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6億如何壓跨健力寶

(2004-12-18 19:47:56) 下一個

揭密張海轉移資金路線圖 5.6億如何壓跨健力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09:5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李明偉 廣州報道

  12月16日,健力寶依然還在“屬於誰”和“何處去”的漩渦中經受磨難,強勢接管的三水政府依然保持靜默,一位“原”健力寶高層則在為數十名員工被“莫名”解雇而憤怒——當天在健力寶內部網站和廣州健力寶大廈,公布了至少超過30個人的解雇名單。

  此前一天上午,這位高管坐在記者對麵,陽光透過玻璃打在他憂鬱的臉上,“健力寶唯一缺的是錢!不是產品,不是渠道!”同樣扼腕的是健力寶的經銷商:“你有多少貨,我都可以給你賣出去。”

  但是,健力寶沒有。

  年銷售額可達28億元、銀行授信至少超過20億元的健力寶,錢到哪裏去了?

  “兩隻股票砸死人。”三水區政府一位高官如此心痛地戲謔。來自多方知情人士的消息,張海等人用種種手法挪走了健力寶近6億元資金,投資在香港上市的平安保險(2318.HK)和另一個即將去香港上市的興業銀行。

  這絕對是兩個穩賺不賠的高明買賣,但是健力寶本應堅韌的資金鏈也因此而轟然斷裂。

  “張式”資金鏈

  在健力寶集團的賬上,掛了兩筆“奇怪”的長期投資,一筆是投資一家江南實業公司,一筆是投資興業銀行。

  說它們奇怪,是因為這兩筆賬今年初才轉入,原本是掛在健力寶集團的“爸爸”公司——控股其58.3%股權的三水健力寶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健康產業公司”)——的賬上,這個“爸爸”公司才是真正的投資人。

  這兩筆投資,關乎近一年來最引人矚目的兩大金融公司——號稱今年香港H股最大IPO的平安保險,和即將步其後塵、所服務券商數量躋身全國三甲的興業銀行,健康產業公司持有了它們的社會法人股。

  對於平安保險的持股是隱蔽而間接的。在平安保險今年6月上市前,健康產業公司從一家深圳景傲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景傲公司”)手裏買下了其持有的江南實業公司30.89%股權,這家景傲公司由平安證券工會和平安信托工會共同持有,分別占股80%和20%,景傲公司原本100%持有江南實業公司。

  擁有江南實業公司其餘69.11%股權的實際上是員工的投資集合,屬於平安保險的員工受益所有權計劃,江南實業公司較早時就持有了平安保險239558894股,由此,健康產業公司就間接持有了平安保險73999742股;2003年底平安保險“10送10”轉增股,健康產業公司所持股權由此增長一倍達到1.48億股,以平安保險最終招股價每股10.33港元計算,該部分股權當時的市值超過了15億元。

  當人們驚歎健康產業公司的控製人(葉選生和張海)一夜巨富時,沒有人去注意獲得這筆財富所付出的代價和路徑。

  據兩方知情者向本報透露,健康產業公司應付出的購買總價為4.78億元,第一次先支付了約1.53億元,第二次支付了約2.35億元,至今還有欠款約9000萬元;知情者還未能證實的消息是,兩筆共3.88億資金正是由健康產業公司的“爸爸”公司——持有其90%股權的正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正天科技公司”)——的一位股東(正天科技公司共有三大股東:張海占股40%、祝維沙30%、葉紅漢30%)通過其掌控的7家關聯公司,於2003年9月~12月向興業銀行借貸而得,這些貸款大部分已經到期,隻剩下一筆是明年初到期。

  與平安保險不同,健康產業公司對於興業銀行的持股是直接的,其所持有的7000萬股權占興業銀行總股本的2.33%,來自於2003年周正毅出事前上海農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轉讓,從掛在健力寶集團的賬目看,這筆投資的金額為1.75億元,其中至少1.6億元為銀行貸款。

  那麽,張海們是從哪裏弄錢來償還這些巨額欠款的呢?知情者所能看到的就是兩筆原本應該由健康產業公司歸還、總額達5.6億元的“長期投資”掛到了健力寶集團的賬上。“按照一般做賬的常規,把賬掛到那裏就意味著把那裏作為了一個融資平台,錢也會從那裏出。”一位資深投行老總分析。

  而據健力寶一位內部知情高管的說法,那些償還款正是來自健力寶集團。

  壓垮巨人的稻草

  以4.78億元代價,獲15.3億元的市值,220%的回報率;以1.75億元投資,得類似優先股地位的每年固定700多萬元收益,以及上市後巨大的增值空間——資本高手張海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當與李誌達談判時,他沒有忘記要求李同意他回購健康產業所持有平安保險的權益。

  要在平時,也沒有人不會為張海喝彩。但這一次不行,正是這兩個天才般的投資,將有著20多年曆史、占據中國運動飲料第一品牌地位的健力寶徹底“壓癱”。

  5.6億元之於24億元銀行負債,之於41億元的總債務,之於50億元總資產以及高達102億元的品牌價值,看上去不過一個小數字,但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這根稻草終於將巨人壓垮。

  這裏暴露的是“張海式”資本運作所必然蘊含的巨大風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