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係 雅 典
楊劍峰 (柏林)
早就向往雅典。在學生時代,每每讀到古希臘著作,就對雅典充滿了敬仰神往之情。然而,旅居德國13年,幾度周遊了歐洲列國,我卻遲遲沒有踏上雅典的土地。原因是,雅典對我來說太重要太神聖,以致於讓我心怯,不敢輕易走近她。我必須準備足夠的時間,避開擁擠的旅遊旺季,以最佳的身體與精神狀態,獨自朝拜我的聖地。
2005年3月的一天,我終於搭上了從柏林飛往雅典的航班,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宿願。過去許多來希臘旅遊的人經常抱怨希臘基礎設施落後,工作效率低下,時間觀念差。對此我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然而到了雅典機場,這裏的服務設施與效率遠遠超出我的預料。我想這大概要歸功於歐盟一體化的進程,加入歐元體係和申根協議為希臘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動力,同時帶來觀念上的革新。2004年的奧運會又為雅典全麵更新基礎設施提供了良機。一個古老而現代的雅典展現在我麵前,這是我到雅典的第一個驚喜。
到達雅典市區已是夜晚,在乘出租車去賓館的途中,我突然看到不遠處有一片高地,銀白色的燈光簇擁著一座高大而似曾熟悉的神廟廢墟,在夜空下顯得聖潔而蒼涼。帕特農神廟! 我不禁驚叫出來。司機回頭看了我一眼,臉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那就是衛城! 早就在畫冊上電視上看過帕特農神廟的外觀,覺得那是一座帶有神聖意味的建築,想不到第一次見到真實的帕特農神廟是在穿街走巷的出租車上。也就是說雅典人每天隨意在街上行走就能抬頭看見令多少人神往夢縈的帕特農神廟,這讓我羨慕不已。
次日一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位於雅典市中心西南方向的衛城。希臘人稱衛城為Acropolis,原意是高丘上的城邦,建於一片長條形的高地上,頂部很平整,北側有水源,周圍是近百米高的峭壁和堅固的城牆,隻有西邊有一個斜坡,建有山門,是個天然的防禦要塞。這裏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就有人類居住,是雅典的發源地。說到衛城,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希臘建築的完美典範帕特農神廟。帕特農在希臘語中意為少女,神廟建於公元前447年至432年,正值雅典城邦的鼎盛時期,供奉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是雅典的文化政治生活中心。曆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帕特農神廟早已是千倉百孔,殘缺不全,然而其雄偉的身姿,有機的比例和精美的浮雕仍然能讓人感受到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神廟長70米,寬31米,外圍有46根多立克式大理石廊柱,高達十米,氣勢磅礴,古樸莊重,簡潔明快,透露出古希臘理性樂觀和開放的精神。建築的設計已考慮到糾正肉眼的視覺誤差,基座平麵中間略高於兩邊,頂部的水平線也做了相應的處理以防止視覺上中部下陷的錯覺,廊柱下粗上細,稍微向內傾斜,避免了外傾感,角柱稍粗一些,以校正在天空背景下會顯得細小的錯覺。中間廊柱之間的間隔大於邊上。這些設計使整個建築形象穩定,平直,豐滿,富有生氣。廊柱上的浮雕以神話傳說為題材,原作大多已散失,剩下的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和衛城博物館裏,放在帕特農神廟上的浮雕都是仿製品,但仍不失其精美的藝術感染力。
曆史上帕特農神廟曾被用來做基督教教堂,土耳其人占領希臘後又把她改為清真寺。在17世紀土耳其人與威尼斯的戰爭中被用來做炸藥庫,不幸被引爆,把神廟的頂部和圍牆全部炸塌。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又把衛城和神廟的大量藝術品運往英國。即使如此,曆經劫難的帕特農神廟仍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震撼著世界。
帕特農神廟北麵的厄瑞克透斯殿的少女石柱令人稱絕。把做為建築支撐的大理石石柱雕成體態柔和衣裙曼舞的少女形象,是一種大膽的藝術獨創。建築的重壓,大理石的硬度與少女的輕盈柔美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心理衝擊。人體的比例,透視關係及衣裙的皺褶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稱絕。
衛城東南麵山腳下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狄俄尼索斯古劇場遺址,順著山勢而建,呈半圓形,能坐一萬五千人。狄俄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演劇之神和酒神,每年以此劇場為中心舉辦戲劇節。大劇場的存在表明雅典當年的經濟文化發達,生活著龐大的有閑階層。雅典是最早實行民主政治的城邦,劇場除演劇外,肯定也是雅典舉行公民大會的場所。現在很多國家的議會大廳空間結構都是階梯式半圓型,類似於古希臘的劇場。
下了衛城山門往西北走,有一片開闊地,是著名的古代廣場,希臘語稱為Agora, 也是集市的意思。古代雅典市民在此購物,討論政治,展開學術辯論。蘇格拉底,柏拉圖曾在此講演。公元前五世紀到前四世紀,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三位大哲學家在雅典,開創西方哲學的偉大傳統。他們生活的年代大體上與老子孔子相近,曆史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價值都在這一時期確立。漫步在古代廣場,想到那些偉大的先賢曾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周圍的空氣曾回蕩過他們智慧的聲音,心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蘇格拉底把古希臘哲學的研究主題從自然轉向人本身,指出人的最高智慧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這是何等偉大的哲學洞見。柏拉圖的“理想國“ 和理念論,亞裏士多德對形而上學,邏輯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影響了西方兩千多年。
雅典市區的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從新石器時期到拜占庭時期的藝術品。其中著名的藏品有邁錫尼國王的黃金麵具,海神波塞冬的青銅雕塑和騎馬少年銅像等。古希臘的藝術品以人體雕塑最為出色,不僅身體比例極為準確,而且表情細膩豐富,充分顯示出古希臘文化的人文主義特征和對人體美的追求。除去那些古典寫實性的作品,還有不少看上去很抽象很現代的古代雕塑,具有一種自由的美感,讓人感到驚奇。
我曾來到克裏特島參觀著名的米諾斯文化。米諾斯文化在公元前18世紀至15世紀達到鼎盛,建有結構複雜裝飾奢華的克諾索斯宮殿。然而米諾斯文化缺乏希臘文化的自由開放與大氣,她讓人產生懷古之幽情,卻不象雅典那樣給現代人以心靈上的共鳴。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頭,又通過西方影響了整個世界。這種影響如此廣泛深遠,以至於我做為一個中國人,來到雅典猶如來到自己精神上的故鄉。這使我想到,西方文化中的古希臘傳統比基督教傳統更有普世性,也更有現代價值。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經曆了五百年平和漫長的翻譯學習過程,最終融入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近代以來我們與西方相遭遇,西方文化的輸入伴隨著武力入侵和經濟掠奪,使得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一種愛恨交集良莠難辨的複雜心態。雅典所體現的古希臘的自由與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精粹,也理應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