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驚人的“5秒法則”

(2022-06-29 09:01:54) 下一個
作者:洞見·Elm
 
此時就是一切,此刻就是永遠。
 
心理學家梅爾·羅賓斯在大學時懶散拖遝,甚至因為拖欠學科論文,幾次收到退學警告。
為了順利畢業,梅爾決定每天6點去圖書館補寫論文。
然而每當鬧鍾響起,她腦海總會浮現各種不起床的理由:昨晚失眠、身體不好、早上還有其他事……
直到有天,她看到火箭發射時的轉播錄像,當播報員從5數到1時,火箭立刻點火升空。
次日清晨鬧鈴再次響起時,梅爾也試著在心中倒數5秒,在數到1的瞬間立刻起床。
憑借這個方法,她成功克服賴床的毛病,在規定期限內順利寫完了論文。
畢業後,她將這個方法運用於生活各個方麵,結果在5年內升任教授,並且寫出3本暢銷全球的著作。
這,就是“5秒法則”的由來。
 
正如梅爾在TED演講時說:“如果你能在5秒內決定開始,你就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遇到想做的事,不要猶豫,倒數5秒後果斷行動,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將大不相同。
 
01
作家劉潤說:“想到和得到之間,隔著一條‘做到’的鴻溝。”
而正是這條鴻溝,將芸芸眾生區分開來。
想而不做的人,總是下意識認為,往後還有大把時間。
殊不知最好的時機,就在一分一秒的拖延中流散殆盡。
和貝爾同一天發明電話的格雷,在麵對專利局朋友的催促時說“再等等吧”,最終比貝爾晚一天申請專利,和“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家”的稱號擦肩而過。
格魯希聽到滑鐵盧戰場的衝鋒聲後,在麵對催促出兵救援的下屬時說“再等等吧”,最終葬送了拿破侖主導的整場戰役,成為法國的罪人。
作家李尚龍說:“此時就是一切,此刻就是永遠。”
真正能把握未來的人,首先把握的是當下。
通用公司的CEO傑克·韋爾奇,在自傳中提過這樣一個故事。
傑克曾在走廊過道處,聽到兩位同事抱怨公司的報賬流程。
其中一人說:“這麽大的企業,連獨立的財務係統都沒有,簡直太差勁了。”
另一個人剛想附和,看到傑克後大驚失色,立刻向他低頭道歉。
傑克詢問兩人的姓名以及所在部門後,一句話也沒說便返回自己的辦公室。
一周後,就在兩位員工擔心會被解雇時,他們突然收到傑克親自發送的郵件:
“財務係統已上線,歡迎使用並提出你們的建議。”
原來,傑克在聽到員工抱怨後,立刻召集技術團隊進行研討,當天下午便啟動了財務係統的開發工作。
回顧傑克20年的職業生涯,無論是對市場的反應,還是對技術的變革,他總能在做出正確判斷後,幾乎在同一天就采取行動。
得益於此,通用一度搶占市場先機,從瀕臨破產逆襲成為市值超4000億美元的行業巨頭。
馬斯克曾說:
“再絕妙的想法,放到全世界幾十億人中,也有幾萬人能想到。你隻有想到了就去做,才能搶在他們前麵。”
不要低估等待的傷害,不要高估時間的耐心。
少一分行動前的猶豫,就能早一分靠近想要的生活。
 
02
《聖經》裏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奔赴聖地的人們,被一片死海攔住去路。
血色的海麵飄滿死屍,半空黑霧迷茫,時有鬼魅低吟,看上去根本無法前行。
而當摩西踏上海麵,頃刻間天朗氣清,死海自動向兩側分開,露出一條暢通無阻的路。
人生往往便是如此:當你猶豫不前,隻覺得荊棘叢生;等你邁開腳步,才發現所行皆坦途。
斯坦福大學曾在研究中發現,人類大腦喜歡保持穩定的狀態。
當事態變得不確定時,大腦會刻意放大行動的風險,阻止我們做出改變。
但隻要走出第一步,就會發現原本難如登天的事,其實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
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曾定下一個規矩: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計時。
每當計時開始,計時器都像是在提醒他,時間正在拚命流逝,而你還什麽都沒有做。
於是,柳比歇夫不得不逼著自己,摒棄所有雜念,立刻采取行動。
在他記錄了56年的“時間日記本”裏,哪怕是用在發呆上的時間,也有明確記錄。
唯獨“猶豫”這件事,從來沒有出現。
看似困難無比的事情,柳比歇夫總是先做起來,然後在行動中遇到難題,解決難題。
憑借這樣的執行力,柳比歇夫在數學、生物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內都獲得巨大成就,一生出版專著70餘本,累計字數超千萬。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裏,有一句經典台詞:
“太多對生活失望的人,都不敢走出第一步。”
求而不得的背後,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對開始的猶疑,對結局的憂慮。
這樣的情緒非但於事無補,還會讓你不斷消耗自己,陷入情緒內耗。
人與人之間的參差,無非就是有人在山窮水盡麵前畏葸不前,有人卻走出了柳暗花明。
 
03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鐫刻著一段發人深省的墓誌銘:
“我年輕時夢想改變世界,可進入暮年後卻連自己家庭也無能為力。
最後,我躺在病床上意識到,如果我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說不定真的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這讓我想起著名摔跤運動員亞·卡洛寧
1988年,亞·卡洛寧在比賽中嚴重受傷,癱瘓在床。
受傷後的亞·卡洛寧遲遲不肯治療,因為他害怕不完善的康複方案,會讓他永遠無法重返賽場。
他谘詢了數十位知名醫生,收集到近百個康複方案。
一個月後,亞·卡洛寧仍沒開始康複治療,反而在糾結中瀕臨崩潰。
直到照顧他的母親被診斷出食道癌,亞·卡洛寧不再執念於重返賽場,而是將目標降低為快速恢複自理能力。
通過康複治療,他很快能借助拐杖自由活動,這時他對自己說:也許我能更進一步,把拐杖也丟掉。
就這樣,他每獲得一點進步,就會製定下一階段的目標,始終讓自己走在康複的路上。
3年後亞·卡洛寧參加摔跤比賽,相比當初最好方案預估的恢複時間,還提前了9個月。
有時候,我們太過執著結果的完美,害怕可能的失望,便拒絕一切開始。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是等到所有條件都成熟時才開始行動。
欲成江海,先合細流;欲致千裏,先積跬步。
正如培根對他學生所說的那樣:
“如果真有什麽所謂的最優方案,那就是‘現在開始’!從你能做的事情做起,一刻也不要耽擱。”
想,都是問題;做,便有答案。
當你不再患得患失,你在行動中拾掇的每一道微光,都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間,匯聚成你人生的高亮。
梅爾曾對“5秒法則”做出解釋:
“倒數5秒後立刻行動,就是不給恐懼、猶豫、惰性等情緒以反應的時間。
我們隻有從這些負麵情緒中解脫,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現在就做你想做的事,你想要的一切,將奔赴而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魅力野花 回複 悄悄話 有決心,就要有行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