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談中國人事】

【驢談中國人事係列】預告最新專題——話說山東
正文

(三)之補丁2 齊魯青未了

(2005-01-03 00:28:35) 下一個
查看山東地形,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劃分為半島部分和內陸部分。山東半島,也叫膠東半島,大致包括現在的青島、煙台、威海、濰坊四市,本文中膠東幫的說法蓋取於此。濟南往南的地市,傳統上是春秋魯國的地盤,這裏籠統叫作魯南,是比較粗糙的說法了,各位見諒。除了這兩大板塊,其他各個單元,由於地理人文原因,外在表現也不同,比如臨沂、日照也跟蘇北關係較緊密,德州受河北天津影響不小,菏澤與豫北更為相象等等。 山東號稱齊魯大地,以齊指代膠東魯中,魯指代魯南,齊在魯先;但又以單字“魯”作為山東全省之簡稱,可見齊、魯文化之幽深。齊、魯文化並稱一時。 而細細看來,齊、魯對山東的影響卻有著不小的差異。簡單說來,齊人早有範蠡、管仲這樣的經商天才,重商的傳統留傳至今;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儉嗇”早成為魯人一“俗”。比較於齊人重商,魯人更重“禮”,這方麵,劉德增、董希文兩先生的《道德型的魯國人》文中,首尾部分對齊魯兩方麵有過比較,茲部分錄於下,自己就算偷個懶了。 這是一個屢屢被人道及的傳說: 周初大分封之後,薑尚問周公姬旦:“您怎樣治理魯國?” “尊尊而親親。” 姬旦道,又問薑尚:“您如何來治理齊國?” 薑尚直言相告:“尊賢而尚功。” 這個傳說見諸《淮南子·齊俗訓》,又見乎《漢書·地理誌》。它真實地道出了齊、魯兩國在建國方針上走兩條不同道路的狀況。 “尊尊而親親”即以禮治國。 禮者,何也?這是一個婦孺皆知而又甚為模糊的概念。古往今來,國人大多是從他們言談所需要的某個層麵或某一角度來定義禮。最為他們所樂道的,是禮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區分。司馬光就曾說過:“禮莫大於分。”(《資治通鑒》卷一,威列王二十三年)這種觀點尚停留在對禮的表麵認識上。 《禮記·禮器》中有一句話:“先王之製禮也,有本有文。”這話不大引人注意,卻最切中禮之義。“本”,指禮的精神和原則,乃禮的內在特質;“文”,指揖讓周旋的儀式和用來行禮的各種器物,乃禮的外在表現形式。 禮的內在特質有二:神秘性和倫理性。 古時,人統治人的世界被歪曲成神統治人的世界。禮最初的作用,是事神以祈福祛災。《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許慎是東漢人,他的詮釋是否合乎禮最初的功用?回答是肯定的。在甲骨文中,禮的寫法是兩塊玉放在器皿中,象征人向鬼神有所奉獻。這與《說文》的釋義是相同的。 這裏的“甲骨文”指於殷墟出土的那一批。殷墟出土物,諸如甲骨文、人殉人祭等等,大都可歸到“巫鬼”這一主題之下。孔子“殷人尊神”一語(《禮化·表記》),在考古學上得到印證。 商人在子虛烏有的鬼神麵前誠惶誠恐,戰戰兢兢。然而,商朝最終是被人推翻的,商人自詡天之驕子,為什麽上天卻一改初衷,讓虔誠的信徒敗亡?從這些思考中周人悟出一個道理:事神敬天之外,更要注重人的力量。 於是,在周禮中,倫理性被強化。 這個劃時代的轉變主要歸功於周公姬旦,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對周禮的修訂——這便是為儒家所稱道的周公“製禮作樂”。 內容須靠形式來表達。禮的內在特質——神秘性和倫理性——是藉助揖讓周旋的儀式和行禮時陳列的各種器物而得以表達的。對此,宋人歐陽修說過:孝慈、友悌、忠信、仁義這些倫理道德,具體體現在居處、動物、輿服和飲食上。此話一語中的。而體現的方式,則是尊卑貴賤的等級區分。 魯國的“尊尊而親親”治國方針,正是禮治。“尊尊”,就是尊敬應尊敬的人,講的是尊卑貴賤有序;“親親”,即親愛應親愛的人,講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之類的倫理道德。“尊尊而親親”是禮治的另一種說法。 周禮是周公姬旦修訂的,子循父道,以禮治國,對伯禽來說,那是一種必然。伯禽在魯,全力推行周禮。後世子孫,亦不遺餘力。於是乎,茫茫神州,千百諸侯,魯成了禮治的樣板。及至春秋,禮崩樂壞,周禮趨於冰消瓦解。當此之時,獨魯堅持禮治,令萬邦矚目。外地人至魯,不去觀看禮樂典籍,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 公元前540年春。魯國都城曲阜。 韓宣子奉晉君之命來訪向魯昭公通報了晉國的情況。然後,慕名去觀覽魯國的禮樂典籍,不禁歎為觀止:“周禮都在魯國了!” 於是,泰沂山地西南腳下,洙泗流淌而過的這一方水土,成了禮治的最後保留地。 與禮治相呼應的,是經濟上的男耕女織。 魯地處內陸,沒有齊國那樣發展海上捕撈、煮海水為鹽的條件。但魯地土壤肥沃,洙、泗足資灌溉。再者,重稼穡尚耕織,也是姬周人的傳統。在傳統與自然條件的雙重驅動下,魯人男耕種,女紡織,走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商業活動也是有的,但開國三四百年間,一直微不足道。自春秋中葉以後,行商坐賈才漸漸多了起來。不過,直到社稷傾覆,魯國的商業也未能在經濟生活中舉足輕重。與齊相比,更是黯然失色。齊國各種樣式的刀幣,迄今仍在大量出土。而魯國是否鑄過貨幣,至今仍令人懷疑。 這是以禮治國必然態勢。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如此,聯結人際關係的,就隻有禮這一條紐帶了。否則,像齊國那樣,工商立國,糶糴買賣,逐利賺錢,禮義勢必要淹沒於“銅臭”之中。 禮治與耕織,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魯人。 幾千年來的曆史文化,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現今的山東人。反應到如今,經常說的山東人樸實忠厚,曆史上這多是在受儒家文化浸淫最深的魯中魯南地區;而說山東人做生意有一手,這精明於商的特點其實正好是昔日膠東的寫照。山東齊、魯文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總的說來,兩地特點應該是——穩重傳統用功肯幹vs.開拓創新精明能幹。當然,現在隨著交通的便利和人口流動的增大,差別是越來越小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蕭四無 回複 悄悄話 這篇寫的真透徹, 佩服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