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中國心

混跡文學城已九載,神交愛護華夏之網友,掃潑向故國之汙泥 (人勤筆拙,轉貼為主,請作者見諒)
正文

厚道與尖酸:退休老者與北大教授對待烈士的差別 ZT

(2007-01-17 16:37:18) 下一個
厚道與尖酸:退休老者與北大教授對待烈士的差別

--------------------------------------------------------------------------------

作者: 雲淡水暖



這兩天的CCTV《東方時空》節目的“百姓故事”欄目,講了一個百姓的故事“未
發出的陣亡通知書”,山西太原一個普通的退休檢察官,68歲的王艾普,王艾普
老人據說是當地戰爭文物的收藏迷,1996年春節,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艾普老人
在舊書地攤上發現了一本“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其中有84份尚未發出的
“太原戰役將士陣亡通知書”。

王艾普激動不已,愛不釋手,如癡如醉(王艾普說:一看我當時就傻眼了,其實
就控製不住了…戰役這一個東西,本身就對我刺激太大,一看就出現了失態的現
象,這時候也不挑書了,隻要看到這一本翻。),舊書攤的主人一看,這種生意
鐵定要敲打了,立馬拿糖,少於3千不賣,而王艾普的工資當時是300多元,最終
,王艾普花了相當於一年的收入買下了這本登記冊。

事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王艾普老人投入了全部的心力和全部的個人財力張羅著
為烈士尋找家鄉和親人,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陣亡通知書送到烈士的親人手中
。這件事整整堅持了10年,至今仍然在堅持,10年中,王艾普老人通過種種途徑
,甚至是親身走訪,成功地找到了20幾位烈士的親屬。在記者的鏡頭下,烈士的
親屬們激動萬分,溢於言表,一位李姓烈士的侄兒,甚至當眾給王艾普老人跪下
,因為這裏頭有烈士親屬們數十年對一個親人的期盼、等待所積澱出來的無盡的
情感。

王艾普解釋其行為的動機,是因為其自身的經曆,一位其當兵時候的戰友,在戰
鬥中為掩護其犧牲了,但當其轉業後去尋訪這位戰友的家庭的時候,卻因為當年
資料在郵寄途中遺失而斷了線索,王艾普老人大概就把這份無法了卻的心願,寄
托於這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中。王艾普老人10年如一日在苦苦“挖掘”著哪
怕是點滴的線索,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而同樣是山西,同樣是一位烈士,也同樣被“挖掘”著,而這種“挖掘”的層級
要“高”很多,是某電視台的《翻閱日曆》節目,主持人是赫然的北大教授,其
實就電視台播出的節目本身來看,毫無問題,所謂的“新鮮”都早已是昨日黃花
。而有意思的是,北大教授在節目中不講,卻在自己的博客中津津樂道什麽“收
獲頗豐”,都是些什麽“頗豐”呢,一是“坊間”有謠傳烈士“尿褲子”是“不
尊重曆史”(這是在辟謠還是在廣播);二是在“萬惡的舊社會”,女性烈士沒
有“補品”吃,怎麽有1米70高(“舊社會”、身高也成了調侃的材料);三是
“最具震撼力”的,烈士並非死於“國民革命軍”,而是死於“鄉親們”之手,
而且“鄉親們”解放後受到“各種懲罰”(從行刑者的具像引導到“國民革命軍
”的孰是孰非)。

比較之中,高下立現:

其一,王愛普老人的行為,並無半點“收益”,甚至將自己的房子抵押了7萬元錢
用於尋訪烈士親屬;而北大教授在教書之餘在電視台走穴,收入頗豐,據其自己
說,300來萬的住房,可以兩年之內買下。然在電視鏡頭前道貌岸然地講述了烈士
的“逸聞”拿報酬在前,在博客上油嘴滑舌地調侃烈士的“頗豐”資料製造轟動
效應,言辭尖酸刻薄,台前台後,於名於利,都“吃定”了烈士。

其二,王愛普老人的立場是清晰的,其表達了自己的簡單心路,就是這些烈士們
是為國家、為民族的解放事業獻身的,自己的出發點是為自己、也是為社會做一
點對烈士有益的事情;北大教授的立場是曖昧的,“無論俺們是否支持半個世紀
前的那場紅色革命,事實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勇敢無畏總該得到欽佩,尤其是一
個15歲的女孩子。這一點,俺們節目毫不猶豫地予以肯定,這是令人震撼的死。
”,好一個“無論”,好一個“這一點”,決然模糊了最基本的是非,而這種曖
昧似乎意味著另外一種“堅定”。

其三,在王艾普尋訪烈士親屬的過程中,作出的考證工作,絲毫不亞於一個教授
的所謂“學術研究”,比如,資料的真偽、地點的考證、人物的落實等等,最後
都落定在一個“真”字上;北大教授也擺出一副“學術”的架勢,也言之鑿鑿地
美其名曰“真話”,但其浮現出來的輕浮卻令人側目。

王艾普老人一臉的厚道,北大教授也給人以“厚道”形象,但厚道與尖酸,已經
在事實中定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