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娘媚語

記幾筆發生過的事兒和心情,把昨天和今天送給明天。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生的三層境界

(2010-01-14 12:20:45) 下一個
 







文/張全景







1942年10月18日,豐子愷的好友弘一法師在杭州圓寂了。豐子愷對弘一法師的 一生作了全麵的回顧,作出了“人生三層樓”的哲學思考。豐子愷最高的成就 並不 在哲學上,而是在文學藝術上。但他所作的這個人生思考,具有相當高深的哲學意 義。

他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層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 是靈 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 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

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 活 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慈父孝子,這樣就滿足了。 這也是一種人生 觀。抱著這樣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 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裏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 他們把全力貢 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 謂的‘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人生欲’ 很強,腳力很大,對 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 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 求人生的究竟……世界就 不過這三種人。”

豐子愷說:“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 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 術,發揮多方麵的天 才,便是遷居第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 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守戒律,這是當然的事。”

在 豐子愷先生的眼裏,世界上不管是達官貴人也好,平民百姓也罷;肉食者也好,素 食者也罷;金質銀質也好,銅質鐵質也罷,無非都是人生三層樓中的居客。

那麽 我們就以豐子愷的人類劃分法而言,忠誠在這人生三層樓中,同樣起到精神支柱的 作用。

居住一層樓中的世間芸芸眾生,首要的就是離不開物質生活,他們首先就自 覺不自覺地要忠誠於物質世界。這是他們生存的首要條件。

生活在二層樓中的人 們,首先同樣離不開物質生活,同時,他們還必須孜孜以求,忠誠於他們所追求的 事 業,沒有執著的追求,他們就難以繼續在二樓定居下去。

至於居住在第三層樓 的人們,更加需要忠誠作為他們探索人生的支柱。這是不言而喻的。

至此,我們就 不難 理解蘇格拉底和其妻桑斯佩則隻能算是住在一層樓的人了。曾經有過一段時 期,文化程度相差較大的年輕夫婦,往往會感到雙方沒有“共同語言”,有的甚至文 化程 度相差並不大的夫婦也有這種感覺,其根本原因,我們從豐子愷的“人生三層 樓”思想中可以找到比較合理的答案。




摘自《忠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