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中國心

混跡文學城已九載,神交愛護華夏之網友,掃潑向故國之汙泥 (人勤筆拙,轉貼為主,請作者見諒)
正文

美中情局圖謀設計絞殺“中國軍方鷹派” -- 居然被新浪論壇刪帖

(2010-05-23 08:48:42) 下一個
美中情局圖謀設計絞殺“中國軍方鷹派”

《鳳凰周刊》

美中情局圖謀網絡絞殺“中國鷹派”?

鍾堅 《鳳凰周刊》

“我被納入他們的視線,下一步的靶標就是我,這毫無疑問!”上校咬牙切齒地說。空氣裏飄蕩著的一絲危險氣息,總像個追隨者,隨時隨地,戴旭都能真切地感覺得到。



發自敵壘的暗箭,“可能是毒藥,也可能是秘密的誹謗,”在以最大反美者自居的空軍上校戴旭心裏,這樣的擔心已潛伏多年。



混跡於大陸保守和高度封閉的軍界,從事軍事理論創新、軍事學術研究的戰略家們,習慣於在體製內生存,大多身處高位,內斂緘默,鮮有言辭出格,敢拿自己的前程開玩笑。不過中國軍事變革的天空裏,仍有幾隻獨立特行的“鷹”,它們不懼被視為另類,被打壓和排擠,目的是為了暢快和抒情地表達。


這些在大陸民眾間擁有無數擁躉的“鷹”們,可能會遭遇的命運是,自己團隊的冷眼,黯淡的仕途,最終曲高和寡,在行伍中且行且遠。這樣的前車之鑒,抬頭可見。


“每個軍人都是鷹,如果軍人不是鷹,那就是和平鴿。”《超限戰》作者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直言不諱告訴本刊記者。數年前,這位前空軍著名學者與空軍另一戰略家喬良合著此書後,命運突然緊轉急下,趨於黯淡,背著處分的王湘穗不久轉業地方,而喬良一時亦備受冷落。


本港報章3月17日刊登的一篇政治評論,首度揭開了大陸軍界“喬良、王湘穗”事件後的驚天秘聞,軍界兩位戰略奇才被貶的背後操縱者很可能是大洋彼岸華盛頓美國中情局。大陸的軍事理論創新者也擔心,當年的這場陰謀絞殺,今天還可能會延續。


形成於網絡民意概念中的中國鷹派們,不管來自人間草莽,或是內部圈養,強烈的危機意識已迫使他們浮出水麵,走向前台,與其被惡炒和棒殺,不如進行反戈一擊。然而囿於特殊敏感的身份,他們可能選擇了一種更隱蔽更有趣的抗爭方式。


“中美世紀對決,軍人要發言”


3月初的北京,各路傳媒精英聚焦大陸兩會,這個每年一次的最大規模政治會議,成了輿論開年的重頭戲。西方外媒在此際,很輕易找到了他們關注的興奮點,今年落入視線的是中國一所軍校的教授劉明福和他的新書《中國夢》。


“中美世紀對決,軍人要發言。”新書的扉頁上,這樣寫道, “這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裏不得不看的一本書。”


新書作者來自於北京國防大學,劉現任國防大學軍隊建設研究所所長。陸軍大校劉明福1969年入伍,有過作戰部隊、大軍區政工幹部的經曆,劉的特殊身份和書商稍顯誇張的廣告詞,不由得不讓西方媒體振奮莫名。


新書出版恰逢兩會召開的前二天,為劉的新書作序的是去年新履職的國防大學政委、空軍中將和著名戰略家劉亞洲。在西方世界,劉亞洲早已光彩奪目,而劉明福在軍界籍籍無名。為撰寫此書,劉明福據稱已醞釀數年。劉的新書讓人感到驚奇之處,在於不同於一般忙於內部建造體係、用詞枯燥、冗長說理的軍事學術書籍,這位現役軍官竭力想讓外界聽到發自中國軍隊胸腔的聲音。


“不能把中華民族變成一個‘經濟民族’,經濟民族是危險的民族,會使民族成為‘經濟動物’;中國必須具有與美國同歸與盡的能力,才能夠確保與美國共同生存,共同安全,共同發展;世界太重要了,不能把它交給美國;中國的軍力目標,不能隻鎖定在世界三流軍力的水平上……


美國人很快給劉明福的額頭上貼上“中國鷹派最新代表”的標簽。美國一家網站3月3日撰文指出,就在美國為實現“零核”世界而努力時,解放軍軍官卻呼籲中國應該利用不斷增長的收入將自身打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以應對在未來10至20年間遇到的戰爭。


路透社的文章說,這位解放軍大校寫的新書,是《超限戰》之後的一個合乎邏輯的進展。海灣戰爭後的1999年,由中國空軍兩位戰略學者推出該書後,西方輿論嘩然,外媒解讀為,這是中國教唆使用恐怖主義的教材,書中強調使用經濟、法律、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及一切必要的,包括企業間諜、竊取美國技術等手段打敗美國無與倫比的軍事機器。


也有來自國內學者的攻訐,國內評論人汪嘉波撰文稱:中國鷹派“可以咄咄逼人,但卻不能不負責任;可以激情澎湃,但卻絕不野蠻好鬥。”


中國鷹派已成為代表中國強權力量的代名詞,他們生成於西方傳媒和國內的網絡語境,在各類由發燒友組織的軍事論壇博客空間瘋長,鷹派不特定指某人,多來自軍方。民間的“軍事理論家”們根據各自經曆和觀點,評點江山,指摘或讚美,為心目中認定的鷹派搖旗呐喊。


在外媒的圍剿下,劉明福這隻被外媒揪出的“鷹”顯得有點勢單力孤,他《中國夢》中說,要突破西方國家對中國強軍事業的輿論遏製,就要增強中國“軍事話語權”。


很快劉明福得到來自外援,這個外援來自於境外。


一篇蹊蹺的政論出爐


3月17日,本港《明報》17版悄然出現了一篇政論文章《中國聲音被外媒高調解讀背後》。這篇以劉明福的《中國夢》為由頭,稱西方國家借助中國一貫對內管控,對外克製的觀念,屢次變本加厲地高調解讀中國聲音,以冀圖影響中國政府的決策進程。


該文作者引用一位美前駐華使館工作多年的雇員之口,揭開了美國過去數年裏可能對中國已發動數次網絡戰的驚人秘密。這名美國雇員在2006年初寫給美國一份秘密報告,這個報告後來由國防部長轉呈給了美國總統。


該雇員在報告中說:“為了影響中國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我們必須確保能夠讓中國最出色的智囊停止思考。”他不無得意地透露了外媒高調解讀中國聲音的一係列案例:“過去二十年,我們針對李際均等一些中國思想家成功進行了攻擊,今後還要加大攻擊力度,” “如果有必要,可以適當地重演‘喬良模式’”。


已退役的李際均中將早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曾是中國王牌軍38軍的軍長,潛心軍隊軍事革新,在全軍第一個進行陸軍機械化集團軍試點改革。80年代末,李際均出任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同時兼任軍隊改革辦公室主任。54歲時李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將。不過幾年後,如日中天的李際均一反常態地赴軍科院擔任副職,直至退休。


這篇政論文章,指出美國曾隱蔽地長期致力於巧妙消除中國政府特別是軍方對其不利的思想觀點和有影響的對手,最常見的手法就是通過各種渠道,以影響兩國關係為借口對中國施壓。


這篇文章來曆卻蹊蹺,雖然是一篇政論文體,但刊載的地方卻是報紙的廣告版塊。文章不足2千字,占據了該版麵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明報》的廣告發刊標準,價格大概在4、5萬間。而據本刊記者調查得知,出資並刊登這篇文章的人來自內地,既如此,署名“香港中文大學戴靜”的作者,有可能是個假名。


內地人士專門出巨資去港媒的廣告版麵,運用假名,刊登這樣的文章,其良苦用心,頗值得玩味。


一個有意思的惴測是,《明報》的政論文章,可能是麵對西方的群起圍剿,大陸軍方鷹派們選擇在海外作出適當的反製,且出招迅捷、釜底抽薪。倘真是如此,這次舉動真是前所未有。


事實上,在港媒刊登該文之前,3月5日的大陸軍事網絡上,也出現了一篇署名“華燈”的網文。該文作者自稱“作為曾經對一些事情有所了解的海外華人”,抖出美對中國網絡戰的內幕。


與《明報》的那篇文章論調近似的是,“華燈”更詳細地稱:當年美國中情局對中國實施的了代號“老鼠計劃”的行動,美國人巧施離間計,讓李際均中將早早退出權力中心。該網文更指出,中情局隨後瞄準的中共劉姓高級將領,先後組織數次網絡大規模攻擊,精心設計,引導中國網民夾攻,取得了意想的效果。


了解內情的“華燈”稱,西方運用輿論和網戰,後麵還成功挑落中國軍隊的兩隻“鷹”:《超限戰》一書的作者:喬良和王湘穗。


《超限戰》書作者回憶:當年是有懸念


美國人他們在陰謀扼殺中國軍事戰略和創新人才,王湘穗當年就是這麽判斷的。


1999 年,王湘穗與喬良合著《超限戰》出版,在境內外立時聲名鵲起,但厄運很快接踵而至。前空軍著名學者王湘穗獨家向《鳳凰周刊》記者講述了當年的一些經曆。


王回憶說,《超限戰》隻是關於研究軍事變革、思想變革、戰爭理論和戰爭形勢變化的一本書。但中國學者破解了美國軍事革命思想的特征和局限,這讓他們覺得,中國軍人戰略思考能力,可能對他們有些威脅。


後來事態的發展超過所有人的預料。這本原本認為僅僅是思想和理論探討的軍事學術書,上升到國家領導人的層麵說事。隨後“關於《超限戰》一書,軍方三緘其口,不敢宣傳,甚至壓製作者。比如說要給作者處分。”


2001 年9月,美國紐約發生了震動世界的恐怖襲擊事件,印證了中國學者軍事理論的預測性和正確性。但作者之一的王湘穗幾年後黯然轉業地方,另一作者喬良雖為軍方某將領力保軍籍,但已淡出主流話語平台。


回顧當年事件的整個過程,王湘穗告訴本刊記者,作為當事人,他們兩人都感覺,這不像個孤立的事件。“1999年《超限戰》出版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專門組織了20多個漢學家進行翻譯,英文版的該書被拿去巴拿馬出版。最初翻譯出來後,在美國的政界、軍界和研究界,進行了廣泛認真的研究。”


更讓人大跌眼球的是,英文版新書封麵采用的是美 ‘911’飛機撞大樓的圖片。“出這本書的時候,是在1999年,離美遭恐怖襲擊還有2年多,兩起事件根本扯不上關係。”王湘穗說,美國妖魔化的手段很明顯,對手實際上已經做過很充分的研究,包括在某個場合通過中國高層施加壓力,對我們進行某種程度的打擊,希望左右中國戰略界的方向。“最後他們做的還是挺成功的。”


王湘穗認為,在大國戰略博弈中間,有無戰略思想至關重要,軍事戰略思想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最高明的方式是,一開始運用某種手段高端控製、扼殺對手的軍事戰略思想,此為上上之策。“這方麵,美國人做的比較早,有先見之明。”


大陸軍方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稱,通過網絡攻擊、內部發展間諜等離間術,牽製中國有思想的智囊,達到阻礙中國軍隊發展,讓中國軍隊處於步步落後,已成美國情報部門使用的慣例。二戰時候的德國和蘇聯、英國和德國之間,冷戰期間的美國和蘇聯之間,此類戰術運用頻繁,中國在與國民黨軍隊對抗時候,也采取了此類心術計劃,多數奏效。


不過該學者稱,現在洋為中用,中國的一些古典軍事智慧,反倒被對手運用嫻熟,中國在這方麵應引起高度警惕。他說,“喬良、王湘穗”事件後,中國軍隊軍事理論創新和學術探討熱情為此沉寂了數年。


2006年,已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的王湘穗出訪美國,五角大樓的一位官員馬上從記憶庫裏搜尋到這個名字,警惕地盤問王,“你代表誰來訪問我們的?”看來,美國人對他仍記憶猶新。


天空還有幾隻中國鷹


中國鷹派人物代表喬良、王湘穗隱身後的十年,隨著互聯網事業在中國的普及,不甘於軍界的寂寞,在外媒和網絡空間中產生了所謂的中國鷹派,這些鷹派的形成和認定並沒統一的標準。語出驚人、言辭犀利者常被民間認為是鷹派榜樣,具有民族氣質,因而受人景仰。


2005年,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如果美國向中國領土目標發射導彈和精確製導炸彈,中國將使用核武器進行還擊。“我們將對西安以東所有城市遭到摧毀作好準備,當然,美國也得做好中國摧毀美國數百個城市的準備。”事後,中國外交部鄭重聲明這是個人觀點,但朱成虎一時被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網民高高舉起,捧為偶像。


中共現任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將被認為是中國最“鷹”派的將軍。梁光烈參加後越戰,先後輾轉過數個戰區任職,梁上將行事幹練,出語果斷,是大陸軍界最有鐵腕的人物。梁的同僚總後勤部長廖錫龍上將,也屬民間推認的中國鷹派的典型代表,在現任軍委領導班子裏,廖錫龍是為數不多的經過實戰檢驗的中共高級將領,何況廖錫龍當年的表現不俗。


梁光烈的繼任者,現任總長陳炳德也具鷹派氣息,陳炳德在對台軍事前線的南京戰區任職多年,指揮過 “96三軍聯合軍事演習”。陳挑選的總參的兩位總長助理戚建國和陳勇少將都來自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也有鷹派稟賦。


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軍隊特定的政治生態要求,軍政高官多身在軍政高位,忙於實物,出於軍紀的約束和保密要求,中國的將軍們大多深居簡出,很少在公眾場合發聲。而相對而言,在軍事學術領域,那些研究軍事學術理論的學者專家常更容易引人矚目,活躍在公眾視野的有如國防大學的張召忠、金一南,軍科院的羅援,海軍的尹卓等將軍。


但體製內生存的中國軍事專家們,大多顧忌太多,出語平和,鮮有個性觀點,有人觀點反複,自相矛盾。這類群體被認為是介於“鷹”和“鴿”之間。


不過也有“異數”,如戴旭者。時下正風靡大陸各個論壇講台的空軍上校戴旭,頭頂著軍事研究員、軍事專家、軍事戰略家、軍事評論員等大串頭銜,被海外媒體評為“中國軍方第一鷹派”。


這位從藍天俯衝下來的軍方鷹派、最大炮手:自詡研究美國戰略已經20年,於對手的一舉一動,洞若觀火,忍噤不住時,便頻頻往敵營開炮,其言無禁忌,“無法無天”,簡直成中國救世主的化身。人前顯勝之後,戴上校時常陷入孤獨的憂慮中。


與戴旭“同道交流、相見恨晚”的軍事謀略學者李炳彥少將,亦深諳戴的處境,因為“從事軍事理論創新,遭受排斥、壓製和不被接受的事,還是屢見不鮮的。”


“看看世界軍事史,曆來都如此,搞思想創新的人,多沒有好的下場:戴高樂搞創新的時候,被趕出了國防部;杜黑搞製空權研究的時候,被監禁;米歇爾提出空戰論的時候,也被解職;如果你想搞創新,必然準備付出代價。”王湘穗感慨說,我們已經付出代價,但是我們還在進行創新。


戴旭的另一重擔憂是,西方勢力至今仍在竭力絞殺中國戰略精英,“若任其胡為,中國的天空還剩幾隻鷹?”而此番惡炒《中國夢》,便與當年間接絞殺喬良、王湘穗兩位,如出一轍,兔死狐悲之餘,“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麽我們不能對別人實行同樣的辦法?”戴旭反問道。



軍事論壇_新浪網

軍事論壇 提示信息

指定的主題不存在或已被刪除或正在被審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