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
2013 (3)
最近在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這是台灣女作家洪愛珠的文章集成的小冊子。她的很多朋友幫她寫了序。比如這篇蔡珠兒的推薦文《鹵肉的時間感》。推開文章內容不提,海外華人女作家間的習作互讀和結集成冊是非常流行的。我在台灣,新加坡都曾經參加過這樣的文友會。大家讀書,互相賞析,然後出書的時候互相推薦和宣傳。我想其他藝術形式也有自己的圈子。
這些序也好,推薦文也好,很多讀起來是很享受的。那種對文學的賞析,對友情的詮釋和對寫作這份勞動的讚譽都在其間。很多時候比正文亦不差。就比如這篇,她寫:
常人寫吃食器物,多是定格近拍,濃筆重墨,特寫細描,務求纖毫畢現,活色生香,但貼得近,盯得緊,不免就成鬥雞眼,焦距緊張目光短淺。然而愛珠不這樣寫,讀此書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明目益智,令人視野寬宏。
你看她喝蔗汁,旁及啃蔗社會史;吃白粥,講小菜也看神態,進而遠眺生命流轉,端詳最初與最終的孱弱時光。講切麵,不隻看湯頭和煮內髒,還有“油成一種境界”的地板,伏筆是跟誰吃,觀點是麵與人。她的器物食味,絕不單薄孤立,必有氛圍脈絡,故事人情,形成格局體係。
我最驚訝的發現是蔡珠兒提到了普魯斯特式的瞬間(Proustian Moment)。我在字典裏找到說:“普魯斯特說,人們的回憶會被氣味、觸覺、視覺瞬間擊中從而勾起連綿不絕的往事。這就是普魯斯特瞬間。” 啊!那些我無數次纏綿悠長的回憶竟然有著這樣的回鳴。這是早已被定義的思想的回路。順藤摸瓜去找到了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於是找到了《追憶似水年華》。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尤其是那句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指引著我,去闖蕩江湖,去體驗,去為自己的”不能擁有之時“積攢些不忘記的東西,在時間的軸線上卻也因為對比反差,構成暗影,拉出深度。蔡珠兒說洪愛珠寫得幹爽透氣,乃至夐遠蒼涼,譬如講三代母女諸事,視角驟然推遠拔高:“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
我愛看這些用食物和烹調來寫文化,寫人情和生活的書。本是因為我在旅居芬蘭的二十幾年來,吃盡了食材匱乏,食物堅硬難吃的苦。所以即便是那些被作家隻拿來作為其情其意載體的簡單食材也讓我著迷。我不善於烹調,卻實實在在地為自己煮了這麽多年飯菜。尤其是在腸胃漸漸生出了問題,要躲避辛辣酸猛食材之後來到了新加坡,我更是有些了南陽中餐的經驗。所以我讀她寫炸物、鹵肉、蒸冬瓜肉餅,甚至家常煲粥煮飯這些潮汕港台料理也都能見到撇步眉角,輕柔的字裏行間,暗藏殺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實打實的功底。
總之在去為小子換生日禮物的公車上來回三四趟。我漸漸讀完了這本通俗有深情的文集。那些瞬間的觸動不可能一一記述。飄散的思緒可能從此再無人間蹤跡。這可能也是我的一生,漂泊,成了原子人,忘了出發忘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