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之補丁4 風雨天際雲
(2005-01-03 00:29:26)
下一個
終於可以言歸正傳,接著n兄的話題講下去了。這裏暫且拋開山東人事,先講講田副委員長本人。
田紀雲,山東肥城人,生於1929年,49年後的地方工作經曆卻是在西南。在四川時與一把手趙紫陽工作配合得好,配合農業經濟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財稅改革很得人心,與趙的關係也非比尋常。1980年趙入主國務院,次年,50出頭的田即官升一級,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成為國務院大管家的大管家。田的老鄉山東東平人萬裏幾乎與趙同時調入國務院。趙、萬、田由於工作經曆和相似的經改思想走到一起,萬、田也因為老鄉關係(肥城、東平同屬泰安,互為鄰縣,縣城相距不足50公裏)而更上層樓。
田屬於思想活躍、敢於改革的人物。剛剛說了魯中魯南人比較傳統保守,但恰恰萬、田不在其列,應該與他們很小離開家鄉、長期在外闖蕩的經曆有關吧。田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分管經濟工作,在自己熟悉的財稅領域進行了改革。財稅改革方麵的內容以及由此帶來的機構和人事變化,也是在下興趣之一。國稅總局和地方稅務部門的製度和機構的設立與改革,同田紀雲是分不開的;當時的財政部長是王丙乾。這裏先打住了。
1983年六屆人大,趙紫陽(64歲)續任總理,萬裏(67歲)、姚依林(66歲)、李鵬(55歲)、田紀雲(54歲)被任命為副總理。這個架勢,有點類似於15年後的九屆人大任命的國務院領導成員:總理朱鎔基(70歲),副總理李嵐清(66歲)、錢其琛(70歲)、吳邦國(57歲)、溫家寶(56歲)。這是比較明顯的老帶新的接班結構。田與李可謂一時瑜亮。某些媒體中,李與趙(六四前)、李與田的矛盾有時被無限放大,在下還是更覺得,將其看作兩隻手的矛盾可能更合適些。
1985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高層領導大幅變化。老同誌如葉劍英、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烏蘭夫、王震等退出中央委員會,而新增補了田紀雲、喬石、李鵬、吳學謙、胡啟立、姚依林為政治局委員、增選喬石、田紀雲、李鵬、郝建秀、王兆國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受人矚目的李、田、喬、胡啟立明顯作為下一屆核心領導班子進行培養。
從當時任命角度上考慮,黨務係統的喬石、胡啟立和國務院係統的李鵬、田紀雲都是“雙保險”。如果不是胡、趙先後“意外”去職,總書記和總理的人選都應該是上麵的“二選一”。李、田兩人的工作思路、風格、言行、手段都不同,這些不同和一些矛盾很容易被外界放大處理。
六四後,田仍反複講一個觀點: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1989年10月,田的發言中仍強調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經濟上,“在堅持公有製為主體的同時,允許適度地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的方針還應當堅持,不要動搖”。
1992年鄧公南方談話震動全國。田紀雲在部委省市暢講《談話》,在中央黨校作報告,反響極大。
1993年,田紀雲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曾被外界解讀為與李的殘酷“鬥爭”失利而被排擠。其實,1983年即獲選為副總理的田,此位置上坐滿2屆10年,離開國務院係統是憲法要求的,與是否遭到排擠是兩回事情。當然,從可能性上說,即使胡、趙都安全著陸,接總理班的也是李的可能性更大,那個時期田紀雲的提升確實比較快,沒有經過省部正職的考驗,李鵬就有利一些;屆時,田仍不免會調出國務院。但是,正如n兄所說,十三大前中央領導突變,胡下趙上,假如趙能平安降落,到八屆人大時,田出任總理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而李的出路,更可能是國家主席。這就不絮叨了。
當然,田在人大10年任上仍保持著不小的影響,閑話不說。
隨著趙的下台,田的政治生涯到了頂峰,也就始終沒能再進一步。那個時期,田的壓力是很大的,最後能以17年的政治局委員經曆退休,說來也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