毛采取順守之道,從不硬頂,極力隱忍,小心周旋,一遇批評,立刻檢討,用“太極軟功”來化解毛對他的不滿和猜忌。可以說,周是中共檢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中檢討無數,屢屢化險為夷。而且令人稱奇的是,周的威信不僅不因檢討而降低,反而上升。他是中共領導人中檢討最多,也最善於檢討的一個。這是他成為中共官場上不倒翁的要訣。在凶險的黨內鬥爭中,周是唯一能夠和毛共始終的人物。】

同上。

高文謙:【在文革中,周把忠於毛,保持自己的晚節作為最重要的政治操守。一事當前,周總是先要跟著毛走,不管自己心裏是怎麽想的,是非對錯如何,在政治上總要順從毛的意誌,貫徹執行毛的意圖;然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對毛的思想“隱惡揚善”,有所發揮,有所保留和補救。與此同時,周又小心翼翼地與毛保持一段距離,以毛的容忍為限度。這種距離視具體情勢隨時調整。】

同上。

高文謙:【周在文革中竭力緊跟毛,但兩人的政治理念並不相同。毛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用政治運動統領全局。周則比較務實,更注重國計民生,主張以經濟建設為本。這一點決定了周在文革中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方麵努力貫徹毛發動文革的意圖,另一方麵設法維持社會生活的運轉。善於在政治上走鋼絲的周使出了渾身解數,調和兩者之間的內在矛盾,找到其中的某種平衡點,盡可能把兩者統一起來。恪守中庸之道,執兩用中,是周一貫的為政和做人之道。】

同上。


高文謙:【文革中的毛周關係,大體可以林彪事件劃線,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林彪事件前,包括文革發動初期和天下大亂時,毛對周雖然也常常不滿,時有批評,但總的來說,是以拉攏和依靠為主。林彪事件之後,毛雖然仍然需要依靠周來管理國家,但是更多的是戒備提防,敲打整治。像鄧小平的複出,國內外一般都認為是周在幕後推動的結果,實際上並非如此。鄧的複出是毛在林彪事件之後,看到周在黨內外的聲望越來越高,在政治上難以控製,所以重新起用鄧來箝製周。另外在周治病問題上,毛也做了手腳。還有1973年底批周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和隨後的批林批孔運動,都是整治周的。】

高文謙先入之見,使他對這麽明顯的事實都看不清。既然看到林彪事件劃線了,怎麽看不到周恩來在林彪事件後,對文革的看法,已經起了根本變化。成績決不是“最大最大”的了,“缺點”卻讓他心急如焚。毛澤東說“文革三七開”,即(成績為主,缺點為輔)。周恩來沒有接受,嘴上敷衍,心裏沒有接受,一直到他去世。GCD內高層也在同時,形成了“文革是失敗的”為凝聚力的一股力量,而且不斷壯大,直至成了黨心、軍心、民心,這股力量的前台是鄧小平,後台就是周恩來。毛澤東很清楚,也說過,但是他遇到的是太極拳,棉裏藏針,以柔克剛,難。對明顯否定文革的,毛澤東仍舊予以打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可是對“陽奉陰違”的、心裏不服的,毛也一直拿不出有效辦法。

至於重新啟用鄧小平,是毛澤東對付周恩來的?嗬嗬,高文謙很有想象力。鄧小平對他女兒的問題作答,可以借用來作注解。毛毛(鄧的女兒)曾問父親:你的那些幾十年的老戰友中,你與誰的關係最近?鄧小平想了一下,說:還是總理。“還是總理”那四川口音,仿佛能聽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