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答完Max的問題後,用最淺顯的語言給他簡述了下麵的“人頭稅”故事。我還對Max提出了兩點,一是多看些nonfiction的書,也看些曆史方麵的書,因為讀nonfiction的書比fiction的書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二是長大以後,要是看到有下麵故事中那麽不公平的事、特別是對中國人不公平的事,要站出來爭取權益。
“人頭稅”
加拿大原是來自亞洲的印地安人和散居在北冰洋沿岸的部落民族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地方。十六世紀,法國探險家最早在東海岸登陸,開始皮毛生意,英國人隨後也到達。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這片土地上展開統治爭奪戰,最終英國人取得了勝利。從而加拿大成了英國所屬的一塊自治領土,並於1867年,才獲得立法權建立加拿大聯邦。
建國初期,加拿大聯邦隻有位處東海岸的安大略、魁北克等5個省,地處西海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美麗富饒,第一任加拿大總理麥克唐納力勸該地區人加入加拿大。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人到首都攤牌,說除非在10年內修建一條像美國那樣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鐵路貫穿落基山,否則就加入美國。麥克唐納滿口答應。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於1871年成為了加拿大第六個省。
然而,建一條連接兩大洋的鐵路談何容易。當時的加拿大,人口隻有400萬,年財政收入不足兩億元。政敵攻擊麥克唐納好大喜功,不切實際,勞民傷財,1873年麥克唐納被拉下了馬。7年過去了,麥克唐納答應的鐵路工程未能啟動。不列顛哥倫比亞人要求脫離加拿大聯邦,加入美國。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北麵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南麵是美國的華盛頓州,東麵是落基山脈,當地人到加拿大的中部和東部去,還不如到美國的繁華城市西雅圖更為方便快捷。
1878年,再度執政的麥克唐納堅持用鐵路去贏得西部的理想。在鐵路工程招標中,一個有著建築美國太平洋鐵路經驗的美國工程師安德裏克勝出。安德裏克對修建美國鐵路的勤勞吃苦的華工印象深刻,決定雇傭華工。他的決定遭到當地白人的激烈反對,但得到了麥克唐納的支持。
數萬華工從香港、澳門啟程在海上漂泊了數月,終於陸續登岸加拿大,投入到艱難的鐵路建設中。他們劈山鑿洞,逢水架橋,越過“加拿大地盾”的岩石與沼澤,穿過落基山這座幾乎通不過的山脈。從1880年到1885年,華工們在崇山峻嶺間從事最繁重、最危險的工作如打隧道、運沙石、架橋梁、運送炸藥等比白人更具生命危險,而工錢卻隻有白人工錢的一半;白人的食品和住處由鐵路公司供應,華工卻要自己解決;華工的衣食住及日用品不僅自行負擔,承建商還要對華工使用的工具實行折舊,收取使用費。華工一年的總收入大約235加元,除去必要的花費和被克扣後,所剩無幾。先後有約17000名華工參與修築連貫加拿大東西海岸的太平洋鐵路,其中4000多人死於築路工程。
1885年11月7日,全長22531公裏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終於建成。它像條巨龍,從大西洋騰空,穿越落基山脈,飛向太平洋;它似條金色的緞帶,橫穿大陸,把加拿大諸省牢牢地連接一起,一脈相通。全線通車後,艾伯塔、薩斯卡徹溫等中部草原省份加入加拿大,形成加拿大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現在地大物博的版圖,從此生生不息。
然而在歡慶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成的盛宴上,卻沒有看到一個中國人的身影,沒有邀請一個中國人參加。雖然麥克唐納總理在國會演講中慷慨陳辭:沒有華工,就沒有太平洋鐵路,沒有太平洋鐵路,加拿大就無緣於美麗的資源豐富的太平洋親近,她將是落基山以東的一個國家。可就在太平洋鐵路完工後不久,加拿大就背棄了華工,加拿大政府拋出了一項完全是針對華工的舉措:向華人征收(隻對華人征收)每人50加元的“人頭稅”。“人頭稅”的目的非常明確:“卸磨殺驢”式地趕走替加拿大政府修建完鐵路的中國勞工。
50加元的人頭稅對於當年的任何一位華工來說都無異於一筆天文數字。加拿大政府這一毒招立竿見影,1885年年底,第一批華工回國了。而那些身無分文滯留在北美的華工或者意欲留在加拿大的人,隻有帶著一身疲憊沿著鐵路流浪去闖一條生路。本來就昂貴的“人頭稅”還逐年見漲,到1903年,原本每人50加元的人頭稅已經暴漲到500加元,這在當時足能購買一棟房子。從1885年到1923年,華人付給加拿大政府的人頭稅總共2600萬加元,而當年太平洋鐵路的修建費是2500萬加元。該稅到1923年被更嚴厲的排華法所取代。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大華人社團開始為“人頭稅”的平反奔走呼號,呼籲加政府承認錯誤,承認華人對國家所做出的貢獻。經過二十多年抗爭,隨著華人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高,加曆屆政府對平反“人頭稅”的態度經曆了從不與理睬,到虛與委蛇,再到積極處理的轉變。終於在06年1月聯邦大選中,“人頭稅”問題成為爭取百萬華人選票的重要議題。保守黨政府總理哈珀上台後,表示將兌現大選承諾,平反“人頭稅”,並最終於1月22日在議會舉行“人頭稅”平反儀式,正式就歧視華人的“人頭稅”政策向全加華人作出正式道歉。
“加拿大道歉!”加拿大聯邦政府總理哈珀用這句生硬的廣東話,翻開了加拿大華人曆史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