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聖經》需要解釋?

(2008-03-27 15:53:22) 下一個
按照《聖經》的教導,《聖經》本身是需要解釋的。
在被擄時代,當尼希米率領猶太人從波斯返回耶路撒冷、修建聖城城牆的工程完工後,他請文士以斯拉等人向以色列民眾宣讀摩西的律法書,“他們清清楚楚的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8:8)。
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從死裏複活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當祂與兩個門徒同行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24: 27)。在初期教會,聖靈帶領腓利靠近正在讀《以賽亞書》的埃提阿伯太監,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麽?”太監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太監因而立即信主、受洗,歸入主的名下(參見徒8:26-38)。當使徒保羅即將跑完自己人生的路程時,他切切的囑咐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神麵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聖經》需要被解釋,起碼有幾方麵的原因。
首先,雖然《聖經》的很多經文都是容易理解的,但確有一些經文是難解的。使徒彼得說:“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後3:15-16)。克萊因等人指出,《聖經》是神的話,但是在多變的曆史背景中寫成的,故不易找出其中的普世準則;神的信息理當是清晰的,但《聖經》的很多章節似乎是含糊不清的;《聖經》的信息是以不同的的文學體裁傳達出來的。
其次,《聖經》雖然是用人的語言寫的,但它畢竟是神的啟示,是屬靈的,不是僅憑人的理性就能完全理解的。
第三,《聖經》是為當時的讀者寫的;而當時的讀者與現今的讀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張力。林賽(Lindsay)說:“古代文獻中那些晦暗不明之處,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我們對許多古代事物的無知所產生的。這些事物在當時是家喻戶曉的,隻要稍微一提,大家就可會意,不必多費言詞。”
蘇克指出,文化習俗等會深深地影響對經文的理解和解釋。比如:
為什麽伯沙撒王讓但以理在國中列為第三、而非第二(但5:7,16)?因為伯沙撒王自己在國中列第二,他的父親拿波尼度當時長期離國遠遊。
為什麽先知約拿不願去尼尼微城?原因之一可能是,尼尼微人對敵人十分殘忍,常將被擄領袖的頭顱斬下,堆積成丘,或生剝俘虜的皮。約拿認為他們罪有應得,應該受審判,故不願意去傳達悔改的信息。
摩西律法規定,“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23:19,34:26;申14:21)。為什麽呢?原因之一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是迦南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
為什麽以利沙對以利亞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王下2:9)?是他想擁有以利亞的雙倍屬靈能力嗎?不是。以利沙所求的,是作以利亞的繼承人或後裔。因為,根據以色列人的習俗,家中的長子可以繼承他父親的雙份產業(申21:17)。
為什麽主耶穌在不是無花果結果的季節,斥責無花果樹不結果(可11:12-14)?原來,在以色列,三月無花果樹通常已生出小花苞,四月便長出綠葉,“收無花果的時候”是五月底至六月底。小花苞是可吃的。主耶穌斥責無花果樹時,已是四月的逾越節期間,樹上竟沒有小花苞,所以那一年一定不會結果子。
為什麽主耶穌吩咐門徒上路時不要問人的安(路10:4)?是否太不合群?不是。因為當時的問安不是隻打一個招呼而已,是非常花時間的:雙方鞠躬數次,重複問安,然後還要討論當天發生的事。主耶穌是命令門徒不要浪費時間,抓緊做工。
費伊和史督華(Gordo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從另一個角度,指出釋經的必要性:

《聖經》需要解釋的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在於它的性質。從曆史來看,教會了解《聖經》的性質,正如了解基督的身份一樣 -- 《聖經》既是屬人的,又是屬神的。誠如賴德(George Ladd)教授所說:“《聖經》是神的話,藉著曆史中【人】的話而表達。”由於《聖經》具有這樣的雙重性質,我們需要作解釋的工作。
因為《聖經》是神的話,所以它有永遠的適用性;它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文化中,向所有的人說話。因為它是神的話,所以我們必須聆聽並遵行。但因為神選用曆史中人類的話來傳達祂的話,所以《聖經》的每一卷書都有其曆史性;每一文獻都受到原先寫作時的語言、時代、及文化的限製(在某些情況下,也受它寫成以前的口頭曆史之限製)。由於《聖經》永遠的適用性與其曆史鐵性之間有一種“緊張狀態”,遂有解釋的必要。  

奧斯邦(Grant R. Osborne)也指出:

《聖經》作者原初的意思是很重要的起點,但本身卻不是終點。釋經學的使命要從解經開始,可是要將經文的意義處境化,應用於今日的情形,才算完成。…釋經學很重要,因為它使人從經文走到應用,讓神的靈所默示的話語,以新鮮而滿有活力的方式向今天的人說話,向當年一樣有力。  

在聖靈的光照下,跨越曆史、文化、語言等鴻溝,從《聖經》經文的“當時”進入讀者的“現在”,讓《聖經》對各個世代的讀者說話,這就是釋經學的任務。

---摘自《聖經的詮釋》


(來源:xy)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