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中國心

混跡文學城已九載,神交愛護華夏之網友,掃潑向故國之汙泥 (人勤筆拙,轉貼為主,請作者見諒)
正文

毛澤東四勝蔣介石

(2010-09-09 08:11:36) 下一個
毛澤東四勝蔣介石
  
天勝】 於 2010-9-8 12:18:09 評論說

  (9月9日是毛澤東逝世的日子,特作此文以紀念。)
  
  
  毛澤東四勝蔣介石,一曰文勝,二曰政勝,三曰武勝,四曰氣勝。

  社會上流傳說一種說法,認為毛澤東領導的革命能夠成功是日本人發動“瀘溝橋事變”幫了大忙,帶有偶然性。因為日本入侵中國,蔣介石為了抗戰,毛澤東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初聽,這話似乎有點道理;細想,此說純屬無稽之談。

  抗戰之先,毛澤東與蔣介石在江西的軍事較量,力量極其懸殊,蔣卻遭到慘敗,後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因為毛澤東被剝奪了指揮權,否則,蔣介石也會以失敗而告終。日本投降時,雖然共產黨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發展,但與國民黨的力量相比,後者依然占絕大優勢。當時中共有91萬軍隊人,管轄1億多人口的根據地。而國民黨軍總兵力達430萬人,並接收了日本侵華軍隊100萬人的全部裝備,還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國民黨統治區的麵積為730餘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76%;人口為3.39億,約占全國人口的71%。人力物力資源雄厚。同時,國民黨還控製著全國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擁有幾乎全部近代工業。其軍工生產也具有一定基礎,能夠製造步兵武器、重炮及各種彈藥。而這些,中共是不具備的。
  國際上,美國堅決有力支持蔣介石,而共產黨方麵,當時蘇聯支持毛澤東的態度卻有些曖昧。
  結果如何?蔣介石慘敗,退到台灣苟延殘喘,勝利屬於毛澤東一方。
  考察其勝敗大略,主要是毛澤東在文化、政治、軍事、氣質四方麵的素養超過了蔣介石。
  毛澤東是文化巨人,相比之下,蔣介石是文化矮子。毛澤東說過,“要用筆杆子打敗蔣介石。”有個美國學者,排列了100個世界曆史名人,其中中國的有三位,他們是:孔子、秦始皇、毛澤東。那麽多中國曆史人物不選,怎麽就選這三位呢?這個美國學者談了理由:孔子代表儒家文化,影響中國社會兩千餘年;秦始皇統一紛爭不休的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建立郡縣治,開創了一個新的偉大的時代,影響極其深遠。毛澤東開創一個偉大時代可以和秦始皇媲美,而毛澤東有大量著作,流傳世界,秦始皇卻沒有,所以,毛澤東在文化的久遠影響上超過了秦始皇。
  蔣介石也應該算曆史家,可毛澤東更是大曆史家,在文化學術界,有幾個人不知道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並作了大量圈點。毛澤東不僅僅是大曆史家,還是大學者,大文學家、詩人、書法家。中國近代以來,學者型的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最佩服的有兩個人,一個毛澤東,另一個是魯迅。我想田家英得出這個結論,其中文化占了很大的因素。
  毛澤東是大文章家,現代中國無人與之匹敵。他的代表作有很多,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等。中國社會何其複雜,可毛澤東僅僅用了不到4000字,便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得簡明精當,非大腕概括力不及。毛澤東寫的雖然多是政論文,但讀來不枯燥,不呆板,活力很強,氣勢很盛,文辭精煉,洞見深刻,大得古法。有不少地方還十分生動形象,實為政論文之典範。
  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篇即寫道:“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麽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衝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誌,都將在他們麵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站在他們的前頭領導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後頭指手畫腳地批評他們呢?還是站在他們的對麵反對他們呢?每個中國人對於這三項都有選擇的自由,不過時局將強迫你迅速地選擇罷了。”請看,這是何等氣勢!放在文章的開頭,很講究作文藝術,開篇語驚,引人注目。
  再如《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寫道:“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巧用比喻,何其形象而優美!
  連寫哲學文章也很有生動之筆:“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實踐論》古人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毛澤東文采斐然,雲蒸霞蔚,令人感歎叫絕。
  毛澤東的詞作,作為領袖人物,古之罕有,一首《沁園春》,轟動山城,傾倒國民黨無數文人墨客,其力量勝過數十萬軍隊。
  這些,蔣介石都差之遠矣。
  蔣先生在文化方麵更有不敵毛澤東處,那就是毛澤東是一個哲學家,蔣不過是一個儒家。從《矛盾論》等哲學著作看,毛澤東吃透了《周易》,吸取了《周易》中陰陽對立統一精華,撰寫成《矛盾論》。哲學為學問之巔,哲學思維決定路線方針,哲學對則路線方針對。1972年尼克鬆訪華,解凍美中關係,毛澤東說:隻與尼克鬆談哲學,具體事情都交給周總理去談。這一點,不僅蔣先生做不到,很多領袖人物都做不到。毛澤東的哲學著名論斷比比皆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唯一途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啟示那些對革命能否成功的懷疑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毛澤東站到了文化的最高峰上,把蔣介石玩在股掌之中,這勝負,就可以見得些分曉了。
  “政勝”,就是毛澤東在政治上勝過蔣介石。毛澤東的結論是: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蔣介石的政治基礎是富人,毛澤東反其道而行之,依靠窮人。具體說來就是依靠農民和工人,所以有後來“工農聯盟專政”。革命的途徑是 “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無疑,這一選擇具有真理價值。農民很窮,窮則思變;農民的數量太大,如果能激發幾億農民的革命熱情,其力量巨大得足以摧枯拉朽、天翻地覆。顯示的力量正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篇說的那樣,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麽大的力量都壓抑不住。他們足以埋葬一切黑暗罪惡勢力。怎樣激發農民的激情,很簡單:“均貧富”。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讓農民有生存的權利。於是,革命的山洪便暴發了。
  但做到這點還不夠,還必須有一個理想合一,組織嚴密、令行禁止、清正廉潔、精神昂奮、銳意進擊、敢於犧牲、前仆後繼的鐵的隊伍。這樣的隊伍,毛澤東和他的同伴們培育、鍛煉出來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當年共產黨革命隊伍是精神堡壘,鐵牆銅壁,一呼百應,其勢如潮,無堅不摧。革命隊伍內部,親如一家;革命隊伍與老百姓,魚水情深。可以想見,千千萬萬的人誌同道合,匯成向著一個目標衝擊潮流,其勢如排山倒海,其力如雷霆萬鈞,推江振海,無往不勝。
  更歎為觀止的是,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威力巨大,善於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鼓動群眾。把革命理論普及化、群眾化,把分散的心凝聚起來,把人們的情緒調動起來,幾乎所有的人,都變成了威力無比的精神原子彈。
  在這支革命隊伍裏,湧現出了無以數計的英雄,他們拋頭顱,撒熱血,赤膽忠心,視死如歸。如李大釗、瞿秋白、方誌敏、劉胡蘭、江姐等等。
  而蔣介石的幹部隊伍紀律鬆弛,政綱紊亂,離心離德,派係林立,親疏不同,各懷鬼胎,私欲橫流,腐敗成風,沒有形成集團戰鬥的力量。兩相比較,誰勝誰負,又見得些分曉了。
  所謂“武勝”,就是毛澤東在軍事上勝過蔣介石。這個勝,非常分明,非常鮮明。不論軍事理論和實戰,毛澤東都高出了蔣介石一大截。毛澤東不僅僅是偉大的政治家,又是偉大的軍事家。諳熟以孫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兵法經典。更可貴的是,毛澤東在政治上不死搬,在軍事上也不教條,十分善於根據眼前實際,古法活用,靈活機動。在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可謂出神入化;大渡河岸,幾乎陷於絕境,蔣先生暗暗高興,毛澤東會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的覆轍。結果如何?18名勇士成功飛奪瀘定橋,讓蔣先生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一句話。誰不說翻雪山之難,誰不道過草地之苦,誰不為張國濤鬧分離使毛澤東生命處於危急關頭而捏把汗。然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道道險關皆過,一次次心驚皆平。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長征途中,顯示出毛澤東是一個天才的大英雄。到了陝北,如蛟龍歸海,天地十分寬闊了,蔣先生其奈毛澤東何?有人說,此時日本不侵華蔣先生一定能撲滅毛澤東的革命勢力,實乃昏庸之見,片麵之談。長征途中,千山萬水,處處危地,處處險灘,乃蔣先生取勝天賜良機,此刻此地不勝,機會便失去了。毛澤東到了陝北,和劉誌丹匯合,隊伍壯大,占了地利與人和,生存之機到來。即使日本不侵華,蔣先生也戰勝不了毛澤東。因為,蔣先生戰勝不了人心和規律。
  長征的勝利,有政治的勝利,更主要的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戰略戰術的勝利。
  在國共兩黨兩軍大決戰中,如果說長征途中的戰鬥是“小計”,那麽,大決戰就肯定是“大略”了。“小計”蔣先生不敵,“大略”蔣先生也敗下陣下。戰前,要講雙方的物質力量,勝利絕對屬於蔣介石一方。軍隊,毛澤東的91萬對蔣介石的430;民眾,毛澤東的1億多對蔣介石的3億多;糧食、武器,毛澤東的是小米加步槍,蔣介石的是大米、白麵加美國、日本造的現代化裝備。在這場大規模軍事較量中,毛澤東有兩招很狠,打昏了蔣介石的頭,是決勝的關鍵。一是東北戰場在錦州的“關門打狗”,二是劉鄧大軍千裏進軍大白山。由於蔣介石在重大戰略上難以預測毛澤東,所以局麵漸漸被動,以至節節失利,處處敗北,落荒逃海島,狼狽守孤岸。
  出了實戰之外,毛澤東有指導戰爭的軍事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蔣介石卻寫不出這樣的經典。戰爭理論指導戰爭實踐,所以勝,首先勝在理上,蔣介石沒有軍事之大理,豈有軍事之大勝!
  從軍事的比較看,毛澤東與蔣介石誰勝誰負,也比較分明了。
  然而,“文、政、武”三勝是淺層的勝利,不是根本的勝。毛澤東從根本上戰勝蔣介石的是什麽呢?是“氣”!
  “氣”是氣質、精神、品格。首先是正氣。文天祥有《正氣歌》,孟子有浩然正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毛澤東就具有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救斯民於水火,挑戰不平世界,播光明,逐黑暗,弘揚真理,伸張道義。毛澤東舉起了為大多數貧苦群眾謀利益充塞天地之間的大義大氣之旗,如此合者多,呼者眾;而蔣介石維護地主、資本家等少數人的利益,故合者稀,呼者寡。
  這正氣裏,不僅須明道義大理,還須要“寡欲”,也就是私心不要太重,欲望過重難以清正剛健。這方麵,毛澤東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他的確把自己的心交給了絕大多數群眾,他為自己和親人考慮利益極少,他立過誓:“不沾錢。”而蔣介石為了維護四大家族等少數人的利益,導致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在上海展開的“打虎運動”虎頭蛇尾,以失敗告終,腐敗照樣蔓延。
  這“氣”還有氣魄、氣量、氣度。當時,美國人到延安見了毛澤東,得出結論說:毛澤東是大家氣度,蔣介石是小家子氣。美國人為蔣先生灰心了。筆者聽一個湖南人說,共產黨的領導,他最喜歡兩個人,一個是毛澤東,再一個是陳毅。為什麽呢?因為他覺得這兩個人都有一股豪爽、灑脫之風。毛澤東詩詞充分體現了大氣魄、大氣量、大氣度。在“北國風光”裏可見,在“小小寰球”中可見,在“鯤鵬展翅”上裏可見。而蔣先生與毛澤東比,象個小腳女人的形象。
  所以,從根本上說,毛澤東首先在精神、人格上戰勝了蔣介石。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草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