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音樂忽悠寶典】第三章 指揮 (上)

(2008-04-07 19:28:12) 下一個

糧油翻譯

上一節:音樂忽悠寶典】第二章 音樂界的排行坐序

( 譯者:我才發現自己上了原作者的當。我的翻譯工作之所以進行得如此艱苦,原來他用的全是冗贅的句式,顛來倒去,經常十行八行見不到一個句號。就是因為他的辭藻雖然華麗但不算乖僻,忽悠得我遲遲沒能體會到這個老牌吹牛大王的狡猾。

西施們哪,為了感戴各位經常 簞食壺漿以迎喜兒 的知遇之恩,我還是再堅持一下吧。不過,是否有英雄來救救老美呀?(素不相識:甭指望了!您就死心塌地滴接著翻吧!) )

音樂家 (Musicians)

人人都承認 ( 盡管有的人心不甘情不願,也得承認 ) ,音樂家是音樂界最不可缺少的人。音樂家們,占據著最不可缺少的位置,特別能體會到這一點。

指揮 (Conductor)

在音樂會的海報上,節目單上,和唱片封麵上,指揮的名字往往比作曲家的名字更為醒目。毫無疑問地,指揮,在眼下是為王的勝者。他們不必答理任何人,除了策劃人和唱片公司。起初可不是這樣的。指揮的曆史可是一部憶苦思甜的好教材。

最最起初,人們發現,如果有個人打打拍子,大家奏得整齊點兒,效果要聽好多了。西斯廷禮拜堂的合唱團,在亂哄哄的合唱被痛罵之後,不得不指派人用個紙卷點著節奏。早年意大利歌劇團領頭的,一隻手彈著 羽管鍵琴 ( 鋼琴的前身 ) ,一隻手揮舞著拍子。在法國,樂隊的主子是用棍子敲桌子。一篇 1700 年的文章曾如此挖苦這位獨裁的家夥:“一手持著譜子,一手拿著棍子,他用力地敲打著身邊那張此項專用的桌子,為了使每個演奏者能聽得到,發出的巨響以至蓋過整個樂隊。當人們把如此暴虐行為從台上挪到琴房時,見到作曲家亦是如此敲打著節拍,且有過之無不及。”這種做法後來停止了,是由於一個不幸事件發生在呂利 ( Jean-Baptiste Lully ) 身上。呂利指揮的習慣是用一根掃帚把撞擊地板。一天,在演出 << 感恩讚 >> 中最為激動人心的刹那,他不小心把那根掃帚把戳到自己的大腳趾上,造成膿腫,沒幾天就死了。 ( 同樣令人毛骨悚然的不幸隻發生在另一位音樂家身上。那是法國的作曲家查爾斯 - 阿爾堪 ( Charles Alkan ) 。他去書房拿一本書,不料整個書架都爭寵,倒下來把他砸死了。 ) 在這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指揮們隻好玩空手道,而那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則蕩然無存。再後來,是路易斯 - 斯波爾 (Louis Spohr) ,據他自己聲稱,第一個啟用了據有現代風度的指揮棒。

指揮這行當的轉變真是脫胎換骨:從簡單打打拍子的人變成製下有方的將領。您要埋怨就得埋怨作曲家起的頭。巴赫 (Bach) 非常自持己見。海頓 (Haydn) 和門德爾鬆 (Mendelssohn) 也總是對自己音樂的演奏方式吹毛求疵。真正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兩位作曲家 / 指揮是瓦格納 (Wagner) 和柏遼茲 (Berlioz) 。後者甚至還寫了本關於指揮的書。不管怎麽說,作曲家讓別人替他們站在台上的確是個失策。這為那些個有著盛氣淩人的癖好但又一無所成的作曲家們提供了極為理想而且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指揮真是把自己看成是舉辦音樂會的主要理由了。穿著燕尾服,戴著白手套,拈著鍍金指揮棒,他們把人劃拉到一起搞出些個大型交響樂團,進而又發明了交響音樂會。想知道指揮現在的地位是如何重要嗎?看看那一片又一片昏倒在音樂廳內外女孩子吧。

( 譯者:再次感歎早年間古典音樂的高雅,連粉絲 [fans] 都柔軟文靜,不像現在那些 追隨 流行歌星的瘋子 [fans] ,狂呼亂叫地衝著保安的壯漢搗拳。 )

事實上,許多人在看過著名指揮之後,還真沒看出他在那兒有什麽用。如果他把該做的工作,就是吹胡子瞪眼睛,都在演出前做了,恐怕那天晚上有他沒他都一樣。

想知道“指揮有什麽用”的答案嗎? 

下一篇:【音樂忽悠寶典】第三章 指揮 (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