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思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古人抄錯了書:從《觸龍說趙太後》說起

(2021-06-18 07:48:51) 下一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裏麵引了古文《觸說趙太後》。

記得中學語文課上就學過這篇文章,不過題目是《觸說趙太後》(讋字讀作zhe)。是觸龍還是觸?是不是上麵寫文章的人引錯了?

再往下深究,卻發現還有故事。

其實很久以前就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了。

《觸讋說趙太後》原見於西漢劉向所編的《戰國策》。

已經找不到當年的語文課本了。手頭有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古文觀止》,書裏就收了《觸讋說趙太後(國策)》一文。文章裏有這樣一句話:“左師觸讋願見,太後盛氣而揖之“。不過在觸讋二字後麵有小字注明:”讋,史記作龍“。這個注解應該是指《史記》裏的《趙世家》,其中就有一句:“左師觸龍言願見”。

《古文觀止》裏的《觸讋說趙太後》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出版的,但中華書局用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映雪堂版本。

另外家裏還有一本《四庫全書精華》,在“戰國策”部分有《趙太後新用事》一文。比對之下這篇文章其實就是《觸讋說趙太後》,隻不過用文章裏的第一句“趙太後新用事”做了文章標題。文章裏有“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盛氣而揖之“一句。注意,這裏用”觸龍“代替了”觸讋“,而且是“觸龍言”。

把三個版本的句子放在一起就很清楚了:

《古文觀止》裏的《觸讋說趙太後》:“左師觸讋願見,太後盛氣而揖之“。

《史記》裏的《趙世家》:“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盛氣而胥之”。

《四庫全書精華》裏的《趙太後新用事》:“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盛氣而揖之“。

《四庫全書》是乾隆年間編的,但是我看到的是“精華”,即原書的節選本, 2010年出版,用簡體字,係重新排版的(非影印件)。眼下沒條件去查閱《四庫全書》的原件。

1979年版的《詞源》和1989年版的《辭海》裏都有“觸龍”這一條目,而且都指出“觸讋是觸龍之誤”。《辭海》更進一步說明:“觸讋是誤將龍、言二字合為一字”。

古代漢字是豎寫的。《辭海》的意思是,在抄“觸龍言願見”這一句時,抄書的人把龍字和言字看成了一個字,就寫成了讋字。

清代學者王念孫(1744-1832)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是觸龍還是觸讋,這件事直到1973年以後才有了定論。那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一部書經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第十八章就是《觸龍說趙太後》,而書中有關的一句是“觸龍言願見”,而不是“觸讋願見”。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裏有“觸龍言”的一頁

網上就有文章指出,大約在1980年代以後出版的書籍裏就普遍使用“觸龍”了。

有朋友發了一張照片給我,是1988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古文觀止》裏的《戰國策·觸讋說趙太後》,其中跟我們在討論的有關的一句是“觸讋言願見 “。在注解裏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

“本篇選自《戰國策·趙策四》。觸讋(zhe,折):據馬王堆漢墓帛書及《史記·趙世家》,應為觸龍,文中”觸讋“是觸龍言”之誤。“

嶽麓書社1988年版的《古文觀止》裏的《觸讋說趙太後》

這兒可以列出一個時間線:

馬王堆裏的帛書包括《戰國縱橫家書》下葬:大約是公元前168年,出現的是“觸龍言

《史記》成書:約公元前91年,其中《趙世家》裏出現的是“觸龍言

《戰國策》:年代不詳,但編書的劉向生於公元前77年,死於公元前1年,出現的是“觸讋”。

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出,大約是在劉向編寫《戰國策》的時候或更早些的時候,抄書的人錯把龍、言兩個字合寫成了“讋”一個字了。

簡單說一下觸龍說趙太後的事。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65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國的趙太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才肯發援兵,趙太後堅決不肯。趙國官員左師(官名)觸龍(名字)自願去見趙太後,陳說此中利害關係。趙太後被說服,長安君被送到齊國。

說明一下。我是學工科的,長期從事工程、管理方麵的工作,文史考據完全外行,隻是對這方麵有點興趣。沒有去圖書館查資料,隻能憑手頭有的書和從網上查到的資料,不過我盡量做到信息準確無誤。

馬王堆帛書照片來自網上,特在此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