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防禦機製和基督教

(2007-06-13 22:55:48) 下一個
心理防禦機製和基督教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來源: ICLL 於 07-06-11 08:12:58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原載於HKUDB 哲學及心理學專區

前言

在心理學的心理分析學派中,對於人麵對困難挫折時,不知不覺地以消極方法去躲避問題,稱為「心理防衛機製」(Defense Mechanism)。這類機製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個人情緒太大的困擾和穩定心境。可是,假如習慣性地不去麵對困難挫折,濫用機製而逃避人生,與現實脫節,可以嚴重到發展成為精神病的。這類機製,與基督教一些思想竟然不謀而合:

1. 否定(denial):把不愉快事件當作沒有發生,以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
例:親人去世,否定是永別,而認為他上了天堂,隻是暫別而已,將來定會在天堂上重逢。

2. 解脫(undoing):以象徵式的事情和行動,嚐試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補救因自己犯錯而引致心理上的不舒服。
例: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向神承認自己所犯的罪,罪就得赦免。

3. 認同(identification):在某些事情上經歷挫折,會選擇性地模仿某些人或某些東西。
例:身為基督徒就是要行基督之路,模仿耶穌為義受逼迫。

4.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利用種種方法,以求彌補因經歷不如意後所產生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憾。
例:為教會而作過勞的事奉,企圖補償生活中所經歷的不滿和遺憾。

5.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當犯錯時,搜集有需要的理由並合理地強調,以致犯錯的事實不再困擾自己。
例:在自己犯錯時,就會想到世人都有罪。

6. 投射(projection):自己有某種罪惡念頭或惡習,反而指斥別人有這種念頭或惡習;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態度、意念和慾望轉移到他人身上,指責和批評他人擁有這些性格等。
例:我所犯的罪,都是魔鬼引誘的。

7. 酸葡萄(sour grapes):著意地將自己過去追求但又得不到的東西加以貶抑和打擊。
例:信教後,通常會在見證中說後悔以前追名逐利(而往往弄得一塌糊塗)的生活。

8. 甜檸檬(sweet lemon):雖然生活中發生不如意的事,卻會努力強調事情有其美好的一麵。
例:上帝安排的永遠是最好的。

9. 倒退(regression):為了避免失望和挫折,重新運用孩童時期的方法來獲得滿足。
例: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3〕

10. 幻想(fantasy):利用幻想方法,將自己暫時抽離現實的困擾,得享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例:幻想蒙主寵召後,止息地上勞苦,在天堂永享快樂。

11. 壓抑(suppression):在特別情況中,無意識地壓抑自然與直接的感受和反應。
例:遇到生活不如意事,或者天災人禍,反而也感謝神。

12. 理想化(idealization):對某些人和事作過高的評估,將事實的真象扭曲和美化,脫離現實。
例:屬靈的就是最完美的,包括教會、牧師、教友等,比起屬世的非教徒更善良和美好。

13. 昇華(sublimation):對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性慾或政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
例:對於被基督教教義認為有罪的自慰,有些教徒會將性慾昇華到教會的事奉上。

14. 分裂(dissociation):在同一時期,不同的環境或生活範疇,會有十分相反的行為出現。
例:虔誠教徒的背後,有些會是一個殺人狂魔或孿童神父。

另外的心理防衛機製(非宗教性)包括:

15. 隱抑(depression):把一些不能忍受或會引起極大衝突思想或感覺,在未意識之前便抑製到潛意識中,使自己不知不覺間保持心境安寧。

16. 轉移(displacement):被人激怒或欺壓時,礙於地位或社會規範,轉移另一對象作發洩。

17. 反向行為形式(reaction formation):壓抑自己衝動與慾望,人害怕這些衝動突然爆發,平時更著意加以防範。
後記

起初我以為宗教是情緒的安慰劑,其實這看法隻有一半正確。適量的心理防衛機製,的確在複雜的人生中所需要的調整。但假如習慣性地利用基督教以達防衛機製的效果,每每去逃避人生,可能會導致個人最終與現實脫節,這不單是一個毛病,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為精神病。

從心理學角度看來,可以大概知道為甚麼這麼多人相信基督教,因為殘酷的社會令人啟動心理防衛機製,而基督教就「順應民情」,以教義歡迎「逃避」的人;可是物極必反,過於鼓勵這類防衛,往往對個人心理有不良影響,因此亦令大量非教徒對基督教產生反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