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魯迅離世84周年,但他筆下的人還活著

(2020-10-20 17:28:54) 下一個

作者:洞見Echo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讀懂魯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於上海逝世。
秋日的清晨,寒意蕭索,無聲地烙下一個時代的記憶。
那些悲戚冷清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的形象,刻在了一代一代人的腦海。
昔日讀來晦澀不解的文字,再看卻是滿眼淚花。
魯迅雖已離世84周年,他筆下的人卻從未死去。
那些折射人性的人物,一直活在我們身邊,甚至就是你我…..
01
  • 人到中年,多少人活成了閏土。
也許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自己終將活成光芒萬丈的模樣。
直到年歲漸長,生活的重擔壓下,才見到人生另一麵的真相。
35歲那一年,昔日共事的同事,提拔成了我的領導。
公司會議,他對我的一個方案百般挑剔,數日熬夜努力的結果,最終被一票否決。
盡管心中十分不甘,臉上卻依舊掛著笑,連連向他應下幾聲“好的。”
這一刻,我想起另一個平行時空裏,閏土低眉順眼,叫出的那句“老爺。”
曾幾何時,閏土無拘無束,意氣風發。
田間月下,少年手中的鋼叉雪亮,照映出他神采奕奕的麵龐。
誰曾想,20年後,卻成了一副死灰般沉重而麻木的容顏。
有6個孩子的閏土,覺得日子苦,卻又形容不出來,隻磕了磕手中的煙鬥吸起煙來。
原來,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方懂萬事難。
正如《狗日的中年》中一段話:
“中年為了生計,臉麵,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後來就發現,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而夢想對於中年人則是一個牌坊,守得住忠烈,還要做得好婊子。中年是狗日的現實。”
這個年紀,上有白發高堂,下有妻子兒女,生命中屬於“自己”的位置,在一步步後挪。
不敢離職,不敢出錯,甚至不敢宣泄,隻有咬牙硬撐,獨自兜著生活這張網。
像在泥巴地裏打滾,用盡了全身力氣,也被掙不脫生活的壓力與疲憊。
曾以為自己是“迅哥兒”的人,最終都活成了閏土。
鮮衣怒馬的夢還在,當年做夢的人卻醒了。
原來,從意氣風發到麻木隱忍,不過是隔著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重負。
 
02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從來不止孔乙己。
讀書時,我們都曾遇到過這類人:
成績比一般人好,卻也不曾拔尖。
資質不錯,但從不努力去夠一夠,未曾想過驚豔所有人。
就像中島敦《山月記》裏寫的:
“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太與瓦礫碌碌為伍。
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懈怠。”
於是,高不成低不就,卡在尷尬的位置,和周圍格格不入,一輩子都不自洽。
如此尷尬的存在,像極了孔乙己——那個“站著吃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自卑又自負,清高又庸俗,心中殘存燭火般的微末理想,卻難以戰勝骨子裏的惰性和憊懶。
手裏的牌本不算太差,卻一步步打的稀爛。
這樣矛盾的孔乙己身上,又影射出無數人的一生。
苦讀十餘年,不至於翻牆逃課,也不曾奮力一搏,隻算高不成低不就。
終於混得一紙文憑,發誓要混出點名堂來,奈何玻璃心又眼高手低,一點殘酷的社會現實,就紮破了當初理想。
找了份普通的工作,按點下班,渾水摸魚,有一天過一天,這輩子就這樣了。
間歇性躊躇滿誌,持續性混吃等死。
渾渾噩噩到一個年紀,突然發現,自己和別人早不在一個賽道上。
那些往日不如你的,甚至不曾好好讀過書的,一個個寶馬香車,前呼後擁,過得比你好十倍。
於是,學著書裏生不逢時的文人墨客,獨自登樓,把欄杆拍遍。
卻心知肚明,日複一日的渾渾噩噩,堵死了原本未來的無限可能......
看客們冷眼冷心,不關心茴字是幾種寫法,亦不在意那個迂腐的長衫書生最終消失於何處。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從來不止孔乙己,還有無數現實社會中的甲乙丙丁。
 
03
  • 阿Q的憤怒,抽刃向更弱者。
我之前在一家報社做編輯的時候,有一個同事一向拖遝苟且,是挨老總罵最多的人。
平時好像一個受氣包,盡管滿腔怨懟,他卻不敢反駁半句。
直到辦公室新來了實習生,同事揪住一點錯誤,高聲斥責了半天。
往日的憋屈不滿,被他用更難聽的話語,變本加厲的施加給新人。
這一刻,我突然想起來魯迅筆下的阿Q——那個欺軟怕硬的市井之徒。
盡管被生活不停的碾壓,但欺負起別人,卻比流氓還要卑劣下流:
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羞辱尼姑。
惹不起不叫自己幫工的老爺們,就毆打替代自己的小D......
他的世界裏,隻有兩種人:
趙太爺之輩的上等人,那是恭敬避讓的強者。
小尼姑之流的下等人,是連自己都不如的弱者。
被老爺們扇了嘴巴,大氣不敢出,隻用那套可笑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全當兒子打了老子。
遇上和自己一樣被壓製欺負的人,卻鉚足了勁兒爭狠鬥惡。
正應了那句:“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最諷刺的是,吃人的社會裏,阿Q死去了。
今天的阿Q們,還在拜高踩低,見人下菜,在生活的低處,和更低處的人們撕扯。
 
04
  • 無休止的抱怨,摧毀了一切祥林嫂的人生。
命運無意散落的一粒塵埃,砸在凡人頭上成了一座山。
那些被期待著的體麵生活,在幾場不幸的摧殘下,便散做一地雞毛。
於是,我們絮絮叨叨,怨天尤人,無休止的抱怨。
用最粗暴方式宣泄積壓的情緒,卻不知不覺墮入更深的絕望。
看一眼身邊,有多少人活成了那個祥林嫂般的怨婦模樣。
祥林嫂是淒苦的,被迫改嫁、兩任丈夫死去、孩子被野獸叼走……苦難已經將她壓到失去人生的邊界感。
心頭鬱結的痛苦,找不到出處,結果宣泄情緒,變得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沉溺回憶,反而在顧影自憐中堅固了過往的痛苦。
她徹底失去對人生的控製,在絕望中孤苦的死去。
那個社會摧毀了祥林嫂的希望,而她的怨念摧毀了自己的人生。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麵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有人說,魯迅的這段話藏著社會和人性中最深的涼薄。
然而世事向來如此,你的休戚從來與他人無關。
與其抱怨命運,不如與過往劃下界限,在這個薄情的世界,盡可能深情地活著。
 
大千世界,多少芸芸眾生,都在80多年前魯迅先生的筆下。
走的太遠,經曆的越多,我們早已忘記了出發的初衷。
再讀魯迅,是一種警醒的力量,使無力者有力,悲觀者前行。
如果英雄和小醜不得不走在同一條路上,便高舉火把,筆直地向前走,照亮的必是偉岸的靈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JKCB 回複 悄悄話 加一條,有些活成涓生,有些活成子君。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人到中年,看懂了魯迅的《傷逝》,也就參透了愛情和人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