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學顯教與密宗在學理上的異同/南懷瑾

(2008-12-31 12:22:25)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6c15a0100bern.html

  一般修習顯教各宗(當然包括禪宗)的見解,不但認為密宗之學,幾乎有等同外道的嫌疑。甚至,認為學習密宗的人,便是專搞男女關係,或者是不可救藥的壞種。而且根據佛學大小乘經典的學理,都認為人們的身體,隻是“四大”(地:身體的骨骼等。水:血液涕唾等。火:暖力。風:氣。)假合之身,僅為我暫時偶有的所屬,並非真的為我之所有。而一切眾生,卻“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知“四大”從緣而合,暫有還無,本自性空。而密宗的修法,恰恰與此相反,不但重視人體的氣機,並且注重修煉身體,認為它是成佛的妙道。於是一般顯教便視之為不經之談。這種理論形成的觀念,嚴格說來,對於全部佛學中,經、律、論三藏的奧義,並未透徹。而且,對於後期佛教性宗“般若學”“中觀”的畢竟空,與相宗“唯識學”的勝義有,更未融會貫通,所以便不能匯通學理而造成誤解。

  其實,密宗的依身起修,認為“五大”(地、水、火、風、空)的自體,就是五方佛的自性,其中最高義理,並無絲毫與顯教的經典相違之處。因為屬於色法(物理世界的一切種子)的“四大”,它的自體本性,也就是“阿賴耶識”所屬的附起功能,心物同源,互相依附而發揮它美麗的光輝。所以先從“四大”起修而了卻身業的根本,進而轉此心物一元而返還為大圓鏡的光明清淨。準此學理依據,確是契合佛學最高原理的深密。玄類大師所著的《八識規矩頌》中,便已指出“阿賴耶識”具有“受熏持種根(人體生理的六根)、身、器(物質世界),去後來先做主公”的作用,充分顯示物理世界的一切和人體生理的功能,本來便是一個同體的分歧變化。所謂“四大”本空的理論,隻是從心物現象的分析而契合於實際本體的觀念,並非完全推翻妙有的緣起而成為斷滅論的空觀。可惜一般學者,隻注重“去後來先做主公”的一句,而忽略了“受熏持種”以及它能生起人類生命的生理(根和身)與物質世界(器世界)等等的作用。而且顯教經論所講的,大多都是著重在形而上本體論的辨正,以彼破除凡夫執著現象為實體的觀念。如果依佛學全部的真義而論,這些都是注重於“法身”的修持,而不管“報身”與“變化身”的實證。況且一般的人,又忽略了經論所指出離欲界以後,還必須住於色界方能成就的重點,所謂“盧舍那佛”(報身佛),有必須住於色界而後方能成佛的內義。

  但是這種理論,流傳夾雜在中國的道家思想中,便一變再變而成為道家神仙丹法的學術。所謂修成大羅金仙以後,可以散而為氣,聚而成形的隨心所欲。至少亦可修到現在脫胎換骨而白日飛升。近世以來,再由藏密與道家方麵,輾轉流傳,被歐、美的神秘學所吸引,幾乎完全抹去了形而上(法身)的性空原理,而隻一味追求生理本質的自性功能,特別注重神通與物理關係的實驗,並且有突飛猛進,日臻玄妙的趨勢。但是停留在十九世紀末期思想階段的密宗與道家方麵,卻仍故步自封,閉戶稱尊而日趨凋零破碎,豈非東方文化的一大劫運,自取沒落之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