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夏蓮居居士

(2009-03-11 13:39:21) 下一個

http://www.szjt.org/bgs/xush/xush_content/zjl.htm

自    警    錄

夏蓮居居士 著

  念佛要法隻有一念真誠,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已過勿留滯,專顧現前一句,字字分明。

  六時日用中,勿忘喚醒自己;
  一聲佛號內,隻貴字句分明。

  勤作課,寬作程。

  學道無他巧,隻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而已。
  何謂熟處?習氣、分別、世味。
  何謂生處?覺照、不分別、老實念佛。
  但得一念熟,其餘自然生。

  聞思修三慧:
  達耳謂之聞,注心謂之思,思明而力行謂之修。
  思而明之屬比量,聞而明之屬現量。
  現量之聞,不加分別,但聞而已。

  隨處安閑,自然合轍;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

  經雲:“應當專心,係念一處。”
  唯守一法,然後見心。
  隻有作鈍功夫。
  其目如睹,其耳如聽。
  當於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

  大慈大悲佛菩薩,不慈不悲苦眾生。

  學道有兩字秘訣曰:真幹。
  真幹兩字看似平常,實則包括無窮妙義。
  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饑渴飲食。
  有一毫夾雜、一毫自欺則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則非幹。
  真則三心圓發,幹則六度兼修。

  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繞。
  但有一毫凡情聖解夾雜於念佛中,即是自欺,即非老實。

  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隻要字句分明。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山穀)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

  無論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
  念佛時,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即所謂第一念也。若矜躁卜度,希冀玄妙,或計功求速,或背境向心,即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隨識即染,依智則淨。
  處事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坦坦蕩蕩,鑒空衡平,即第一念也。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則流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理,第二念是欲,徇欲即暗,循理則明。

  功夫用至省力處,正是得力處。

  鑽木未熱,得火何階?鑿井見泥,去水不遠。
  《華嚴經》勤首菩薩偈雲:“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

  以智慧鑽,專注一境;以方便繩,善巧回轉。
  靜處做,動處煉。

  直斷千七百則葛藤,常觀四十萬頃蓮花。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以精深教理銷除妄情,以巧慧方便克治習氣。此省庵大師所以雲,修淨業者必須看經教、勤覺察也。
  理明則信深,信深則行專,行專則功純,功純則妄除,妄除則真顯。

  古德雲:“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所謂閑淡者,乃自然而然境界,非勉強裝飾之謂也。

  茫茫人海中,覓一閑淡漢不可得,觸目皆熱忙人耳;覓一作鈍功夫人不可得,觸目皆伶俐漢耳。
  熱忙、伶俐,皆與道背馳者也。
  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此二種人,去道最遠。

  學道須是鐵漢,兩字信條“真幹”,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

  心懷慈悲,常行饒益,隨順眾生,施與歡喜。

  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是以《信心銘》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以理折情,情空性複。

  學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誌,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分。

  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雲:“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拚死,予始勝。”

  曹溪雲:“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又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雲:“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又雲:“改過必生智慧。”世之讀《壇經》者,大抵於“本來無物”一偈資口耳,惜乎不於此等處著眼也。

  轉識成智之法,必從破執治情入手。倘聞道而不治情,尚得謂之聞道者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說得千裏,不如行得一步。

  孔子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實則一室之中,婦稚、臧獲,其長處皆有己所不及者,無在不可取為師資也。

  聖人率性,常人率情。率情則昏散齊逞,率性則惺寂雙流。(紫柏語)
  時時以理折情,久久情習漸消。

  般若、方便,名異而體同。

  冰上燃火,火烈則冰融,冰融則火滅。
  正因佛性,如木中之火。(自心是佛)
  了因佛性,如火能燒木。(真顯妄銷)
  因緣佛性,如鑽木取火。(一心持名,不間不雜)

  三十五歲前,頗喜談玄妙。四十五歲後,最厭談玄妙。蓋至玄妙即在最平常中,舍平常而別求玄妙,將見其愈談愈不妙也。曹溪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省庵淨土詩雲:“若厭平常終隔斷,才求玄妙便乖張。”

  但能隨緣入觀,以理折情,則順逆皆吾師也。
  任情則根境角立,達理則物我俱泯。

  末法眾生根鈍業重,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進難。若都無苦,忍從何生?借彼魔惱,堅我願力。隻要將猛,不怕賊強。

  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
  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

  閑時要忙,忙時要閑。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

  真學道人無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說閑話。

  呂振羽來問學道之方,告以“去迷就悟”。又問捷徑,告以“真幹”兩字。仍未滿意,複告以節省時間,愛惜精力,作鈍功夫。勿使一秒鍾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作鈍功夫是真捷徑,舍此而別求捷徑,皆是舍捷徑而自趨紆遠者也。自愧多年學道無所成,皆因求捷徑而自趨紆遠,未嚐作鈍功夫故也。近年始曉此理,然可以語此者寡矣。

  佛說一切法,明心乃究竟;
  入道有多門,念佛是捷徑。

  尚未立行,便誇妙悟。偶有阻礙,輒退初心。此淺人自欺之恒態也。

  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應;
  持咒念佛,自於不知不覺中冥熏。

  陳白沙詩雲:“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堪憂。”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語之妙也。

  理明、信深、願切、行專,
  功純、業淨、妄銷、真顯。

  以戒為師。

  鎮定從容,亂絲終當就緒;
  慈祥誠敬,邪魔自然絕蹤。

  改習即立命之基,習淨業自消。

  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矜躁狐疑,欲速轉遲。

  非真具金剛心者不能受惡辣爐錘。

  觀德於忍,觀福於量。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
  天錫之福,先開其慧。天降之罰,先奪其魄。
  慚愧、奮發、改過,皆天開其慧者也。
  悠忽、昏惰、自欺、飾非,皆天奪其魄者也。

  欲知將來結果,隻問現在功夫。

  積累熏修,務期精熟,非關質美,唯貴功純。
  永明大師詩雲:“萬物盡從成熟得。”又雲:“熟果不搖翻自落,生禽誰喚卻驚飛。”

  淨土法門,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樂,非真用功者不知。印光法師語也。

  以大勢至都攝六根之法門,
  修觀世音返聞自性之功夫。

  持名時,當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萬勿少存能所,根境角立。
  是法非思議所行境界,唯有掃除一切,直心正向,老實念去,自有相應時。若於字句分明之外,少涉思量分別,或計功求速,即墮魔網。戒之哉!戒之哉!

  鏡體本明,塵垢蔽之。垢若不除,明何由生?若欲去垢,當從察過、去習始。

  直心正向,一切莫管,字句分明,老實念去。
  慎勿舍外趣內,背境向心,於鬼窟中作活計。當身心一如,熾然而念。

  造物所最忌者曰貳,狐疑即貳也。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雲:“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省庵大師雲:“唯有狐疑是棄材。”
  狐疑即是偷心。

  徹悟禪師詩雲:“除卻阿彌總不知。”所謂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蓋管即不能直趨,不管即所謂正信調直也。
  石屋禪師詩雲:“任他伎倆自磨滅,紅日依然照高台。”

  妄想千般都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

  誌氣須剛烈,功夫用軟磨。

  妄想無性,畢竟空故。若真實勘透身心,更有何疑何慮?種種思量卜度,皆由見地尚未透徹。(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欲為苦本,欲為道本,但有邪正大小之不同,在人用之何如耳。

  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
  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
  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
  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
  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

  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誌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誌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

  習重者業重,習淨者業淨,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

http://www.bfnn.org/lienkung/gb/poem.htm

蓮公淨語

夏蓮居居士現不可思議瑞相的照片

  “民國初年,出現了一個夏蓮居居士,這個居士身分沒有暴露,但是他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瑞相,我們見到了。現在我們印在經本上那一張照片裏麵就有東西,諸位要細看會發現,他照片頂上有一尊佛像,鞋子下麵放光,不可思議啊!我前年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這個地方,奇奇怪怪的人很多,就是我們一般講有神通、天眼、他心通的人很多,而且有許多是外國人。外國人當中有很多人不是佛教徒,他們有神通,有這種特殊的能力,所以那個地方是個很奇怪的地方,許多奇人。我在沒有到達邁阿密之前,曾居士將夏老居士的照片給這些外國人看。他挺喜歡神通的,也很好奇,他拿這個考一考那個有通的人,看他這個通是真的,是假的。叫他看這個照片——這個人怎麽樣?

  那個外國人就說:‘這個人全身是透明的。’

  這曾居士聽了覺得很奇怪——看照片又沒看到人,怎知他的身體是透明的。

  外國人告訴他:‘這是大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

  又告訴他:‘這個人現在不在世了,已經圓寂了,走了,他在世的時候也不太出名。’所講的都吻合。曾居士告訴我:‘這是從照片看,很奇怪,他怎麽會看到這些。’確確實實如果不是大菩薩示現,這《無量壽經》的會集,做不到這樣圓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