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2007-09-05 07:11:07)
下一個
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複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近年來將治療RA的藥物分為兩大類:控製症狀藥和控製疾病藥。由於RA病因不明,故當今並無堪稱控製疾病的藥。控製症狀的抗風濕藥分為四類,一、非甾體類抗炎藥,通常稱一線藥,這類藥物種類繁多,國內市場已多達數十種,二、類固醇激素,激素是一個非常好的止痛抗炎藥,但長期單獨使用不能改善病情,反而帶來許多副作用,激素作為二線慢作用藥起效前的過渡性用是可以的,但用量要小(強的鬆每日5—10克),時間不宜太長。在病情較重,伴有關節外表現的患者,短期治療衝擊,並聯合二線藥治療是必要的。三、慢作用抗風濕藥,通常稱為二線藥,所謂慢作用藥包括抗瘧藥、金鹽、青黴胺和柳氮碘胺毗啶,它們治療RA起效慢,長期使用對RA病情有一定緩解作用,故也稱病情改善藥。四、疫抑製劑:常用有氨甲喋吟、環磷酰胺、硫唑嘌吟、雷公藤、青風藤等。
(以上,取自百度百科)
類風關作為常見的難病之一,被認為是無法治愈的。最主要的原因,這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找不到病因,無法對症下藥(找到病因了,也未必能夠對症下藥)。治療上主要是控製症狀,或者是抑製免疫。病人長期痛苦,緩解症狀的手段又非常有限。有很多時候,病人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而導致死亡的。
我在研究推拿手法時,曾經碰到過這麽一個人,女性,50歲,類風關病史3年,主要是手部和腳部,已有7處關節變形,每天早晨起,手指關節疼痛。嚐試過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均無效。經朋友的介紹,求助於我。
這是我第一次用一種界乎於中醫和西醫之間的眼光去看待一個病人。 類風關的症狀是一個接一個的關節發炎,病變。這種發炎病變須要有一個基礎,即在局部組織內,積累大量的炎性因子。我們隻要能夠將局部大量的炎性因子釋出,或者說是,分散到大血管,進入人體自然的循環,就可以將炎性因子新陳代謝掉,我們就可以將炎症反應鏈給切斷,而阻止類風關病變的繼續發展。
而以血管泵原理的手技療法,正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當然前提是手法必須是可以有效於小關節的滑膜組織,同時,不能損傷到,骨組織和其他軟組織)。
當時我對手法的研究已勉強可以達到這種水平了。在經過20餘次的手法治療後,患者疼痛症狀消失,關節的活動能力也有明顯改善。雖然,類風關因子仍然是陽性,但血液的炎症反應檢查業已正常。現已經過數年,病人仍然未見有何異常。以後,由於手法的不斷改善,又遇兩例病人,都能很快的穩定病情。類風關,特別是早期的病人,對於我來講,已不算是什麽難病了。
中醫有一句話叫 “不通則痛,痛則不通”,其實是可以這樣去理解的,推拿實際上就是通的方法,隻不過中醫理論太籠統了。
我第一次發現,我們即使是不理解病理的全部,也是可以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開始用這種思維方式去看問題,我才發現現代醫學的治療發想,其實是很愚蠢的。(以後我還會繼續寫下去,因為實在是太多的所謂難病其實是很容易對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