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如鋒 2025年3月27日6:30
當我們擁有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就賦予了這件東西一股神奇的魔力,我們會高估它,就像我們常常高估我們自己。
這被稱為稟賦效應,或者占有物效應。
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驗證這個效應。準備兩個價值相等的禮品,巧克力條和咖啡杯,讓人們自由選擇,結果選擇兩種禮物之間的人數比例相當。
現在改變贈送的順序,先給他們贈送一個咖啡杯,過一段時間,再建議他們用這個咖啡杯交換巧克力條。大多數的人都不同意交換。先贈送巧克力條,結果也是不同意交換的多。
而且,人們占有的時間越長,在某個對象上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難與之分離。
投入越多越難割舍,被稱為沉沒成本效應,又或者不浪費任何東西的謬誤。
這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損失厭惡。相比趨利,人們更願意避害。損失帶來的痛苦要雙倍於獲利帶來的喜悅。
“我們錯上加錯,隻是因為想避免損失,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犯了錯。隻要繼續堅持我們原有的計劃,我們就會讓自己產生幻覺,覺得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事。”
你開始花了1000塊訂了一次到A地的旅遊,後來又花了500訂了一次到B地的旅遊,可惜最後發現兩個時間衝突了,而B地的旅程比A地要有趣得多。
基於以上的條件,還是有超過一半的以上的人會選擇去A地,因為這樣顯得自己損失更少。
人們為什麽總是賣掉盈利的股票,然後保留虧損的?
因為一旦賣出虧損的股票,這個虧損就變成了現實,這是人們最不想麵對的。當麵對這種選項時,很多投資者傾向於售盈持虧,這樣就導致自己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這其中也有一定的錨定效應,或者說框架效應。
1000或者500,隻是這次旅遊的價格,而不是它真正的價值,但是它卻真真切切地影響了我們的最終選擇。
當我們買入一個股票時,我們就下意識地給它開了一個心理賬戶,而當它下跌,出於對關閉這個虧損賬戶的恐懼,我們會一直持有這支股票,希望它至少能漲回到買入價格,最後將這個賬戶軋平。
投資者還常常為錯誤持倉尋找合理化理由,而非客觀理性分析市場趨勢,以維護自我認知的完整性,從而妨礙了及時止損的決策。
而且賭徒輸得越多,就會越加大賭注。因為“現在這已經不再重要了”。當虧損幾塊錢變成虧損幾千塊之後,到底是虧2000還是3000,已經沒有那麽大的區別了。
這實質上是一種相對性效應。當一個決策處於不同的前後關係中時,我們對待風險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意外得到的錢,總是會特別好花。這也是我們資產流失的一個常見的方向。
“這點小錢算什麽?付款吧!”
當然,很多時候事情並沒有這麽複雜,而隻是單純因為我們懶,我們傾向於維持原狀,傾向於不作為,放任了不良結果的發生。
“如果負麵的結果不是由積極的行為,而是由不作為引起的,你們對他的評價就不會那麽差。作為似乎比不作為更糟糕一些,盡管實際上兩種情況下的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因為一個小紅包就買入的基金,盡管已經虧損了,我們卻常常過了很久都沒有贖回。
我們經常狂妄自大,或者說處於一種下意識的自律性偏差。
我們常常把“成功歸因於我們擁有卓越的能力,失敗則是由於運氣不好,偶然因素以及外部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注定會不斷重複錯誤,因為我們沒有從失敗中吸取任何教訓。”
“一旦我們知道了一個故事的結局,那麽這個結局對我們來說就是符合邏輯的,所以我們相信它是可以預知的。”
然而,事實到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